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22 11:36:3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里有丁一士者,矫捷多力,兼习技击、超距之术。两三丈之高,可翩然上也;两三丈之阔,可翩然越也。余幼时犹见之,尝求睹其技,使余立一过厅中,余面向前门,则立前门外,面相对;余转身面向后门,则立后门外,面相对,如是者七八度。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后过杜林镇,遇一友,邀饮桥畔酒肆中。酒酣,共立河岸,友曰:“能越此乎?”丁一士应声耸身而过。友招使还,应声又至。足甫及岸,不虞岸已将圮[注],近水陡立处开裂有纹,丁一士未见,误踏其上,岸崩二尺许,遂随之坠河,顺流而去。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跃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如是者四,力尽,竞溺焉。
  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恃力者终以力败。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
  [注]圮:倒塌。
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求其技——睹:观看
B.不岸已将圮——虞:料想
C.不习水——素:一向,平素
D.则敢于险故也——蹈:用脚踢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欤?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从之。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夫上见其源,下通其流,至圣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是其贱必本欤!’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欤?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愿请受为弟子。”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取材于《战国策·齐策四》)
【注】①斶:读chù。颜斶,齐国隐士。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
天下的士人,仁义者都来到齐国,甘受齐王的奴役
B.倨慢骄奢,则凶从之
傲慢奢侈,那么灾祸就会随之而来
C.是以侯王称孤、寡,是其贱必本欤
因此侯王自称孤、寡,这大概就是贱必定是贵之根本的道理吧
D.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发号施令的是大王,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颜斶对齐宣王言王道兴衰,归因于统治者“得士”和“失士”之策略。
B.颜斶认为,先圣能够成道德而扬功名者,必是崇实际而不求虚名者。
C.尧舜禹禅位、成王重用周公,以史为证,阐明了“士贵于王”的道理。
D.颜斶以璞自比,表明自己虽不愿失却本性,却仍愿意到回乡下做官。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取材于《孟子·尽心上》)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教战守策
苏轼(有删减)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辩,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要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故,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果:究竟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乘:趁着,趁(机)
C.天不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渐:渐渐
D.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邀:要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木欣欣以向荣
D.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①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③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⑤战者,必然之势也
⑥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5.用“/”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3分)
②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3分)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吕甥①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递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胥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孙无功而为候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蓓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天、周公之忠至。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②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③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选自《容斋随笔·谏说之难》,有删改)
  【注】①吕甥:人名。②茅焦:人名。③劘mó:切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晋侯/执:俘获
B.入为上客/延:延请
C.君之所使/恣:听凭
D.焦以桀、纣狂悖之行/数:屡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迎拒之②吾从师之
B.①其晋游说无可疑者②谁大王为此计者
C.①吕甥之言出义②夫祸患常积忽微
D.①卒代为秦相者,泽也②填然鼓,兵刃既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劝谏之难,自古都是如此。
B.文章举左师说赵太后这一典型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文章劝谏之难这一观点。
C.蔡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导范雎,劝说范雎将相位让给贤能的人,并最终说服了范雎。
D.在茅焦以夏桀、殷纣狂妄悖理的行为对始皇加以责备后,秦王母子遂和好如初。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