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8-22 12:13: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回答后面问题。(8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题1:本片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指出它领起了下文的那些句子?(3分)
小题2: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想起了杜牧《山行》中的?
??。(2分)
小题3: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
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
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小题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小题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小题1:“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4分)
小题2:作者为何而“醉”?请作简析。(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杜甫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倦 夜?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小题1:诗题中的“是的倦什么”?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菩萨蛮·秋
朱淑真
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欹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
起来钩翠箔,何处寒砧作。独倚小阑干,逼人风露寒。
小题1:“何处寒砧作”令人联想到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名句:“寒衣处处催刀尺,??
。”(1分)
小题2:本词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秋景,试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小题3:“何处寒砧作”不仅使得前后词意勾连,而且境界阔大,试做具体分析。(4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