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22 12:13:3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
(1)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6)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史》其二
[西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①,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②,七叶珥汉貂③。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自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度以后,逐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西晋时期,出现了世族大族独占仕进之路的现象。②金张籍旧业:指汉代金日碑和张汤家的子孙,自武帝时起,到平帝止,七代为内侍。③珥汉貂:汉代凡侍中、常侍等官冠旁都插貂尾为饰。?
(l)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小题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小题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小题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的五、六句写出了战士怎样的生活?前六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诗表现出戍边将士怎样的精神风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