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四)
2017-08-22 13:14: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感旧歌者(元)戴表元
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
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
【注】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小题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        的形象,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2分)
【小题2】简析这两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歌者或李龟年    不胜今昔或昔盛今衰,世境离乱(每空1分)
【小题2】杜诗:(1)对比,本诗以开元鼎盛时期“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美好回忆,与“落花时节”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眼前的凋零与衰颓,寄寓了诗人对世运衰颓、社会动乱和自己衰病漂泊的无限感慨。(2)反衬,“江南好风景”又成了重逢的老歌者与老诗人颠沛流离、身世沉沦和乱离时世的反衬,更突出了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境遇的不幸。
戴诗:(1)衬托(乐景衬哀情),本诗选取“牡丹”“红豆”和“檀板”“朱丝”“锦色笺”几个艳丽的意象,重彩点染出一幅鲜活艳丽之景,与嵌在其中的“头白”的歌者形成极大的反差。衬出歌者身世之可悲,境遇之可哀;诗人哀人自哀,对故国沦亡之无限悲慨也便和盘托出了。(2)借代,用“李龟年”代指李龟年那样名震天下的歌者。(评分标准:答出一种表现手法得1分,能结合诗句分析再得1分;两首诗中能各答出一种手法并分析得当的即得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既考查人物形象,又考查诗歌情感。形象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把握,“江南逢李龟年”中写的是“李龟年”,“感旧歌者”中说的是“歌者”,而诗句中又说到“无人知是李龟年”,可见“歌者”即“李龟年”。而诗歌的情感可以通过诗句来体会,一是诗中的“景”,二是诗中直接表达的情。第一首诗中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可见当初的风光;第二首诗中说到“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可知今日的衰败。昔盛今衰之感油然而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同时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最后点明手法的效果(写景的效果和抒情的效果)。《江南逢李龟年》,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上下合起来就构成鲜明的今昔对比;“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正好,而人却身世沉沦,乐景对人起到反衬的作用。《感旧歌者》中“牡丹”“红豆”“檀板”“朱丝”“锦色笺”,色彩艳丽,而人却已“头白”,色彩形成反差,乐景衬哀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喜迁莺 晓行
刘一止
  晓光催角。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①不禁,重染风尘京洛。
  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寒飘泊。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这情味,望一成②消减,新来还恶。
  注:①悄:宋人口语,简直的意思。②一成:宋江人口语,一点点地,渐渐地。
1.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表现“晓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新来还恶”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听觉角度。角声催促,鸟还未被惊醒,邻户的鸡已啼鸣,这是凌晨在驿站客舍听到的情景,点明题中的 “晓”字。
  ②视觉角度。连绵村庄,晨烟未散,行人起,丛林中残月在天,这是晓行所见的情景。
  ③感觉角度。眼泪被寒霜微微凝结,为御寒而喝的酒,还不够抵抗天气的寒冷,这是写晓行的感触和感受。(意对即可)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人的惆怅和羁旅漂泊的倦怠。诗人原本希望这伤感惆怅的“情味”会随时间渐渐“消减”,却不料近来的愁情更加浓重,这“新来还恶”四字,总结了诗人所有的哀愁,强化了此愁之浓。(只要答出“总结或强化诗人浓愁”之意便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峡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体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家贫,刻苦学习。1043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政。工诗文,晚年作品《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忱,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传诵干古的名句。
(1)通常情况下,烟霭都是白色的,在这首词里作者写“寒烟”却着一“翠”字,对此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这首词在摄景取物上的特点(与他人抒写羁旅愁思的作品比较),并探究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绿波同色而莫辨,着一“翠”字,正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2)他人抒写羁旅愁思,往往摄取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范公却反其道而行之,摄取阔远而艳丽的景物(碧云天、黄叶地、连波秋色、映山斜阳、接水天色)来表达。这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挚而不颓。(4分。能答到大意即可,不必强求文字相同。该题选材于新学案“一课一背”,引导对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利用,在设题上体现课改区《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8~9题。
泊自沙渡
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他痛遭亡国,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山民,即山野之民。
小题1:在诗的第二联中,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描绘了在明月照耀下诗人与鸥鸟分别住于洲演之上的景象。(3分)
诗人把鸥鸟与明月看作是朋友一般,可以在洲渚之上分住,可以相邀来船上共眠,烘托(描绘)出了一个漂泊于江湖之上的隐士形象。(3分)
小题2:表达了诗人离家在外,漂泊江湖,无法排遣的愁思,以及对国家灭亡的哀痛之情。(3分)诗人先直抒胸臆,以“无奈”抒发愁思之浓;再借景抒情(或用典),通过听到杜鹃声使人更添愁思来表达。离怀”之深。(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晚登江楼有怀
唐·李嘉祐
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只忆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注】李嘉祐,天宝年间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贬为江阴令。
小题1: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小题2:你怎样理解诗中的“心闲”与“欲沾巾”?请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碧水边青山矗立,夕阳下有人渡江。(3分)(2)喜悦之情。(2分)
小题2:(1)“心闲”,表层是悠闲,深层则是苦闷、失意。(或答:初始尚有悠闲心境,但想起际遇,则苦闷、无奈。)(2)“欲沾巾”,表现出眷恋京城、渴望再得任用的心理。(3)“心闲”与“欲沾巾”并不矛盾,心闲更衬内心的苦闷。(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概括的题目,注意诗中意象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最后概括情感,情感注意诗中的“佳兴”“爽气”两个词语。
小题2:这是一道诗歌情感探究的题目,诗歌的情感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探究,注释注意“以罪谪鄱阳”,关键的词语注意“帝京不可到”。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