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
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②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③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④。
[注]①此词是作者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时所作。时年他才四十二岁。稼轩闲居带湖时常往来鹅湖游赏。②青帘:借指酒家。③缟袂:白衣。④外家:娘家。
小题1:这首词上片的第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5分)
小题2:作者采用了“以乐写哀”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情绪,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春天来了,一场春雨刚过,平原上开满了荠菜花;(2分)在刚翻耕过的土地上,一群群鸟在起落着觅食。(2分)描绘了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1分)
小题2:作者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色,乡村生活的古朴宁静,(2分)词人越写闲适、古朴,越是让人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烦闷和无奈的情绪。(2分)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平静,这就是壮志难酬、年龄徒增的惆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敖阔诗歌意境的题目,答题时先对景物进行描绘,然后概括意境(画面特征),注意意境概括要准确“恬静而又充满生机“。
小题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诗歌情感要注意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此题注意注释中的“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时所作”词中的“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一定要搞清此词表面是恬淡之景,实际是“无奈、愁苦”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阕是如何表现“凄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意对即可)
(2)全词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阕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阕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得很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柄、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野老歌 张 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小题1】诗中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并简要说明。(6分)
【小题2】本诗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一方面农民终年辛苦无粮可食和“输入官仓化为土”对比,另一方面将山中“老农”和“西江贾客”作对比。(6分)
【小题2】①浅近平易。(意思对即可)②描写农民捐税沉重、受尽剥削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意思对即可)(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表现手法,本诗明显采用了对比手法:前四句可看出是将农民负担重却“不得食”和官府把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作对比;后四句是将山中“老农”的辛苦劳作却贫穷和“西江贾客”的富足奢靡作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语言风格及诗歌的思想内容。风格用四字格概括,是通俗易懂,浅近平易一类的词都行。全诗通过描写农民粮食歉收、捐税沉重、受尽剥削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写官府把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等社会现实,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灞上秋居?马戴①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马戴,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
小题1:前两联诗人所见哪些意象?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3分)
答:?
小题2: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试作赏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
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思乡之情。“落叶他乡树”,又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寄居在孤寺中的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小题2:(3分)烘托手法。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声”烘托“静”的手法,露滴的声音使人感到寂静,其中的人又是如何彻夜难眠,孤独。“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孤独无依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与评价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应从景物入手,从意象特有的对应关系出发,结合表示主观色彩的词语,尤其是“落叶”“寒灯”更能表现作者凄凉孤独情感。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一是表现手法篇章结构,就本题而言,应为烘托,特别是“环境烘托”与“声响”动静烘托。更是常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容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小题1:对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九首,是一首思妇思念远行丈夫的闺情诗。
B.前四句是夜景描写,引起空闺之思,抒写愁情别绪,凄苍真切。与“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谁能春不思,独在机中织”这首诗异曲同工。
C.末四句用“出户”“彷徨”“入房”“泪下”几个具体、实际的动作,显示女主人公因久别愁思而坐卧不安的痛苦,形象地描写出相思之苦,将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动作表达出来,生动逼真,饶有兴味。
D.这首诗,无论抒情或写景,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生动,含义深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