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A.①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①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①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②儿渺然不知所往 D.①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②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
参考答案:
小题:B.[A“治’安定太平,治理得好;C尊崇,尊重,D更加]
小题:B.[B项‘以’①介词,按照②介词,把.(A项表假设,如果;C项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D项表转折)]
小题:D.[③薛道衡的同情④熟谙典故,明于史实]
小题:A.CA项中“然而朝廷中没有官吏可干”不合文意,原文中“然无吏干”是“然而没有当官吏的才干”]
小题:见译文
本题解析:
小题:B.[A“治’安定太平,治理得好;C尊崇,尊重,D更加]
小题:B.[B项‘以’①介词,按照②介词,把.(A项表假设,如果;C项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D项表转折)]
小题:D.[③薛道衡的同情④熟谙典故,明于史实]
小题:A.CA项中“然而朝廷中没有官吏可干”不合文意,原文中“然无吏干”是“然而没有当官吏的才干”]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博陵人李文博,性情坚定耿直,好学不信.每次读书读到国家治乱、政治得失和忠诚之
臣、建立功业之士时,未尝不反复诵读体会.隋文帝开皇年中,作羽骑尉之官,特别受吏部侍郎薛道衡赏识,常常让他在厅堂榷幕中翻阅经史一类书籍,并让他观察自薛道衡赏识,常常让他在厅堂帷幕中翻阅经史一类书籍,并让他观察自己做事。如果遇到治理政务方面的好事,就让他抄写记录:如果选用官吏疏漏谬误,就托付他来评论。薛道衡每次听到他的话,没有不高兴地听从他的.后来李文博在秘书内省值班负责,主管校对典籍。他坚守正道,过着贫苦生活,心情很安定.虽然缺衣少食,却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严格,不胡乱地交往宾客,总是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同辈人没有谁不敬畏他.薛道衡知道他贫困,常邀请他到自己家中,供给他财物.李文博商讨、思考古今治政得失,像在手掌上指出它们一样,然而投有当官吏的才干.他逐渐升为校书郎,后来调出朝廷作县丞,于是得到了下等的考核,几年不升调。薛道衡为司隶大夫,在东都(洛阳)尚书省遇到了他,很感叹同情他,就奏请皇上让李文博担任从事.在洛下时,李文博曾拜访房玄龄,房玄龄在大道上送别他。房玄龄对他说:“您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已经当上了尚书省从事,所以应该合乎平素的心愿了.近来贬斥邪恶褒奖良善,做这样的事有多少呢?”李文博于是举起手臂高声说:“要使
水流清就一定使源头洁净,要使树梢直必须使根部端正.现在政治源头混乱,即使每天免除
十个贪赃郡守之官,又能起什么作用!”他为人耿直憎恨邪恶,不知避忌某些言语举动,都像这样.在这时朝政渐渐败坏,官员们有很多贪赃受贿,只有李文博不改变他的操守,评论的人因此很尊重他。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先主从曹公破吕布,随还许,曹公拜飞为中郎将。先主背曹公依袁绍、刘表。表卒,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嗔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
曹公破张鲁,留夏侯渊、张邻守汉川。邻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余日。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邻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邻。邻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策曰:“朕承天序,嗣奉洪业,除残靖乱,未烛厥理。今寇虏作害,瓦被荼毒,思汉之士,延颈鹤望。朕用怛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整军诰誓,将行天罚。以君忠毅,侔踪召虎,名宣遐迩,故特显命,高墉进爵,兼司于京。其诞将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称朕意焉。可不勉欤!”
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成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追谥飞曰桓侯。(选自《三国志·张飞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等无状,侵夺我州——状:情形、理由
B.策曰:“朕承天序,嗣奉洪业……”——策:献策
C.文日鞭挝健儿——挝:击打
D.飞犹不俊——悛:悔改、改变
2.以下选项中,分别表现张飞雄壮威猛和暴躁鲁莽的一项是(? )
A.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飞据水断桥,嗔目横矛
B.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
C.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D.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飞很得刘备的重用,在曹操追杀刘备时,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出于感恩,刘备把张飞官职一升再升。
B.刘璋的部将巴郡太守严颜拒不投降,张飞很恼火,但最终没有杀他,可见其敬重有胆有识之人。
C.在文学作品中,张飞粗犷鲁莽,脾气暴躁,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其实,张飞粗中有细,与张邰一战,就可略见一斑。
D.张飞与关羽对待部下的态度截然相反,尽管刘备曾多次劝说,但并未引起张飞的重视,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朕用怛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整军诰誓,将行天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A
4.(1)刘备听说曹操军队突然赶来,抛弃妻子和孩子逃跑了,命令张飞率领二十名骑兵断后。
(2)我因为心中悲伤忧虑,在席位上坐不安宁,吃东西也觉得没有味道,整肃军队,发布誓词,准备尊奉天意,惩治讨伐乱国奸贼。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陆游字务观,名游,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①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绍兴末始赐第。学诗于茶山曾文清公。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书肆流传,或得之以御孝宗。上乙②其处而韪之,旋除删定官。或疑其交游非类,为论者所斥。上怜其才,旋即复用。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公早求退,往来若耶、云门,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韩侂胄固欲其出,公勉为之出。韩喜陆附己,至出所爱四夫人擘阮琴起舞,索公为词,有“飞上锦裀红绉”之语。又命公勺青衣泉,旁有唐开成道士题名,韩求陆记,记极精古,且以坐客皆不能尽一瓢,惟游尽勺,且谓挂冠复出,不惟有愧于斯泉,且有愧于开成道士云。先是,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公记云:“天下知公之功而不知公之志,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公之自处与上之倚公,本自不侔。”盖寓微词也。又云:“游老,谢事山阴泽中。公以手书来,曰:‘子为我作《南园记》。’岂取其无谀言,无侈辞,足以导公之志欤!”公已赐丙第,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故作为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则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箦③之时矣。
(选自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有删节)
【注】①秦少游:宋代词人,名观,字少游。②乙:画“乙”字形状的记号,从前读书时常用到,主要用来表示停顿或修改。③易箦:指弥留之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旋除删定官解除
B.其得上眷如此亲属
C.盖寓微词也细微
D.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显露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游)天资慷慨,喜任侠 B.(韩侂胄)又命公勺青衣泉 C.谢事(于)山阴泽中 D.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人)故作为歌诗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注释
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对症下药”
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二、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3、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4、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5、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7、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8、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9、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解题方法: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
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3.检索范围准确
摘取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
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
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
(2).拟人搜索
(3).反衬
(4).对比
(5).反复
(6).排比
(7).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试题ID | 试题题文 |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A.授官。B.关怀,宠爱。C.隐藏,不显露。
小题1:被,介词 /因,介词。A.均解为“来,用来”,表目的,连词。C.均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D.均指代陆游,代词。
小题1:本处省略的内容应为“公”或“游”。
小题1:③体现皇帝对陆游的重视。④表现陆游归隐的生活。⑤韩侂胄邀请陆游为南园写记。
小题1:③体现皇帝对陆游的重视。④表现陆游归隐的生活。⑤韩侂胄邀请陆游为南园写记。
【参考译文】
(一)
陆游,字务观,名游,是山阴人。大概是因为他母亲梦见秦少游后生了他,所以用秦少游的名作为陆游的字,而把秦少游的字作为陆游的名。也有人说(这)是因为陆游仰慕秦少游的缘故。绍兴末年,(陆游)才被赐及第。他向茶山曾文清学习诗歌。曾经跟从紫岩张公四处游历,详细地了解了西北边境的战事。陆游天性激昂慷慨,喜欢行侠仗义,常常把策马草拟檄文作为自己的使命,而且喜好结交中原的英雄豪杰,以求消灭敌人。从商人、道士、和尚到诗人、剑客,没有不广泛结交的。在剑南做官的时候,写作诗词,都寄托着恢复中原的志向。(他的诗词)在书肆广为流传,有人得到了这些诗词并把它们呈送到孝宗皇帝那里。皇上勾画圈点他的诗作并且赞赏他的诗,立即决定授予他删定官的官职。有人疑虑陆游交往过杂,由此他被品评的官员排斥。皇上爱惜他的才华,马上重新任用他。皇帝亲自批准陆游官职,授予陆游礼部郎的职位。孝宗皇帝亲自任命官员,到陆游为止再也没有其他人,陆游得到孝宗皇帝的关爱到了这样的程度。陆游请求提前退隐,在若耶、云门之间往来,接纳宾客亲切融洽,用饮酒做诗来自娱自乐。他的官位已经升到了中大夫,就辞官退休了,发誓不再出来做官。韩侂胄坚持想让他出山,陆游因为他而勉强再次做官。韩侂胄很高兴陆游能归附自己,以至请出他最宠爱的四夫人弹奏着阮琴翩翩起舞,求取陆游的词章,故陆游写下了“飞上锦裀红绉”的诗句。又让陆游舀取青衣泉的泉水,青衣泉旁边有唐代开成道士题跋。韩侂胄请求陆游写一篇记,陆游所写的记极尽精美古雅,而且因为满座的宾客都不能尽一瓢,只有陆游尽了一勺,而且他还说自己辞了官又再出来做官,这不但是愧对青衣泉,而且愧对开成道士。此前,慈福皇后把南园赏赐给韩侂胄,韩侂胄向陆游索求一篇记。陆游在记中写道:“天下的人知道您的功劳却不了解您的志向,知道圣上倚重您却不了解您的自我安排。您自己的安排和与圣上对您的倚重,原本不相等。”这是暗含了隐晦的批评。他又说:“我老了,谢绝事务隐居在山阴的湖中。您亲自写信来,说:‘请你替我写《南园记》。’难道是索要那些没有谄媚的语言,没有过分赞美的文章,足够用来启发您的志向吗!”陆游已经获赐丙第,有人说陆游探求孝宗皇帝恢复中原的大志,所以写下诗歌,把恢复中原作为自己的期盼。到陆游临终时,还留下了诗来给他的家人看,诗中说:“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那么陆游的理想,在他临死的时候还有显露和表白。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①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②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③,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④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⑤。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节选自《史记?冯唐列传》
[注]①大父:祖父。②尚食监:官名。③朝毵(sān):地名。④阃(kǔn):国门。⑤尺籍伍符:军中条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善:与……交好
B.良久,召唐让曰让:谦让
C.委任而责成功责:要求
D.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坐:因犯下……罪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其”字所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代 “李齐”
B.其后会赵王迁立代 “赵国几乎称霸”
C.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代 “将士们”
D.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代 “边关将士”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冯唐敢于进谏的一项是?(?)
①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②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③鄙人不知忌讳。
④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
⑤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⑥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A.②④⑤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向文帝介绍、评价了李齐、李牧、廉颇、魏尚等大将,并告诉文帝,前人遣将。的经验是,国内大事由君王来控制,边关赏赐之事由将军来主断,朝廷吕从中干扰。
B.魏尚把军中交易市场获得的税收全部拿来犒赏将士,他也出于私心聚敛钱财,每五天杀一头牛大宴宾客。加上后来他又虚报战功,因此被削去爵位,判了刑。
C.冯唐告诉文帝,边关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不知道“尺籍”“伍符”这些军中法令,而且他们整天奋力作战,不要因为他们在向衙门报功时,有些不符实情,就重罚他们。
D.当文帝在冯唐面前慨叹当朝没有像廉颇、李牧那样的良将时,冯唐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并未加 罪冯唐;在国事紧急时,他又听取冯唐的意见,改正错误。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3分)
(2)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1)因此打仗失败士兵败逃,被秦国俘虏并消灭。
(2)当天派冯唐拿着令节赦免魏尚,再让他作云中太守。
本题解析:
小题1:让,责备,根据文意及“曰”的内容可知
小题1:代“李牧”
小题1:①③⑥不属进谏内容
小题1:魏尚“出私养钱”是拿出私人的俸钱;他犒赏军士也不是他削爵判刑的原因
小题1:(1) “是以”为“以是”的倒置;北,败逃(2)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译文
冯唐,他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都如实作答。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杀死北地都尉孙卬。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善于骑射的士兵一万三千人,能够建树功勋的士兵十万人,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字:
(1)驼业种树( ) (2)勖尔植( )
(3)以欹为美( ) (4)以绳天下之梅( )
(5)以致其性( ) (6)名我固当( )
参考答案:(1)以……为业
(2)鼓励、勉励
(3)倾斜
(4)约束、束缚
(5)使达到
(6)确实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