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5 21:37: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亭以雨名,喜也志:标志。
B.病者以愈,而吾亭成适:恰好
C.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强盛
D.今天不斯民遗:遗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周公得禾,名其书/故为之文
B.丁卯大雨,三日止/今其智反不能及
C.虽欲优游以乐此亭/青,取之于蓝而青
D.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木直中绳,輮以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记述喜雨亭命名缘于当地遇旱喜逢大雨,而恰逢该亭落成,表达了作者与民同忧同乐的感情。
B.本文开篇引经据典,借古代周公、汉武、叔孙等历史名人的史实说明以“雨”命名的习俗古已有之。
C.文章说明了雨水对于百姓生活、社会安定、乃至官吏安逸都有直接的关系,表现了作者重农和富民的思想。
D.文章开头开门见山,劈首破题,继而述说亭以雨名的经过,最后以歌作结,首尾贺合。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3分)
(2)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3分)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一 雨 三 日 伊 谁 之 力 民 曰 太 守 太 守 不 有 归 之 天 子 天 子 曰 不然 归 之 造 物 造 物 不 自 以 为 功 归 之 太 空 太 空 冥 冥 不 可 得 而 名 吾 以 名 吾 亭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喜庆虽有大小不同,但用它来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2)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棉衣;假使上天下宝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
小题5:一 雨 三 日/ 伊 谁 之 力/ 民 曰 太 守 /太 守 不 有/ 归 之 天 子/ 天 子 曰 不然/ 归 之 造 物 /造 物 不 自 以 为 功/ 归 之 太 空/ 太 空 冥 冥/ 不 可 得 而 名/ 吾 以 名 吾 亭。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亭以雨名,志喜也”, 翻译过来就是“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述喜庆之事”。 志:记述。
小题2:A介词,用/连词,来; B连词,表顺承,才/连词,表转折,竟然;C 介词,在/介词,比;D项两个“以为”都是“以之为”,译为“把它作为”。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小题3:本文开篇借古代周公、汉武、叔孙等历史名人的史实说明“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所以B项“以雨命名的习俗”说法错误。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喜”名词,译作喜事,“示”译为表示,“一”译为一样。(2)句中“使”译为假使,“雨”动词,掉下,“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它当作。
小题5: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所给文段从内容来看“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运用了顶针的修辞, “太守”“天子”“造物”都是名词,“以为”固定结构,这些都是断句的依据。
文言文参考翻译: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述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开酒宴于亭子里,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宝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雨’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项:(?)
A.金砺则利(靠近,接近)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横渡)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点点)
D.吾尝而望矣 (提起脚后跟)
小题2:下列划线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B.青,取之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
C.不如登高博见也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D.顺风呼,声非加疾也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下列句子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分)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博学”“日”“参”错一个扣1分)
(2)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须臾为“片刻”之意,《鸿门宴》上有“坐须臾,沛公起如厕”也是此意。
点评: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考生要上牢牢记住课文中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做到课内知识可外用,举一反三。
小题2:A兼词(于此)/语气词,B从/比,C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点评:文言虚词是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考生要结合课文语句记住18个常用文言虚词的含义及用法,高考一般是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考查,考查频率较大的有“而、之、于、且”等。
小题3:C为定语后置句,其他是状语后置
点评:此种题型不难,特殊句式一般不单考,大多在翻译题中考查,是重要的给分点,考生要注意,尤其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判断句、固定句式等。
小题4:注意“博学(广泛的学习)”“省(反省)”“日(每日)”“跬步(半步)” “无以(没有……的办法)”的翻译,语句要通顺。
点评:翻译句子是每年高考必考题型,相对较易,考生要注意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翻译,讲求“信、达、雅”的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篒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篒窳:ziyu,疏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侍讲学士,东宫讲官——充:担任    
B.臣奉使行,适遇亢旱——遄:速疾
C.江南、浙东流亡道——载:负载        
D.始于隐,成于蒙蔽——容:包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荷锄有菜色——上书谏寡人,受中赏    
B.国家建都北——徘徊斗牛之间
C.伏闻陛下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之外
D.诚恐今日言,又为虚文——当其欣于遇,暂得于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 )
A.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户口消耗,军伍空虚     
C.冗食太重,国用无经——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
B.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D.鬻贩穷民所在骚然——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D
4.C
5.(1)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2)有当不务正业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10题目,共22分。
愚 溪 对
柳宗元
  柳子名愚溪而居。五日,溪之神夜见梦曰:“子何辱予,使予为愚耶?有其实者,名固从之,今予固若是耶?予闻闽有水,生毒雾厉气,中之者,温屯呕泄;藏石走濑,连舻糜解;有鱼焉,锯齿锋尾而兽蹄,是食人,必断而跃之,乃仰噬焉。故其名曰恶溪。西海有水,散涣而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其名曰弱水。秦有水,掎汩泥淖,挠混沙砾,视之分寸①,眙若睨壁,浅深险易,昧昧不觌,乃合泾渭,以自彰秽迹,故其名曰浊泾。雍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夫恶、弱,六极②也;浊、黑,贱名也。彼得之而不辞,穷万世而不变者,有其实也。今予甚清与美,为子所喜,而又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子幸择而居予,而辱以无实之名以为愚,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
  柳子对曰:“汝诚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避是名耶!且汝不见贪泉乎?有饮而南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左右攫而怀之,岂泉之实耶?过而往贪焉犹以为名,今汝独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夫明王之时,智者用,愚者伏。用者宜迩,伏者宜远。今汝之托也,远王都三千余里,侧僻回隐,蒸郁③之与曹,螺蚌之与居,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汝欲为智乎?胡不呼今之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经于汝而唯我独处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曰:“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而可以及我?”
  柳子曰:“汝欲穷我之愚说耶?虽极汝之所往,不足以申吾喙;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吾翰④。姑示子其略:吾茫洋乎无知,冰雪之交,众裘我絺;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⑤之异乎安流,以没吾舟。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此其大凡者也,愿以是污汝可乎?”
  于是溪神深思而叹曰:“嘻!有余矣,其及我也。”因俯而羞,仰而吁,涕泣交流,举手而辞。一晦一明,觉而莫知所之,遂书其对。
  [注]①分寸:指很近。②六极:疾、忧、贫、恶、弱、凶六种不好的事情。③蒸郁:闷热的雾气。④翰:毛笔。⑤吕梁:水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石走濑,连舻糜解    濑:湍急的流水
  B.有饮而南者?南:往南方
  C.汝欲穷我之愚说耶?穷:彻底弄清
  D.不足以申吾喙?喙:言论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且汝不见贪泉乎?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①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C.①是则汝之实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①因俯而羞?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作者自嘲为“愚”的一组是(?)(3分)
  ①柳子名愚溪而居
  ②雍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
  ③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
④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吾翰
⑤冰雪之交,众裘我絺
  ⑥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有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篇与《愚溪诗序》一样,也借溪名为题,假托自述己愚以发泄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
愤懑,对当时善恶颠倒、愚智莫辨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
  B.文章采用灵动变化的对话形式,通过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的种种“愚相”,表达了自己虽面对黑暗现实而坚持“不知怵惕”的决心。
  C.溪神自我表白的一段话,正是作者对自己的看法。作者笔下的自我,是一个反常背俗的形象,表面看来是自矜自负,实际上是自嘲自责。文章笔墨恣肆而条理井然,诙谐戏谑而寓意深长。
  D.作者通过对“溪神”的回答,隐晦曲折地说明:愚者是“诚无其实”的,只不过被那些称为“智者”的人看成“愚”罢了。自己被当作罪人贬到“远王都五千余里”的永州,只不过是因为触犯了那些自称“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的势力而已。
9.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3分)
 译文:?
 (2)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3分)
 译文:? 
10.给文中一划线处断句:(4分)
胡 不 呼 今 之 聪 明 皎 厉 握 天 子 有 司 之 柄以 生 育 天 下 者 使 一 经于 汝 而 唯 我 独 处 汝既 不 能 得 彼 而 见 获 于 我 是 则 汝 之 实 也


参考答案:5. B
6. A
7. D
8. C
9、(1)(你)终究不感激我且还肆意侮辱,难道最终都不能改变吗?
(2)什么是失去什么是得到?进仕不觉得圆满,贬斥不觉得抑郁,冷漠昏聩,终究不能自觉醒悟。
10、胡不呼今之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经于汝,而唯我独处?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


本题解析:5、“南”应为动词:往南走
6、连词,况且,表递进。B介词,表被动;介词,可译为“和”。C表判断;表转折。D于是;经由
7、 ②④句非作者自嘲之语
8、应是“表面看来是自嘲自责,实际上是自矜自负”
9.无
10.无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之”字,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文不可绝于天地间者
②乐道人善也
③多一篇,多一篇益矣
④其必古人所未及就
⑤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
⑥何文人多也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④/③⑤/②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