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六)
① 会师讨平之?② 令东向揖瑾,良永竟出 ③发巡按御史朱志荣罪至谪戍?④臣何敢爱一死,不以闻 ⑤良永以外僚讼言诛之?⑥以故官巡抚应天 A.①③④? C.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良永为官清廉。他赴两广督促催交欠款,谢绝别人的馈赠,被布政使刘大夏赏识;他家也没有多余的资财,皇上还为此下诏每月赐给他三石粮食。 B.方良永得到朝廷内外很多官员的认可。刘大夏、周敏都在他将被定罪时竭力为他争辩;世宗即位后,朝廷内外的官员纷纷向世宗推荐他;世宗也特别关照他。 C.方良永是个孝顺之人。念及母亲年纪已大,担心自己的言行招来祸端而无法供养老母,他多次上疏请求辞官归田。 D.方良永不畏权贵,一身正气。外官到朝廷晋见皇上后,必去拜谒刘瑾,有人劝他到刘瑾家去,但他不去;他还揭发钱宁倒卖宝钞的罪行,使钱宁被迫中止倒卖行为,并设法笼络他以求自保。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译文:请求陛下把钱宁关进监狱,使法令严明公正,并且处治他的同党,来向老百姓谢罪。(2)译文:在山东被巡抚赵璜抵制,并且方良永又禀报皇上揭发他的不法行为,钱宁从此不敢再倒卖宝钞了。
本题解析:
小题1:即:到。
小题1:①叙述与刘大夏会合平定暴乱;⑥说明其任职情况。
小题1:“设法笼络他以求自保”错。
小题1:(1)“明正”“治”“谢”译对各给1分;大意对给2分,译错酌扣。(2)“格”“白”“发”译对各给1分,被动句译对给1分;大意对给1分,译错酌扣。
方良永,字寿卿,福建莆田人。是弘治三年(1490年)的进士。他赴两广督促催交欠款,态度严肃,谢绝别人的馈赠,被布政使刘大夏赏识,回京任刑部主事,后来升为员外郎,提拔为广东按察佥事。琼州匪寇符南蛇发动暴乱,当时刘大夏担任总督,朝廷下檄文征召方良永代理海南兵备,与刘大夏会合讨伐平定了他们。后来御史就良永失利之事定他的罪。刘大夏已经回到朝廷做兵部尚书,就替他在朝廷上辩白?,朝廷就奖赏了银两给方良永。正德初年,方良永丧父服丧期满,在京城等待选拔。(当时)地方官员朝见皇帝完毕,一定要拜见刘瑾,鸿胪寺官带领方良永到左顺门行顿首礼完毕,又叫他向东向刘瑾作揖,良永(不听)径直离开。有人劝方良永到刘瑾家拜谒,良永不听。等到吏部授予方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一职,符合他的心意,才打消了弃官的念头。去上任以后,刘瑾恼怒不已,想借海南有人杀人之事中伤他,(幸得)刑部郎中周敏竭力辩诬,良永才没有获罪。刘瑾伏法后,良永被起用为湖广按察副使,不久提升为广西按察使。(到任后)揭发巡抚御史朱志荣的罪行,使他被贬去戍守边防。良永又被提升为山东右布政使,不久调任浙江。钱宁把宝钞2万发到浙江倒卖。方良永上书给皇上说:“四方匪盗作乱刚刚平息,创伤还没有愈合,浙江东部和西部又遭受暴雨冰雹灾害。钱宁出身卑贱,借着是皇上义子之名,跻身公侯之列。获得的奖赏和收受的贿赂无法计算,却大胆搜刮老百姓的钱财,危害国家的根基。(加上)有些官员替他做事比传达圣旨还快,小吏们依仗他为非作歹拼命搜刮,老百姓苦不堪言。镇守太监王堂、刘璟畏惧钱宁的淫威,受他役使。我怎么敢吝惜生命贪生怕死不把情况告诉您。请求陛下把钱宁关进监狱,使法令公正严明,并且处治他的同党,来向老百姓谢罪。”钱宁害怕,一方面截留了奏书不送达,一方面谋划派遣校尉拘捕一些倚势倒卖宝钞的人,在皇上面前掩饰自己(的罪行),又请人按照钞值把钱归还百姓,还暗地召还以前派出倒卖宝钞的人。钱宁起初想在全国鬻钞攫财,先在浙江、山东行动。(没想到)在山东被巡抚赵璜抵制,在浙江方良永又禀告皇上揭发他的非法行径,钱宁从此以后不敢再倒卖宝钞了。当时,钱宁正被武宗宠幸,(对于他的行为)公卿、台谏没有人敢说一句话,方良永却以外官的身份公开上书谴责他,听说这事的人无不为之震惊。(后来)方良永考虑到母亲年老,担心自己招来祸患(无法供养),多次上疏请求辞官。世宗即位后,朝廷上下纷纷推荐方良永。世宗就授予他右副都御史,治理郧阳。后又因为母亲年老,再次上书请求辞官为母亲养老送终。尚书乔宇、孙交对皇上说,良永家中没有多余的资产,应该按照侍郎潘礼、御史陈茂烈的旧例,赏赐粮米,皇上就下诏每月给三石。一段时间后,他的母亲过世了,皇上又下诏赏赐钱给他祭拜和下葬,都是不同一般的规格。服丧期满,按原来的官职做应天巡抚,官吏来到他家宣读敕令。上任途中来到衢州,大病发作,连连上疏请求辞官退休,没有等到批复就急忙回家了,回到家就病逝了。他尚未接到后来朝廷又任命他为刑部尚书的文书就去世了。他去世的消息传到朝廷,皇上按照规定赏赐抚恤金,并授予“简肃”的谥号。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节选)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小题2:对下列句中划线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赈”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
C.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
D.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小题3: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小题4: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1)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少、假借各1分,)
(2)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卒、度各1分)
(3)事情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我想要活捉你,一定要你同我们订下条约回报太子啊。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中的“谢”为“谢罪”,从上文看秦武阳脸色变了,群臣感到奇怪,这视为不尊,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荆轲只能“谢罪”。“谢”还有其他义项:认错,道歉,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推辞,拒绝,阿母~媒人;告辞,如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客就车;劝戒,如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道谢,如乃令张良留~。
点评: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是考查文言文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考生应该在充分储备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要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活用等现象。
小题2:A通“震”身体摇晃。
点评:学好通假字,是学习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之一,不管在考查实词题中,还是翻译题中,都有可能考查到,考生不仅要知道哪个字是通假字,还要知道通哪个字,是什么意思。
小题3:D中全文的高潮应该是在大殿上刺杀秦王的经过,前面都是事情的发展过程。
点评:对文言文内容的考查,是每年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一个重要的方面,考生要熟悉文言文的内容,或者结合上面已经做过的题加深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情节等要把握到位。
小题4:注意(1)“愿”“少”“假借”“使”的翻译。(2)“卒”“惊愕”“意”“度”的解释。(3)注意“所以”“乃”“生劫”“必得”“约契”的翻译,要通顺。
点评:对文言句式的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逐句翻译,当翻译不通时,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特殊固定句式、词类活用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常见题型》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