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六)
2017-08-25 21:58:1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翻译下列句子。(10分)
小题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分)
小题2: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2分)
小题3: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3分)
小题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小题1:希望夫子(或者先生)辅助我的达到我的志愿,并用易懂的方法来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但却愿意努力去做。
小题1: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小题1: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
小题1:语言点:庠序:地方教育,两个状语后置句,一个是介词“以”,一个是“于”;颁白者:颁,通假字,通“斑”
小题1:语言点:明以教我,介宾结构后置,虽:虽然,不敏:不聪慧
小题1:语言点:相道之不察,宾语前置句,伫:停留,反:通假字,通“返”,及:趁着
小题1:语言点:于:到,扶摇:旋风,上:向上飞,六月息:六月的大风(一作“六个月时间才停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3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资治通鉴·后梁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颇知属文?属文——写文章?
B.思母,欲告归?告归——告假回家?
C.累迁至中书令?累迁——多次升迁?
D.延徽寓书于晋王?寓书——家信?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B.筑城郭,立市里?
C.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 D.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延徽有助焉?
②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①止于乡人王德明家?
②会于西河外渑池
C.①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①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1.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宜礼而用之——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
B.各安生业——各自有安全感谋出新职业?
C.延徽不自安——延徽(也)不大安心?
D.北去之意——逃跑的想法?
1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原因的一组是?
①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②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③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
④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
⑤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发配去放马。?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韩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C.韩延徽本是带兵出使,却留在契丹,后虽逃回,却又因怕人妒嫉重返契丹,二三其德贪生辱节。
D.韩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8.D
9.B
10、A
11、A
12.C
13.C


本题解析:8.寓书:寄信。“寓”有“寄”“托”之意。?
9.市里——古义:市井里巷;今义:市区。A.举动:举止,行为,措施;C.荒田:没有开垦耕种的田地;D.故乡:家乡。?
10、①焉:助词。②焉: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B.于:介词“在”;C.安:哪里,怎么;D.所以:……的原因。?
11、B项应为“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C项应为“延徽自感不安(全)”;D项应为:“去北方(契丹)的想法”。?
12、主要是延徽在契丹的所作所为,使契丹民族安居乐业,还有延徽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关键作用,就如他说的:“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13、韩延徽滞留契丹不是主动的,逃回中原,又重回契丹是被逼无奈,况且他在契丹不忘故乡,做了大量好事。
参考译文:
韩延徽是幽州人,很有智谋,也很懂写文章。刘守光的晚年非常衰困,曾派遣参军韩延徽到契丹国去求援,契丹主对于他不行拜见礼十分生气,于是就把韩延徽发配到野外牧马。
述律后对契丹主说:“韩延徽能够操守气节而不屈服,是当今的贤者,怎么能侮辱他而让他去放马呢?应当以礼相待而起用他。”于是契丹主召见韩延徽,并和他谈话,非常喜欢他,于是把他当作主要的参谋人物,只要一有举动,就要去和他商量。韩延徽初到契丹时就教契丹建牙开府,修筑城郭,设立市场里巷,用来安置汉民,使每个人都有配偶,开垦种植荒田。从此以后,汉族人都各自安居乐业,逃亡的人越来越少。契丹能够威服各国,韩延徽给予了很大帮助。
 ?没多久,韩延徽逃奔到晋阳。晋王打算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幕府里,掌书记王缄很嫉妒他。韩延徽感到不能自安,所以请求回幽州看望母亲,路过真定时,在同乡人王德明家住下。王德明问他下一步到哪里去,韩延徽说:“现在河北地区都归晋国所有,应当重新回到契丹国去。”王德明说:“你叛背了契丹国,而今又要返回去,这不是去找死吗?”韩延徽说:“契丹国自从我出走后,国王如丧手目,今天我再返回契丹国,契丹国王的手目不是又完备了吗?他怎么能够杀害我呢?”等他看望了母亲以后,就又重新回到了契丹国。契丹国主听说韩延徽回来非常高兴,就好像韩延徽从天而降,国王抚着韩延徽的背说:“前一段你走到哪里去了?”韩延徽说:“我很思念母亲,本想请假回去看看,但又害怕国王不答应我,所以我就私自回去了。”从此以后,契丹国主待他更加丰厚。契丹国主称皇帝时,就任命韩延徽为宰相,一直提拔到中书令。
  晋王派出使者到契丹国,韩延徽借机给晋王写信,追叙了当初所以北去契丹的原因。并且说:“不是我不留恋英明的君主,也不是我不思念故乡,我之所以不能留在晋国,正是害怕王缄嫉妒我而说我的坏话。”因此又以老母相托,信中又说:“有我韩延徽在此,契丹国一定不会向南侵扰。”所以在李存勖成为后唐庄宗的时期,契丹不向南面深入侵扰,靠的是韩延徽之力。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良永,字寿卿,莆田人。弘治三年进士。督逋两广,峻却馈遗,为布政使刘大夏所器。还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广东佥事。琼州贼符南蛇为乱,大夏时为总督,檄摄海南兵备,会师讨平之。御史坐良永失利,大夏已入为本兵,为白于朝,赉银币。正德初,父丧除,待铨阙下。外官朝见毕,必谒刘瑾,鸿胪导良永诣左顺门叩头毕,令东向揖瑾,良永竟出。或劝诣瑾家,良永不可。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瑾诛,起湖广副使,寻擢广西按察使。发巡按御史朱志荣罪至谪戍。迁山东右布政使,旋调浙江。钱宁以钞〔注〕二万鬻于浙,良永上疏曰:“四方盗甫息,疮痍未瘳,浙东西雨雹。宁厮养贱流,假义子名,跻公侯之列,赐予无算,纳贿不赀,乃敢攫民财,戕邦本。有司奉行急于诏旨,胥吏缘为奸,椎肤剥髓,民不堪命。镇守太监王堂、刘璟畏宁威,受役使。臣何敢爱一死,不以闻。乞陛下下宁诏狱,明正典刑,并治其党,以谢百姓。”宁惧,留疏不下,谋遣校尉捕假势鬻钞者,以自饰于帝,而请以钞直还之民,阴召还前所遣使。宁初欲散钞遍天下,先行之浙江、山东,山东为巡抚赵璜所格,而良永白发其奸,宁自是不敢鬻钞矣。宁方得志,公卿、台谏无敢出一语,良永以外僚讼言诛之,闻者震悚。良永念母老,恐中祸,三疏乞休去。世宗即位,中外交荐。拜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以母老,再疏乞终养。尚书乔宇、孙交言,良永家无赢资,宜用侍郎潘礼、御史陈茂烈故事,赐廪米。诏月给三石。久之,母卒,诏赐祭葬,皆异数也。服除,以故官巡抚应天,即家赐敕。至衢州疾作,连疏乞致仕,未报遽归,卒。卒后有南京刑部尚书之命。暨讣闻,赐恤如制,谥简肃。?
(节选自《明史·方良永传》)
〔注〕钞:指明代发行的一种纸钞。后被市场摈弃,但当权者还强行发放,促使宝钞倒卖行为的
产生,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欲假海南杀人事之。中:中伤
B.以故官巡抚应天,家赐敕即:立即
C.乃敢攫民财,戕邦本:根本
D.赐予无算,纳贿不。赀:计算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方良永为人正直的一组是(3分)(  )
① 会师讨平之?② 令东向揖瑾,良永竟出
③发巡按御史朱志荣罪至谪戍?④臣何敢爱一死,不以闻
⑤良永以外僚讼言诛之?⑥以故官巡抚应天
A.①③④? C.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良永为官清廉。他赴两广督促催交欠款,谢绝别人的馈赠,被布政使刘大夏赏识;他家也没有多余的资财,皇上还为此下诏每月赐给他三石粮食。
B.方良永得到朝廷内外很多官员的认可。刘大夏、周敏都在他将被定罪时竭力为他争辩;世宗即位后,朝廷内外的官员纷纷向世宗推荐他;世宗也特别关照他。
C.方良永是个孝顺之人。念及母亲年纪已大,担心自己的言行招来祸端而无法供养老母,他多次上疏请求辞官归田。
D.方良永不畏权贵,一身正气。外官到朝廷晋见皇上后,必去拜谒刘瑾,有人劝他到刘瑾家去,但他不去;他还揭发钱宁倒卖宝钞的罪行,使钱宁被迫中止倒卖行为,并设法笼络他以求自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乞陛下下宁诏狱,明正典刑,并治其党,以谢百姓。
(2)山东为巡抚赵璜所格,而良永白发其奸,宁自是不敢鬻钞矣。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译文:请求陛下把钱宁关进监狱,使法令严明公正,并且处治他的同党,来向老百姓谢罪。(2)译文:在山东被巡抚赵璜抵制,并且方良永又禀报皇上揭发他的不法行为,钱宁从此不敢再倒卖宝钞了。


本题解析:
小题1:即:到。
小题1:①叙述与刘大夏会合平定暴乱;⑥说明其任职情况。
小题1:“设法笼络他以求自保”错。
小题1:(1)“明正”“治”“谢”译对各给1分;大意对给2分,译错酌扣。(2)“格”“白”“发”译对各给1分,被动句译对给1分;大意对给1分,译错酌扣。
方良永,字寿卿,福建莆田人。是弘治三年(1490年)的进士。他赴两广督促催交欠款,态度严肃,谢绝别人的馈赠,被布政使刘大夏赏识,回京任刑部主事,后来升为员外郎,提拔为广东按察佥事。琼州匪寇符南蛇发动暴乱,当时刘大夏担任总督,朝廷下檄文征召方良永代理海南兵备,与刘大夏会合讨伐平定了他们。后来御史就良永失利之事定他的罪。刘大夏已经回到朝廷做兵部尚书,就替他在朝廷上辩白?,朝廷就奖赏了银两给方良永。正德初年,方良永丧父服丧期满,在京城等待选拔。(当时)地方官员朝见皇帝完毕,一定要拜见刘瑾,鸿胪寺官带领方良永到左顺门行顿首礼完毕,又叫他向东向刘瑾作揖,良永(不听)径直离开。有人劝方良永到刘瑾家拜谒,良永不听。等到吏部授予方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一职,符合他的心意,才打消了弃官的念头。去上任以后,刘瑾恼怒不已,想借海南有人杀人之事中伤他,(幸得)刑部郎中周敏竭力辩诬,良永才没有获罪。刘瑾伏法后,良永被起用为湖广按察副使,不久提升为广西按察使。(到任后)揭发巡抚御史朱志荣的罪行,使他被贬去戍守边防。良永又被提升为山东右布政使,不久调任浙江。钱宁把宝钞2万发到浙江倒卖。方良永上书给皇上说:“四方匪盗作乱刚刚平息,创伤还没有愈合,浙江东部和西部又遭受暴雨冰雹灾害。钱宁出身卑贱,借着是皇上义子之名,跻身公侯之列。获得的奖赏和收受的贿赂无法计算,却大胆搜刮老百姓的钱财,危害国家的根基。(加上)有些官员替他做事比传达圣旨还快,小吏们依仗他为非作歹拼命搜刮,老百姓苦不堪言。镇守太监王堂、刘璟畏惧钱宁的淫威,受他役使。我怎么敢吝惜生命贪生怕死不把情况告诉您。请求陛下把钱宁关进监狱,使法令公正严明,并且处治他的同党,来向老百姓谢罪。”钱宁害怕,一方面截留了奏书不送达,一方面谋划派遣校尉拘捕一些倚势倒卖宝钞的人,在皇上面前掩饰自己(的罪行),又请人按照钞值把钱归还百姓,还暗地召还以前派出倒卖宝钞的人。钱宁起初想在全国鬻钞攫财,先在浙江、山东行动。(没想到)在山东被巡抚赵璜抵制,在浙江方良永又禀告皇上揭发他的非法行径,钱宁从此以后不敢再倒卖宝钞了。当时,钱宁正被武宗宠幸,(对于他的行为)公卿、台谏没有人敢说一句话,方良永却以外官的身份公开上书谴责他,听说这事的人无不为之震惊。(后来)方良永考虑到母亲年老,担心自己招来祸患(无法供养),多次上疏请求辞官。世宗即位后,朝廷上下纷纷推荐方良永。世宗就授予他右副都御史,治理郧阳。后又因为母亲年老,再次上书请求辞官为母亲养老送终。尚书乔宇、孙交对皇上说,良永家中没有多余的资产,应该按照侍郎潘礼、御史陈茂烈的旧例,赏赐粮米,皇上就下诏每月给三石。一段时间后,他的母亲过世了,皇上又下诏赏赐钱给他祭拜和下葬,都是不同一般的规格。服丧期满,按原来的官职做应天巡抚,官吏来到他家宣读敕令。上任途中来到衢州,大病发作,连连上疏请求辞官退休,没有等到批复就急忙回家了,回到家就病逝了。他尚未接到后来朝廷又任命他为刑部尚书的文书就去世了。他去世的消息传到朝廷,皇上按照规定赏赐抚恤金,并授予“简肃”的谥号。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节选)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     穷:穷尽。
小题2:对下列句中划线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阳色变恐振:通“赈”
B.群臣惊愕,起不意卒:通“猝”
C.秦王柱而走还:通“环”
D.图穷而匕首见:通“现”
小题3: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小题4: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1)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少、假借各1分,)
(2)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卒、度各1分)
(3)事情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我想要活捉你,一定要你同我们订下条约回报太子啊。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中的“谢”为“谢罪”,从上文看秦武阳脸色变了,群臣感到奇怪,这视为不尊,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荆轲只能“谢罪”。“谢”还有其他义项:认错,道歉,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推辞,拒绝,阿母~媒人;告辞,如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客就车;劝戒,如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道谢,如乃令张良留~。
点评: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是考查文言文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考生应该在充分储备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要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活用等现象。
小题2:A通“震”身体摇晃。
点评:学好通假字,是学习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之一,不管在考查实词题中,还是翻译题中,都有可能考查到,考生不仅要知道哪个字是通假字,还要知道通哪个字,是什么意思。
小题3:D中全文的高潮应该是在大殿上刺杀秦王的经过,前面都是事情的发展过程。
点评:对文言文内容的考查,是每年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一个重要的方面,考生要熟悉文言文的内容,或者结合上面已经做过的题加深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情节等要把握到位。
小题4:注意(1)“愿”“少”“假借”“使”的翻译。(2)“卒”“惊愕”“意”“度”的解释。(3)注意“所以”“乃”“生劫”“必得”“约契”的翻译,要通顺。
点评:对文言句式的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逐句翻译,当翻译不通时,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特殊固定句式、词类活用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剑溪之水出  积土成山,风雨兴
B.人莫知乐也  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C.覆之茆    不赂者赂者丧
D.久弥觉其甘  故木受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常见题型》考..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