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25 22:12: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每小题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则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慧
B.而闻者彰:清楚
C.非能水也,而江河绝:横渡
D.君子非异也生:习惯

小题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而寒水?善假物也。
吾尝终日思矣?至千里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而”字相同。
B.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而”字不同。
D.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小题3: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金就砺则利?②、学不可以已
A.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不可以停止
B.金属靠拢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不可以停止
C.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D.金属靠拢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小题4:对上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文三处提到了“君子”。而其意义不同,按照顺序他们分别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和“统治者”。
B.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强调人的知识和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C.第二段形象的论证并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在获取知识和培养品德中的巨大作用。
D.上文反复运用了同类事物设喻,比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论证了同一个道理。



2、阅读题  周起元传
周起元,字仲先,海澄人。万历二十八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历知浮梁、南昌,以廉惠称。
  行取①入都,注湖广道御史。方候命,值京察。……居二年,御史命始下。
  会太仆少卿徐兆魁以攻东林为御史钱春所劾,起元亦疏劾之。奸人刘荩臣,疏诋顾宪成②。起元愤,力斥其谬。荩臣遂讦起元,益诋宪成。起元再疏极论,其同官翟凤翀、余懋衡、徐良彦、魏云中、李邦华、王时熙亦交章论列。……吏部侍郎方从哲由中旨③起官,起元力言不可。吏部尚书赵焕出云中、时熙于外,起元劾其背旨擅权,坐停俸。
  寻巡按陕西,风采甚著。卒以东林故,出为广西参议,分守右江道。柳州大饥,群盗蜂起,起元单骑招剧贼,而振恤饥民甚至。移四川副使,未上。会辽阳破,廷议通州重地,宜设监司,乃命起元以参政莅之。
  天启三年入为太仆少卿。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苏、松十府。公廉爱民,丝粟无所取。遇大水,百方拯恤,民忘其困。织造中官李实素贪横,妄增定额。苏州同知杨姜署府事,实恶其不屈,摭他事劾之。起元至,即为姜辨冤,且上去蠹七事,语多侵实。实欲姜行属吏礼,再疏诬逮之。起元再疏雪姜。魏忠贤庇实,取严旨责起元,令速上姜贪劣状。起元益颂姜廉谨,诋实诬毁。忠贤大怒,矫旨斥姜为民。实以此敛威。
  六年二月,忠贤欲杀高攀龙、周顺昌六人,令其党李永贞、李朝钦诬起元为巡抚时乾没④帑金十余万。矫旨逮起元,缇⑤使至漳州,士民大惊,又传闻退赃即可赎身,于是父老在四城门设了木柜,号召投钱。不数日钱满,缇使也为之感动。周起元被押解至京,落于都指挥佥事许显纯之手。许“略晓文墨,性残酷”,杨涟等十余人皆死其手。周起元身受严刑,屈打成招,九月毙之狱中,吴士民及其乡人无不垂涕者。后人称周起元、高攀龙等七人为“后七君子”。
(选自《明史·周起元传》,有删节)
【注】①行取:明制,地方官知县、推官,科目出身三年考满者,经地方高级官员保举和考选,由吏部、都察院协同注拟授职,称为行取。清初沿袭。②顾宪成:东林党领袖。③中旨:唐、宋皇帝自宫廷发出亲笔命令或诏令不正常通过中书门下,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称为中旨。④乾没: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⑤缇:指逮捕犯人的骑兵。
小题1:下列句子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疏顾宪成诋:毁谤
B.荩臣遂起元讦:攻击
C.且上去蠹七事,语多实侵:侵犯
D.旨斥姜为民矫:矫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周起元“敢于直言”的一组是(?)(2分)
①起元愤,力斥其谬?②而振恤饥民甚至?③实以此敛威?④起元再疏雪姜?⑤吴士民及其乡人无不垂涕者?⑥起元益颂姜廉谨,诋实诬毁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周起元按行取制度赴京待命,拟任湖广道御史,但由于无端被卷入党派之争,两年后才正式任职。
B.周起元同情并支持东林党,多次上奏疏弹劾那些诋毁东林党的朝中大臣,他也因此而被贬官。
C.周起元廉洁爱民,巡抚苏、松十府,不取百姓一丝一物,并与贪婪蛮横的李实直接展开斗争。
D.周起元被诬告后,漳州的父老百姓在四个城门设了木柜,号召人们为他凑足钱,想为他赎身。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寻巡按陕西,风采甚著。(3分)
?
?
(2)乃命起元以参政莅之。(3分)
?
?



3、阅读题  卫玠字叔宝,年五岁,风神秀异。祖父瓘曰:“此儿有异于众,顾吾年老,不见其成长耳!”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又尝语人曰:“与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及长,好言玄理。其后多病体羸,母恒禁其语。遇有胜日,亲友时请一言,无不咨嗟,以为入微。琅邪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闻玠言,辄叹息绝倒。故时人为之语曰:“卫玠谈道,平子绝倒。”澄及王玄、王济并有盛名,皆出玠下,世云“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玠妻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妇公冰清,女婿玉润”。
辟命屡至,皆不就。久之,为太傅西阁祭酒,拜太子洗马。(卫)璪(卫玠兄)为散骑侍郎,内侍怀帝。玠以天下大乱,欲移家南行。母曰:“我不能舍仲宝去也。”玠启谕深至,为门户大计,母涕泣从之。临别,玠谓兄曰:“在三①之义,人之所重。今可谓致身之日,兄其勉之。”乃扶舆母转至江夏。
玠妻先亡。征南将军山简见之,甚相钦重。简曰:“昔戴叔鸾嫁女,唯贤是与,不问贵贱,况卫氏权贵门户令望之人乎!”于是以女妻焉。遂进豫章。是时大将军王敦镇豫章,长史谢鲲雅重玠,相见欣然,言论弥日。敦谓鲲曰:“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②,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③,何平叔若在,当复绝倒。”玠尝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容。
以王敦豪爽不群,而好居物上,恐非国之忠臣,求向建鄴。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葬于南昌。谢鲲哭之恸,人问曰:“子有何恤而致斯哀?”答曰:“栋梁折矣,不觉哀耳。”咸和中,改茔于江宁。丞相王导教曰:“卫洗马明当改葬。此君风流名士,海内所瞻,可修薄祭,以敦旧好。”后刘惔、谢尚共论中朝人士,或问:“杜乂可方卫洗马不?”尚曰:“安得相比,其间可容数人。”惔又云:“杜乂肤清,叔宝神清。”其为有识者所重若此。于时中兴名士,唯王承及玠为当时第一云。
注:①韦昭注:“三,君、父、师也。”“在三”为礼敬君、父、师。②金声玉振: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中朝:洛阳。江表:长江以南。③指正始年间以何晏、王弼为首的魏晋玄谈风气。
小题1:下列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年老顾:只是
B.长史谢鲲重玠雅:非常
C.子有何而致斯哀?恤:忧虑
D.杜乂可卫洗马不?方:比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后多病体羸 / 兄勉之
B.故时人之语曰 / 门户大计
C.昔王辅嗣吐金声中朝 / 时中兴名士
D.于是女妻焉 / 王敦豪爽不群
小题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说明卫玠“为有识者所重”的一组是:?(3分)
①及长,好言玄理。 ②遇有胜日,亲友时请一言,无不咨嗟,以为入微。 ③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④(征南将军山简)于是以女妻焉。 ⑤终身不见喜愠之容。 ⑥杜乂肤清,叔宝神清。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玠自幼便风采出众,其祖父常常遗憾自己看不到他长大,其舅舅虽然也很俊秀,但在他面前也会自惭形秽。
B.卫玠姿容美丽,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引来很多人观看。他到都城时甚至“观者如堵”。结果被看得多了,就死了。
C.卫玠善谈玄理,见解精到入微。王敦认为卫玠延续了魏晋以来一度断绝了的清议玄谈的风气。
D.天下大乱的时候,卫玠极力劝说母亲为保存家族血脉南下转移,又勉励兄长好好扶持皇帝,以身效忠。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3分)
(2)玠尝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3分)
(3)此君风流名士,海内所瞻,可修薄祭,以敦旧好。(4分)



4、阅读题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惟平独吊。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①貣②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茍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改动)
【注】①贳(shì):赊买。②貣(tè):向人求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惟平独吊:慰问
B.非矢石之难被:蒙受
C.君自民谢:辞谢
D.吾系相国故:故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上暴露外,而君守于内以今者淮阴新反
B.民所上书皆与何夫置卫卫君,非宠君也
C.后何民请曰我不过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D.陛下奈何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下何廷尉,械系之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为人恭谨的一组是(?)
吕后用何计诛信②让封辞赏③悉以家私财佐军
④上至,何谒⑤后何为民请⑥跣入谢
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⑤⑥
D.③④⑤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设计帮助除掉韩信后,汉高祖“益封置卫”,“拜丞相为相国”,给予萧何很多的封赏。
B.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乱之时,坐镇关中,安抚百姓,为高祖解了后顾之忧。
C.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功高震主。
D.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释放萧何,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3分)
?
(2)夫职事,茍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3分)
?
(3)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3分)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①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孟子·离娄下》)
【注】①极:穷困,这里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
小题1:下列有关上面两个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舜事尧是为臣的行为准则,尧治民是为君的行为准则。
B.孟子认为,历史榜样是人们效法和遵循的准则,不依榜样行事,就会失去规范。
C.孟子用对比的手法一正一反地告诉齐宣王如何才能让臣子在他死后为他服孝。
D.孟子用“寇雠何服之有”这个反问句向齐宣王强调了应该向臣子让步的重要性。
小题2:上面两个选段内容所体现的孟子思想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3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