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A.宋均十五岁时继承父亲任郎官,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因此做官后得罪了很多人。 B.宋均调任辰阳做官时,反对迷信,杜绝一切过分的祭祀鬼神活动;任上蔡令时体谅百姓丧葬奢侈是因为不懂礼仪,不执行朝廷严厉惩罚的政令。 C.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设置槛阱滥加捕捉,反而给百姓带来灾难;他提出解决措施是撤除槛阱,免除不合理的赋税。 D.尽管宋均曾经触犯法律,但仍然深受皇帝赏识。他任地方官有治绩,在尚书令任上又正直敢言,虽然多次请求辞职,,皇帝仍然优厚待遇,委以重任。 |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A
小题:(1)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
况且江淮一带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
(2)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
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没有禀告),皇帝认为他有私心,十分生气。各位尚书都惊慌恐惧,全都叩头认罪。
本题解析:
小题:C、两者都是“法律、法令”【A、前者代词,…的(人);后者助词,定语后置标志。B、前者“坚持”;后者“本来”; D、前者是“推辞、婉辞”,后者是“说辞、托辞”】
小题:【“继承父亲任郎官”错,“因此做官后得罪了很多人”强加因果关系】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这个地方的人。他凭借父亲的官职被任命为郎官,正好15岁,喜好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博学之人学习经传。他通晓《诗经》、《礼》,擅长论辩、质疑。到了20多岁的时候,被调任辰阳做长官。那里的风俗是很少有求学的人却相信巫术和鬼神,宋均为百姓建立了学校,禁止、杜绝一切过分、不合理的祭祀,百姓们对这件事都平静地接受了。后来宋均升任上蔡令,当时朝廷禁止百姓丧葬时不得多加浪费,宋均说:“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现在有的百姓不懂得礼仪,还没有教化好,就立刻因为超过礼制而惩罚他们,这并不是施政的首要做法。” 他最终不肯实施这个政策。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屡次成为百姓的祸患,官府常常征集、设立捕兽的栅栏、陷阱却仍然有很多人被伤害。宋均说:“虎豹在山上,龟和鳄鱼在水里,它们各自有生活的处所。况且江淮一带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而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捞,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一定要斥退奸邪、贪婪的人,考虑提拔忠诚、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栅栏、陷阱,免除赋税。”这件事过了以后有传言说老虎都相互结伴向东边渡过长江了。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虫飞到九江的边界,就向东西两个方向散去,由于这件事宋均的名声被远近的人们称颂。浚遒县有唐、后两座山,百姓共同祭祀它,所有的巫神都要娶百姓的女儿为妻,每年都要更换,百姓于是就不敢进行嫁娶之事,前后几任太守都不敢禁止。宋均下达命令说:“从现在开始,给山神娶的妻子都要从从事巫术的人家中选娶,千万不要打扰百姓。”于是,这种事就再也没有了。永平元年,宋均升任东海相,在任5年,因为犯法而被免官。但东海的官吏和百姓都感念他的恩惠、教化,为他写了些歌谣,到朝廷请求他回来做官的有数千人。显宗认为他贤能,永平7年,征召他做了尚书令。每当在朝廷上辩论的时候,他的话大多能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没有禀告),皇帝认为他有私心,十分生气。各位尚书都惊慌恐惧,全都叩头认罪。宋均看着他们态度严肃地说:“忠臣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畏惧皇上的威势失去公正,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喜欢他不屈服的性格,升任他做司隶校尉。过了几个月,又出任河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推行。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晚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宋均用生病作借口向皇帝请求辞官,皇帝派贴身侍从前去慰问,于是留在职位上养病。司徒这个官位空缺了,皇帝认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着向皇帝推辞。宋均性格宽厚、温和,不喜欢法令、条文,常认为那些严酷而明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许能廉洁守法,但对待百姓机巧奸猾、严酷刻薄,百姓常被他所侵害,百姓的灾难、流亡都是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等到他作了尚书,常想要向皇帝叩头争谏此事,因为当时的环境严酷,所以不敢陈奏。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感到追悔和悲伤。建初元年,宋均死在家中。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颜杲卿字昕,以文儒世家。性刚正,莅事明济。尝为刺史诘让,正色别白,不为屈。开元中,与兄春卿、弟曜卿并以书判超等,吏部侍郎席豫咨嗟推伏。再以最迁范阳户曹参军。安禄山闻其名,表为营田判官,假常山太守。
禄山反,杲卿及长史袁履谦谒于道,赐杲卿紫袍,履谦绯袍,令与假子李钦凑以兵七千屯土门。杲卿指所赐衣谓履谦曰:“与公何为著此?”履谦悟,乃与真定令贾深、内丘令张通幽定谋图贼。杲卿称疾不视事,使子泉明往返计议,阴结太原尹王承业为应,使平卢节度副使贾循取幽州。谋泄,禄山杀循。杲卿阳不事事,委政履谦,潜召处士权涣、郭仲邕定策。时真卿在平原,素闻贼逆谋,阴养死士为拒守计。真卿遣甥卢逖至常山约起兵,断贼北道。杲卿大喜,以为兵掎角可挫贼西锋。乃矫贼命召钦凑计事,钦凑夜还,杲卿辞城门不可夜开,舍之外邮;使履谦及参军冯虔、郡豪翟万德等数人饮劳,既醉,斩之,并杀其将潘惟慎,贼党歼,投尸滹沱水。履谦以示杲卿,则首喜且泣。
先是,禄山遣将高邈召兵范阳未还,杲卿使藁城尉崔安石图之。已而事显,乃拜杲卿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履谦常山太守,深司马。即传檄河北,言王师二十万入土门,遣郭仲邕领百骑为先锋,驰而南,曳柴扬尘,望者谓大军至。日中,传数百里。贼张献诚方围饶阳,弃甲走。于是杲卿兄弟兵大振。
史思明等率平卢兵度河攻常山。不涉旬,贼急攻城。杲卿昼夜战,井竭,粮、矢尽,六日而陷,与履谦同执。贼胁使降,不应。取少子季明加刃颈上曰:“降我,当活而子。”杲卿不答。遂并卢逖杀之。杲卿至洛阳,禄山怒曰:“吾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杲卿瞋目骂曰:“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禄山不胜忿,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骂不绝,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骂否?”杲卿含胡而绝,年六十五。履谦既断手足,何千年弟适在傍,咀血喷其面,贼脔之,见者垂泣。杲卿宗子近属皆被害。杲卿已虏,诸郡复为贼守。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为营田判官,假常山太守假:代理
B.阴结太原尹王承业为应阴:私下
C.舍之外邮舍:住宿
D.降我,当活而子而: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颜杲卿“性刚正”和“莅事明济”的一组是(?)(3分)
A.尝为刺史诘让,正色别白,不为屈再以最迁范阳户曹参军
B.杲卿称疾不视事,使子泉明往返计议钦凑夜还,杲卿辞城门不可夜开
C.素闻贼逆谋,阴养死士为拒守计贼张献诚方围饶阳,弃甲走
D.杲卿含胡而绝履谦以示杲卿,则首喜且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元年间,与其哥哥颜春卿、弟弟颜曜卿一起因书判成绩优异,使吏部侍郎席豫赞叹佩服。此句补叙了颜杲卿出众的才能。
B.颜杲卿随即传檄文到黄河以北,声称二十万官军已经进入土门,派郭仲邑率领一百骑兵做先锋,奔驰向南,拖着柴草扬起灰尘,望见的人都说大军来了。
C.安禄山愤怒了,把颜杲卿绑在天津桥的柱子之上,但是出于招降的目的,就把肢解好的肉来让颜杲卿吃,他还是不停口地骂,忍无可忍的叛贼就斩断他的舌头
D.袁履谦被砍断手足后,适逢何千年的弟弟在身旁,就含血吐到他脸上,叛贼又把袁履谦剁碎了,看见的人都落泪而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舍”的意思是“使住宿”。原因是这个字发生了活用,在具体的意境中应该理解成使动用法表示的意思,即主语颜杲卿使宾语李钦凑怎么样了。理解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最终解释的是“舍”在“文中”的活用后的语境义。这在《考纲》中有明确的要求。
小题2:B项前句中“不事事”并不能直接表现颜杲卿的刚正,这只是他采取的一种策略而已。此处属于答非所问,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C项的前句比较简单,关键是学会分析意境。语境说的是颜真卿的所作所为,这与颜杲卿的刚正无关。D项的后句写的行为虽然涉及颜杲卿,但是只是在陈述事情的结果,不能“直接”表现他聪明干练的特点。
小题3:此项中有多处错误。“出于招降的目的”的说法是错误的。在具体的意境中根本没有这样的意思和逻辑联系,属于无中生有。“就把肢解好的肉来让颜杲卿吃”这样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关键点是能否正确“节解以肉啖之”这个句子。这个句子的正确意思是“叛贼安禄山不但肢解颜杲卿还拿他的肉来吃”。
译文:
颜杲卿,字昕,世代都是讲礼乐教化的儒生。他性格刚正,处理公务聪明干练。曾被刺史责备,他正色辩白,不向刺史屈服。开元年间,与其哥哥颜春卿、弟弟颜曜卿一起因书判成绩优异,使吏部侍郎席豫赞叹佩服。又因政绩考核为上等升任范阳户曹参军。安禄山听说他的名声,上表推荐他为营田判官,代理常山太守。
安禄山反叛时,颜杲卿和长史袁履谦在路上拜谒,他赐给颜杲卿紫袍,袁履谦红袍,命令他们和养子李钦凑领兵七千驻守土门。颜杲卿指着安禄山所赐的衣服对袁履谦说:“我和你为什么要穿这些衣服?”袁履谦领悟他的意思,于是和真定县令贾深、内丘县令张通幽商定对付叛贼的计策。颜杲卿藉口生病不再处理事务,让儿子颜泉明往返计议,暗中结交太原尹王承业做内应,派平庐节度副使贾循夺取幽州。计划泄露,安禄山杀掉贾循。颜杲卿表面上不管事,把正是委托给袁履谦,暗中召集平民身份的权涣、郭仲邑制定对策。当时颜真卿在平原,预先就知道叛贼有叛逆的阴谋,暗中收养敢死之士为御敌守城做准备。颜真卿派遣外甥卢逖到常山相约起兵,以切断叛贼的北去之路。颜杲卿十分高兴,认为军队形成犄角之势可以抑制贼军西进的锋芒。于是谎称叛贼首领的命令召集李钦凑来议事,李钦凑连夜赶来,颜杲卿推托夜里不能打开城门,让他住宿在驿站中;又派袁履谦和参军冯虔、郡豪翟万德等数人设酒慰劳他,待他喝醉后,把他杀了,同时还杀掉他的部将潘惟慎,并全歼贼党,把尸体投入滹沱河水中。袁履谦拿李钦凑的头给颜杲卿看,大家都高兴得哭了。
在此之前,安禄山派部将高邈到招兵还没有回来,颜杲卿命令藁城县尉崔安石设法对付高邈。不久真实情况显露出来,于是朝廷下令拜授颜杲卿为卫尉卿兼御史中丞,袁履谦为常山太守,贾深为司马。颜杲卿随即传檄文到黄河以北,声称二十万官军已经进入土门,派郭仲邑率领一百骑兵做先锋,奔驰向南,拖着柴草扬起灰尘,望见的人都说大军来了。到中午,消息已经传遍数百里。叛贼张献诚正围攻饶阳,闻讯后弃甲而逃。于是颜杲卿兄弟的兵势因此大振。
史思明等率领平庐兵渡过黄河攻打常山,不过十天,贼军就猛烈攻城。城内兵少,不够防守之用。颜杲卿昼夜苦战,井水枯竭,粮食、箭矢都用光了。六天后城池陷落,和袁履谦一同被贼军抓住。贼军胁迫他投降,他不答应。自己提取颜杲卿最小的儿子颜季明把刀放在他的脖子上说:“投降我,就让你儿子活命。”颜杲卿不答应。于是颜季明和卢逖一起被处死。颜杲卿被送到洛阳,安禄山生气地说:“我提拔你任太守,我有什么亏待你的事而要背叛我?”颜杲卿瞪着眼骂说:“你本是营州放羊的羯奴而已,窃得皇上的恩宠,天子有什么事情亏待了你,而你却反叛呢?我家世代是唐朝之臣,坚守忠义,恨的是不能杀掉你报答皇上,怎么能跟着你反叛呢?”安禄山怒不可遏,把颜杲卿绑在天津桥的柱子之上,不但肢解他还拿他的肉来吃,他不停口地骂着叛贼,叛贼斩断他的舌头,说:“还能骂吗?”颜杲卿声音含糊而气绝身亡,时年六十五岁。袁履谦被砍断手足后,适逢何千年的弟弟在身旁,就含血吐到他脸上,叛贼又把袁履谦剁碎了,看见的人都落泪而泣。颜杲卿的宗子和近属都被杀害。颜杲卿被缚后,诸郡又被叛贼把持。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若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济”是“救”的意思?,“当济以威”应该理解为“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
点评:本题设置的错误还是比较明显的,用代入法就能顺利得出答案。济,解释为“渡过”,一般用于水面。如,“欲济无舟楫”。
小题2:运用排除法,“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是说韦丹不愿多花费国家钱财,精简机构,整顿吏治;“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是周墀对韦丹的高度评价和褒扬,不符合题目“使民安居(安定地居住、生活)”这个要求,故排除ABC三项。
点评:做文言文筛选题,一要审清题干要求;二要看准是“直接”“正面”,还是“能表现”这样的模糊表述;三要使用排除法,有时候,一个选肢就能拍出两个错项;四是对每一个选肢都要认真推敲,如本题第⑥句,显然是对韦丹的评价,不能直接表现他“让百姓安居生活”。
小题3: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权吏”一月之内如数补还。“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和原文对照,“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
点评:错误选项却把侵吞粮食的主角说成是“仓库主管”,实属张冠李戴。
参考译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人。韦丹早年就成了孤儿,跟随外祖父颜真卿学习。唐顺宗做太子时,任命他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作太子宫内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朝廷下诏书授予他司封郎中让他前去吊唁。按惯例,有谁出使外国,朝廷便给他十个州县官员的名额,让他卖官来筹集费用,这种官员叫“私觌官”。韦丹说:“出使外国,费用不足的,应向朝廷申请,怎能有卖官得钱的呢?”他就上疏报告应拨给的费用,皇帝命令有关部门拨给了他。还未出行,新罗国继位的国君又去世了,他回来任容州刺史。他教老百姓耕田织布,禁止游手好闲,兴办学校,百姓中有因贫困将自己卖身为奴的,将他们赎出来让他们回家,并发出禁令,官吏不得再掳掠去作奴仆。开始兴建州城,城墙长十三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刘辟反叛,议政的官员们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法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现在不讨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地区就只剩下京地长安和东部洛阳这两京了。”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他被任命为晋慈隰州观察使,封为武阳郡公。过了一年,韦丹自己上疏陈说所管三州不是重要地区,不值得专设观察使,给国家增加了开支,不如把这三州划归河东管辖,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他按自己管辖的户口接受俸禄,多余的都交给官府。他裁汰了所辖八州吃闲饭的官员,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开初,老百姓不知道盖瓦屋,都是用茅草、竹子盖茅屋,遇上久旱便戛戛地烧了。韦丹召集工匠教他们做陶瓦,把盖屋的材料集中在场子上,算了算置办这些材料花去的费用然后给它估了个出售价,不赚取任何钱。百姓自己能盖屋的,到官府领取木料和陶瓦,免去他一半赋税,慢慢地收取材料费;逃亡未回来的,官府替他盖屋;贫穷盖不起屋的,送给他材料。他还亲自去劝告督促人们盖屋。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难道这个官吏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查抄登记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账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韦丹就召集这些官吏说:“你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们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有一个差役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候处理。就在此时,韦丹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大和年间,裴谊观察江西,上书要为韦丹修造祠堂,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功绩,朝廷没有答复。宣宗读《元和实录》,看到韦丹政绩突出,有一天与宰相谈论道:“元和年间,治理百姓谁是第一”?周犀回答说:“我曾任江西太守,韦丹功绩卓著,恩泽施及八州百姓,死后四十年,无论老幼对他仍思念不忘。”于是下诏给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命人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功绩。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馀,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①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户田。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节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①少府五鹿充宗:少府,官名;五鹿,复姓。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世以是高之高:崇敬
B.善梁丘氏说善:赞许
C.以厉其馀厉:通“励”,劝勉
D.御史遂将云去将:带领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①容貌甚壮,以勇力闻?②摄衣登堂,抗首而请?③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④臣愿赐尚方斩马,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⑤小生乃欲相吏邪?⑥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云年轻时与侠士交往,凭勇力而闻名。四十岁时,才改变行节,从师学习《易经》和《论语》,他都能传承老师的学问。
B.朱云被人推荐与五鹿充宗辩论时,他毫不胆怯,毅然前往;辩论展开后,连连讥刺五鹿充宗,故儒生都感到很高兴。
C.朱云因在公卿面前斥骂张禹而触怒汉成帝,成帝要杀他,幸亏辛庆忌冒死求情,“叩头流血”,皇上的怒气才消,终于赦免了朱云。
D.斥骂张禹的事情过去后朱云不再做官,他常闲居户田,时常带着学生们乘牛车出门,对所探访的人都能做到恭敬侍奉。
小题4:翻译文言文中加线的句子(10分)
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5分)
②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
本题解析:(2)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本来也应该宽容。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D项,将:动词,念“jiàng”,拉,拽。
点评: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从人物性格的角度考查信息筛选。①表朱云勇猛;⑤表朱云率直、倔强;⑥表朱云不拘礼法。
点评:筛选文中关于人物形象的句子,首先要回顾文本,将试题提供的例句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关键词语,注意指哪种性格,最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小题3:试题分析: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考查对文章的理解。D项,应是他所探访的人都恭敬地对待他
点评:归纳或概括文章内容类型的题,一般都是选择有错误的一项,一般都是从曲解词义、张冠李戴、时序颠倒、无中生有、夸大其词几个角度考查,可将四项全部到文中进行对照,仔细核对原文中的有关内容,得出答案。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1)注意“匡”译为“匡扶”,“亡”通“无”,“益”名词作动词,译为“对……有益”,“尸位素餐”后成为一个成语,译为“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2)注意“著”译为“著名”,“使”表假设,“使”“固”译为“本来”,“容”译为“宽容”。
点评:翻译此类句子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等文言现象都要翻译出来,一词多义的实词要紧扣上下文来理解,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意译,然后将句子理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每小题3分)
齐州泺源石桥记?(宋)苏辙
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流为瑝,其浅可揭揭:提衣涉过浅水。
B.桥不能支,辄败败:失败。
C.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佚:通“逸”,逸乐。
D.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属:zhǔ接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 / ②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
B.①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 /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其利与民共者 / ②其可怪也欤
D.①非李公之老于为政,……桥将不就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对建桥的起因、过程和桥建成后良好的效果,均依次作了交代,周详简明,有条不紊。
B.文中议论由小及大,对“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死板做法,提出了批评。
C.本文见解深刻,切中时弊,说明作者本人亦是一个卓有见识精于吏道,脚踏实地的政治家。
D.本文先议论,后记叙,文笔工巧华丽,铺排叙述,长于概括。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文语句。(7分)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①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到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 ②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原文中“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败”的主语是“桥”,这个句子翻译过来应该是“南山洪水暴发,汇聚到齐州城下,桥身支撑不住,就常常被冲坏”。所以,“败”应解释为“毁坏”,“败坏”,在文中是被冲毁的意思。
小题2:D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于:向,对,介词/在,介词;B代词,指代桥建成了这些情形/兼词,于此;C代词,它的/语气副词,表反诘语气。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小题3:本文先记叙后议论,文笔也并非工巧华丽。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上”“下”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黄泉”古今异义词,译为“地下的泉水”;“用心”古今异义词,译为“因为心思”;“一”数词作形容词,译为“专一”。②句中“师”动词,译为“学习”,“庸”译为“哪里”。
附文言翻译:
齐州泺源石桥记
泺水发源于齐州城西南的山下,往北流去形成天然的护城河,水浅的地方可以提起衣裳趟过去。在齐州城的西门外,横跨在泺水之上有一座桥,从京城到东海之滨的人都要从桥上经过。每年雨水连绵时,南山洪水暴发,汇聚到齐州城下,桥身支撑不住,就常常被冲坏。熙宁六年,一连七个月不下雨,到第二年的六月才开始下雨,接着就发大水,桥于是严重毁坏。历城知县施辩向齐州府建议说:“洪水年年损毁桥梁,请求建造一座石桥,来解除年年修补桥梁的劳役。距离齐州城东面十五里,有一条已废弃不用的河道和毁坏了的堤堰,那里被弃的石、铁材料可以用来造桥。”府里采用了他的话,并报告了齐州转运使,领到钱币二十七万,用来准备建桥工程和用粮的经费。从山上取来石料,从州府领来铁材,从地方军队中征来劳力,从九月到十一月,桥就建筑成功了,而当地人民还不知道这些情形。石桥有三级跌水,两个桥洞,安稳如山,急流顺着河道奔流不息,再不会泛滥成灾了。
当桥梁没有建成的时候,齐州知州李公每天到城上去视察工程质量的优劣以及役夫劳动的勤惰,予以鼓励和帮助。历城知县施君实际负责准备施工的材料,而兵马都监张用晦均实际负责监督工程的进行。桥的南面五里有条大沟,同四条山涧相连,可以削弱洪水暴涨的猛势头。这条沟原已长期废弃不治理了,这时就疏通了堵塞的地方,把残缺的部分修筑完好。桥的西面二十步有条水沟,有个姓裴的居民用石头堵住了它,在上面造了房屋,使河水不能流泻,桥受到危害,因此也命他把屋拆去,完全恢复了才罢休。又过了一年,洪水再一次袭来,石桥终于安然无恙了。
属官苏辙说道:建桥的工程虽然很小,但是过去州县的一些徭役,利益能与人民共同享受的,它的费用就可酌量从民间收取,财政法令从宽从简,因此它容易收到成效。而现在的法令在体恤民生上管得很严,一切依靠官府供给,官府不能都包办下来。州县要想有所兴建,事情办起来实在要比过去难。如果不是像李公这样处理行政事务很有经验,和施、张二君办事这样的勤勉,桥梁就将建不成。建桥的工程虽然很小,但是付出的辛劳和难以建成的情况,比起过去来是加倍的,不能不记下这一点。于是我为此作了这篇记。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