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①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 ?②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③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④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 ⑤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 ⑥恐人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 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
本题解析:
小题1:绌,通“黜”,贬谪。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文中的前面有“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是降低“奎”的官职,由此可知“绌”是通假字,应为“贬谪”的意思。
小题2: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吴奎”性格特征是“忠君而谏”,①不是吴奎的话,③是守孝时候的事情,⑥司马光的话,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A项“对此深信不疑”不当,因为仁宗还为此召集面议了,选项事件错误。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柄——大权旁落,书——记录,为——被。(2)领——兼任,自用——自以为是。
【参考译文】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记忆力强,博览群书。通过《五经》科贡举考试,官至大理寺丞,监管京东排岸司的工作。仁宗庆历年间御前侍卫政变后,吴奎上书说:“开春以来,阴雨连绵,气候反常。如今的兵变,发生在重要部门,流传到四面八方,让所有人惊骇不已。听说皇城司官六人中已处罚五人,只有杨怀敏还留用。人们说皇上任人唯亲,以情枉法。活捉反贼后,您下令留活口,可有人擅自杀掉了他们。这些人必然是反贼的同党想要灭口,否则,为什么不听从皇命?”于是请求仁宗召见面议,深受仁宗器重。
后调回京城任右司谏,又改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专给皇上提建议)。每次极言进谏,都是劝仁宗约束近侍佞媚拍马之辈。吴奎于是上书弹劾开封府尹魏瓘,结果魏瓘被调到越州。彭思永论事时,仁宗追问其中一些消息来源,吴奎代答说:“按照法律,御史有权保护其消息的来源,如果追问告密之人,那以后还有谁敢为我们提供情况?这岂不是自己遮掩自己的耳目吗?”仁宗于是不再追问了。
至和三年,天下大闹水灾,诏令朝野议论朝政得失。吴奎上书说:“皇上在位三十四年了,还未确定皇位继承人。皇上不要听小人的鬼话,误了大事。如果在匆忙急促的时候,大权旁落,记录在史册上,也为万代后人所叹惜愤恨。我不愿意皇上以如此贤明的资质而抵挡危险存亡的较量(遇到不测)。这件事不能犹豫,希望您早日决定。”皇帝被他的话感动了,授他翰林学士一职,管理开封府。
吴奎通晓从政之道,遇事灵敏迅速,下吏不敢欺瞒。富人孙氏垄断了财务,有亏欠他利息的人,直至被夺家产、妻女。吴奎收集了孙氏的历年罪恶,发配孙氏兄弟到淮、闽,有声势的不法之徒从此害怕、收敛了。英宗治平年间,赶上父亲离世,悲痛伤身,在墓旁搭棚守墓,逢年过节时以洁净、庄严地祭奠,不举行佛教礼仪。
神宗刚即位时,吴奎刚守满孝,官复原职。一月后,升任参知政事。当时神宗已经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推辞不来。吴奎说:“我曾与王安石一起兼任州郡长官(领管州郡,或是:同时担任牧守),看到他常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而且自以为是,所做之事迂腐不切合实际。万一重用他,必然扰乱朝纲。”于是命王安石任江宁知府。
御史中丞王陶,因为韩琦不去文德殿押班而诋毁韩琦,吴奎陈述王陶的过失。皇上下令改任王陶为翰林学士,吴奎仍坚决说不可以,王陶又上奏吴奎迎合依附韩琦。王陶被调出京城后,吴奎也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任青州知州。司马光劝皇帝说:“吴奎名望清正显重,现在因为王陶而贬谪吴奎,恐怕大臣们会感到不安,都要求辞官。皇上刚即位,这样做对于天下的议论不合适。”神宗于是召回吴奎去中书省任职。等到韩琦罢相后,吴奎最终出任青州知州。第二年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被追认为兵部尚书,谥号文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报复。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忠信。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并:一同。
小题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振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
B.“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秦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秦始皇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奠定“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C.作者又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的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
D.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覆辙。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
小题1:B项,“报怨”的意思是“怀有怨言”,“报”应为“怀有”的意思。
试题解析:
小题2:D项,“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不是这两段文字的内容,文章在此并没有作出总结。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7分)
甲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乙
《论语》的精髓为后人学习、借鉴,被誉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良策。对于执政者而言,应该对天下人一视同仁,而不应以是非善恶定天下,只要执政者正确地引导,天下人就会去恶向善,所以天下人不必拘泥于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小题1:(1)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1分)
(2)结合子贡和孔子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孔子中庸思想的精神实质。(3分)
小题2: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是非善恶”观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过犹不及。(2)孔子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及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稳定。孔子的观点体现了“仁”的思想,而又区别于“折中主义”。
小题1:不准确。儒家认为执政者对天下人本来是一视同仁的,但并不等同于没有是非善恶的一律对待。假如让那些没有是非善恶观的人在社会上占据了主流,即便是有执政者的引导,社会风气也是很难以保持淳正的,甚至会让小人得志、君子遭殃。因此,社会风气的淳正,既需要执政者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天下人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结合文意理解为过犹不及。
小题1:首先确立观点:不准确。再分析社会风气的淳正,既需要执政者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天下人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