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25 22:47:4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竹溪逸民传
宋濂
竹溪逸民者,幼治经,长诵百家言,造文蔚茂,喜驰骋,声闻烨烨,起荐绅间,意功名可以赤手致。忽抵掌于几,曰:“人生百岁,能几旦暮?所难遂者,适意尔。他尚何恤哉?”乃戴青霞冠,披白鹿裘,不复与尘世接。
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当明月高照,水光潋滟,共月争清辉,逸民辄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箫声挟秋气为豪,直入无际,婉转若龙鸣深泓,绝可听。箫已,逸民扣舷歌曰:“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白沤起兮冲素波!”人见之,叹曰:“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
性嗜菊,种之满园,顾视若孩婴。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日入不倦。人让其留物,怒曰:“举世无知我,知我惟此花尔,一息自怡,尚可谓滞于物耶?”复爱梅。梅朵绿萼微吐,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且大言曰:“知我者惟菊,菊已谢我去,幸汝梅继之;汝梅脱又谢去,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白鹤山盖溪上诸峰云。
逸民年五十,益恬泊无所系,间私谓其友曰:“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其友疑其诞。逸民曰:“樵于水,志岂在薪?渔于山,志岂在鱼?是无所利也。无所利,乐矣。子以予果滞于梅与菊耶?”君子以其语近道,有类于古隐者。
史官曰:昔者李白与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徂徕山,世仰之以为不可狎近,因号为“竹溪六逸”。寥寥七百年后而逸民亦以竹溪自名,若出一辙,岂闻风而兴起欤?纵曰其地或殊,人之众独有异,高风绝尘,照映后先,其安有不同者欤?士之沉酣声利而弗返者,盍亦知所自警欤!夫自范蔚宗著《后汉书》以隐逸登诸史传,历代取法而莫之废者,其意又岂无所激欤?(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功名可以赤手致意:料想
B.人其留物让:责备
C.汝梅又谢去脱:凋落
D.私谓其友曰间:有时

小题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竹溪逸民志趣高雅、不同流俗行为的一组是(3分)
①造文蔚茂,喜驰骋?②戴青霞冠,披白鹿裘?
③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④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
⑤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⑥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逸民从小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某天忽然顿悟,觉得人生短暂,应该做最适合自己的心意的事,自此不再接近俗世。
B.逸民视菊花、梅花为人生知己,对菊花、梅花的喜爱近乎疯狂,而时人并不能真正理解他,甚至认为他沉溺于外物。
C.到了天命之年,逸民对尘俗更加淡泊,认为没有功利色彩的人生是快乐的。君子认为他的观点近于道,和古代的隐士相似。
D.作者认为古代史学家之所以都把隐逸者写入史传,是因为士人沉迷于名利难以自拔,希望以此激励人们淡泊名利。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5分)
⑵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⑴(4分)这确实是世外高人啊。想要常常见到(他)尚且不能够,何况是亲近他、接近他呢!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诚:确实,1分;狎:亲近,1分;反诘、感叹语气,1分。⑵(3分)(逸民)赤脚踩在雪中,好像不感到冷,见到梅花就凝神观赏,长时间眼睛都不眨一下。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辄:就,1分;移时:长时间、一段时间,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实词翻译必须回到原文中或结合所学知识的积累判断。原文意思是“假如你梅花又辞我而去,那么我就应该上白鹤山采五芝罢了”“脱”的意思是“倘若,如果。”
小题2:题干要求是选出直接表现竹溪逸民志趣高雅、不同流俗行为,①指所写文章的文采、风格与竹溪逸民志趣高雅、不同流俗无关;③间接事间接表现;⑥是设想,二不是实际。
小题3:“以隐逸登诸史传”是自范晔之后的史家,而不能笼统地说“古代史学家”;同时,因果关系亦不完全成立。
小题4: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是反诘、感叹语气。关键词“诚”译为确实;“狎”译为亲近;(2)“辄”译为就;“移时”译为“长时间、一段时间”。
参考译文:
竹溪逸民小时候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写文章文采华美,风格奔放,声名显赫,被士大夫举荐,料想功名可以轻易获得。(某一天)忽然掌击案几,说:“人生百年, 能有几天?难以如愿的,就是顺心罢了。其他的东西还有什么值得顾念吗?”于是戴上青霞冠,披着白鹿裘,不再与俗世接近。
他居住的地方靠近大溪,竹子长得高大。当明月高照的时候,波光闪动,和月亮争辉,逸民就腰插短箫,乘着小船,在空明的溪水中荡漾,箫声借着秋天的肃杀之气更加豪放,直入云霄,像龙在深潭中鸣叫一样婉转悠扬,非常动听。吹箫完毕,逸民拍打着船舷唱道:“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白鸥起兮冲素波!”人们见到,感叹说:“这确实是世外高人啊!想要常常见到尚且不能够,何况是亲近他接近他呢!”
(逸民)特别喜欢菊花,满园子种着菊花,看待它像对待小孩一样。菊花一开,一个人举杯对着菊花饮酒,天天到园子里不厌倦。有人责备他沉溺于玩物,他生气说:“世上没有人了解我,了解我的只有这些花,我自我快乐一会儿,还能说是沉溺于玩物吗?”又喜爱梅花,梅花的绿色花萼刚刚吐苞,就赤脚踩在雪中,好像不感到冷,见到梅花就凝神观赏,长时间眼睛都不眨一下。而且大声说:“了解我的只有菊花,菊花已经辞我而去了,幸而有你梅花跟着来了,假如你梅花又辞我而去,那么我就应该上白鹤山采五芝罢了!”白鹤山就是
溪上的山峰。
逸民五十岁,更加淡泊没有挂念,有时私下里对他的朋友说:“我对人世滋味(或:社会人情)更加厌弃了,将要到山上捕鱼到水里砍柴了。”他的朋友觉得他有点荒唐。逸民说:
“到水里砍柴,心意难道在柴吗?到山上打鱼,心意难道在鱼吗?这样做不是为了获取利益。不是为了获取利益,所以就快乐了。你们认为我真的沉溺于梅花和菊花吗?”君子认为他说的近于道,和古代的隐士相似。
史官说:从前李白和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在徂徕山,世人敬慕他们认为不可接近,于是称他们为“竹溪六逸”。短短七百年后逸民也用竹溪来自称,如出一辙,难道是闻风而兴起的吗?即使说地方不同,人数的多和少有差异,(但是)高尚的风范超绝尘俗,先后照映,难道哪里有什么不同吗?沉醉于名利而不知道改变的士子,为什么不知道自我警觉呢!自从范晔写《后汉书》把隐逸写入史传以后,后代修史的人都向他学习而没有人废弃,他们的用心又难道不是激励人们吗?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面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微风浪,水石相搏/鼓:名词作动词,振动,鼓动
B.或未量/易:交换
C.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D.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白居易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①,(元和)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圣恩。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任。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切情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颜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联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多听纳。?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注:①谠言:正直的言论。?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著作郎吴人顾况投:迎合
B.箴时之病,补政之缺箴:劲戒
C.非次拔擢次:依顺序排列
D.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善:友好

2,4,6


?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白居易想用有生以来学得的知识报答皇上越级提拔的恩泽。
B.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多次上疏,恳切地劝谏皇上,他的奏疏虽始终就没有被。
C.皇上起先对白居易劝谏承璀一事很不高兴,认为这是白居易对他的无礼之举,但后来又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
D.李绛认为,白居易不论大事小事都敢冒死劝谏,这正是他报答皇上破格提拔的表现。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4分)
②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4分)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D
小题:B
小题:①顾况擅长写文章,不过性情浮躁,看不起别人,后辈的文章没有合他心意的。
(句子大意1分,正确翻译“能”“后进”“可”各1分,共4分)
②不能让天下的人认为您得了王锷的进奉而给他宰相的职位,(这样做)对圣朝是很没有好处的。(句子大意1分,正确翻译“四方”“与”“益”各1分,共14分)


本题解析:
小题: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A项中的“投”不是“迎合”之意,原文中说“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顾况“览居易文”后亲自迎接他,所以“投”应是投送。?
小题:本题考查虚词的含义。A项第一个“而”表因果;第二个“而”用在状语和谓语之间。B项第一个“以”作动词,认为:第二个是介词,凭借。C项第一个“之”为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D项两个均为介词,对。
小题: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B项中的“始终就没有被送入宫中”有误,应是“奏章入宫,皇上不予答复”之意。报:回答,答复。
小题:无 
参考译文:
白居易从小就聪明过人,胸怀博大。他在十五六岁时带着一册自己的文章,向著作郎吴地人顾况自荐。顾况善文,不过性情浮躁,看不起别人,后辈的文章没有合他心意的。看过白居易的文章之后,顾况不由得把白居易请上门并友好地会见他说:“我以为文人已经绝迹了,没想到遇见了您。”白居易文辞富丽华美,尤其擅长于写诗文。他写的上百篇诗歌,都含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的弊病,补救政事的缺陷,因而读书人、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这些诗文)也常常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元和二年十一月,征召白居易到翰林做学士。三年五月又授予他左拾遗的官职。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爱好文学的君主,破格提升自己,(因此)要用平生所学得的知识,上报君主的恩遇。
白居易与河南的元稹交好,元稹由监察御史被贬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恳切劝谏,奏疏呈上后没有回音。皇上又要封河东人王锷为宰相,白居易劝谏说:“宰相是皇上的辅佐大臣,不是贤良的人不能担当此职。王锷强令他人供给物品、搜括百姓钱财,并以此来求得恩泽,不能让天下人认为您是得了王锷的进奉而给他宰相的职位,(这样做)对圣朝是很没有好处的。”(皇上)这才取消了(让王锷当宰相的想法)。
皇上下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上奏章(阻止此事)的人有十分之七八,白居易也当面向皇上谈论(自己的看法),言词十分激切。不久,他又请求停止河北用兵,(奏章)长达数千字,其中有很多话是别人不大愿意说出口的,(这些意见,皇上)有很多都听取采纳了。只有劝谏不要任命承璀一事,因为言辞过于激切,皇上很不高兴,并对李绛说:“白居易这个小子,是我一手提拔而有了名位的,但对我却这般放肆,我实在有些忍不住了。”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冒着死罪,事无大小都要直言进谏,大概是因为要报答您大力提拔(的恩泽)罢了,决不是轻易进谏啊。陛下要想广开谏诤的言路,就不宜阻止白居易进谏。”皇上说:“你说得对。”从此,(白居易的劝谏)很多都被皇上听取采纳。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见臣列(guān,建筑物的一种)
礼节甚(jù,傲慢)
B.臣请就汤(huò,大锅)
(wú,不要)行
C.乃使其从者(yī,衣服)褐
相如虽(nú,愚劣,无能)
D.肉(tǎn,露)伏斧质
舍相如广成(chuán,招待宾客的馆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妾不帛衣:穿。
B.吾闻君子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诎:通“屈”,受委屈。
C.其妻请去:离去。
D.余为之执鞭虽:虽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以节俭力行重齐苟全性命乱世
B.解左骖赎壮也,犹不如人
C.知己无礼秦王还柱
D.晏子于是延入上客不足外人道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抓住车夫妻子从门缝里窥视的细节,来揭示一个女子的内心隐秘。她的神色、姿态、心理活灵活现,闪耀着个性的光芒。
B.作者写石父、御妻、御者,是为了写晏子。这种借宾写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更加丰满。
C.司马迁赞美晏子,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D.一个身为囚犯的石父,晏子却解救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晏子却提拔他。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晏子的国相风度。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晏子出,遭之涂。(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2)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4分)
(4)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
(1)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遭”、“涂”各1分,共2分)
(2)现在你身高八尺,却仅仅是别人的车夫,然而你的心里还自以为很满足,我因此请求离去。(“子”、“仆御”、“然”、“是以”各1分,共4分)
(3)而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晋君)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却)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为”、“赐”、“济”、“设版”各1分,共4分)
(4)我用左手抓住他的袖子,用右手刺他的胸膛,既然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解除了。(“把”、“揕”、“然则”、被动句式各1分,共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虽:即使。
小题2: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都是介词,在。B代词,他;助词,消除句子独立性。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小题3: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晏平仲,名婴,东莱夷维人。曾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为臣,他以生活俭朴、踏实苦干受到齐国人的尊重。即使在他当齐国宰相的时候,也常常是饭桌上没有第二盘肉菜,不允许姬妾们穿丝绸做的衣服。上朝时,如果国君赞许了他,他就谨慎地注意自己的言语;如果国君没有赞许他,他就更加注意端正自己的行为。国家的政治清明时,他就顺着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去办;国家的政治昏暗时,他就对统治者的命令加以权衡,有选择地执行。因此,在灵公、庄公、景公三代,晏子的名声显扬于诸侯。
越石父是个有才干的人,因为犯罪,被人逮捕了。晏子外出,正好在路上碰见他们,于是便解下自己车子前面左边的一匹马,赎了他,并用车子把他带了回来。到了相府门口,晏子没有跟他打招呼,就自己进内室去了。过了一会儿,越石父就告诉看门人请求与晏子断绝来往。晏子一听很吃惊,急忙穿衣整帽赶出来说:“我这人虽然品格不高,但毕竟还是把你从灾难中救出来了,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要和我断绝来往呢?”越石父说:“你这话不对。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受委屈,那是可以的,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应该受尊重了。当我在被人拘禁的时候,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您既然能够认识我的长处,并把我赎了出来,那说明您是了解我的。了解我而又不尊重我,那还不如再回去坐牢呢。”晏子一听赶紧把他请到屋里,尊为上宾。
晏子做宰相的时候,有一天坐着车子外出,他车夫的妻子正好从门缝里看见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自以为给宰相赶车高人一等,背后立着大伞,赶着四马飞奔,威风凛凛,得意非常。事罢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跟他离婚。他问妻子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够六尺,可是人家当了齐国的宰相,名震天下。今天我从门缝里看他的样子,人家思虑很深,还仿佛总觉得许多地方不如人。你身高八尺,却替人赶车,而且你心里还总觉得挺了不起!因此我不想跟你过了。”从此以后,车夫变得谦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车夫把事情原委向他讲了一遍,晏子很赞赏,于是推荐他当了齐国的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过《晏子春秋》,许多事情书中都已经写得很详细了。既然已经读了他们的书,就想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所以我写了这篇传记。他们的书,社会上流传很多,就不再说了,这里只讲他们的几点轶事。当晏子扑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一直到完成了做臣子的礼节才离去,这不就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见义勇为”吗?他敢于给国君提意见,甚至不管国君是否已经动怒,这不就是《孝经》所说的那种“进了朝廷就要想着为国家尽忠,回到家里就要想着不断提高自己”吗?假如晏子现在还活着,去给他当马夫赶车,我都心甘情愿。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