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25 23:49:0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2013·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 小题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①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②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从理解诗句含义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理解。“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因此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 小题2: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5~8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睡。本诗是诗人到任杭州第二年时所作。 (1)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简析尾联中诗人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2)诗歌尾联写诗人夜晚没有思想之梦撩人愁思,故而在睡醒后心境空明。这是因为诗人的身心已经完全陶醉在春天的气息里。语言淡雅,节奏明快。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潆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小题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小题2】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答出两种即可),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孤舟,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 【小题2】运用反衬手法,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突出乡愁的浓重。此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竟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添心中伤愁。
本题解析: 【小题1】“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桥仙·己酉①山行书所见 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②。 [注] ①己酉:淳熙十六年(1189年),当时词人正闲居于带湖之滨。②“酿成”三句:谓每夜的清风白露,酿成一片稻米花香,意即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小题1:这首词的上下片写的各是什么生活情景?请予以归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全词和辛弃疾的生平遭遇,谈谈对“闲去闲来几度”中的“闲”字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上片写作者的闲情逸致,作者常来此地游玩,被此地的美景所陶醉。(2分)下片写山村男婚女嫁,灯火通明,一片笑语,热闹非凡。(2分) 小题2:这个“闲”字,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悠闲。在这赋闲之时,作者把酒言欢,醉卧石边,怡情山水,优哉游哉。(2分)这个“闲”字也暗含英雄失路之痛,身世之悲。(2分)
本题解析:这首词的开头三句写的是作者平时在带湖附近山冈上游览、栖息的生活,简练地概括了他在这里生活的种种生活场景。接下来,“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具体写了当天发生的事情,怪石、飞泉表现了作者的热爱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他的醉酒。所以要写“闲”和“醉”,着力点正在于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对朝政的失望。词的下片,“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写农民婚娶的欢乐、热闹情况。这和作者孤独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足以令他感到格外的寂寞。但作者的心情并非如此,他分享了农民的欢乐,冲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词中出现了和农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热闹气氛。“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作者以这三句结尾,写出了为农民的稻谷丰收在望而喜悦,代农民感谢夜里风露对于稻谷的滋润。这样,就把自己的整个心情投入到对农民的爱和关心中。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