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①十年无所取于民,不受竿牍 ②公上疏极论罪在大臣,不在言官 ③二十四气蜚语,腾闻清禁,此必大奸巨憝恶言官不利于己 ④公以诸人皆正人,恐祸不已,忍死弗肯列 ⑤建泰请释埰,上报可,谪公戍宣州卫 ⑥丁亥,避地徽州,绝食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姜公认为这些人都是正直的人,担心他们祸害无穷,忍着死的威胁也不肯把他们的名字列出来。(2)姜垓请求把自身关进监狱,而释放姜埰回来办理丧事,皇上不答应。(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补出主语和“治丧”译对各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畏惧,害怕。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①表现的是他的清廉,⑤叙述的是他被释放,⑥表现的是他逃难中的困境。解答类似题目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①可排除AB,再揣摩⑤⑥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得罪过当政者的是他的弟弟,文中没有直接表现他“受到了追杀”。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以”解释为认为;第二句时注意“治丧”翻译为办理丧事,“不许”为省略句,要补出主语皇上。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姜公名埰,姓姜,字如农,是山东莱阳人。父亲泻里,是一名诸生。崇祯癸未的时候,北朝的部队攻破莱阳,泻里守城而死。事传到朝廷,皇上追赠泻里为光禄寺卿。姜公为政清廉仁爱,任官十余年对百姓无所取,有受一丝一毫的东西。他曾经捐出官俸请人帮忙,免去泗州的修河夫五百名,而这百姓不知道。
辛巳年,改任礼部仪制司的主事。第二年,巡抚南直隶朱公大典给皇上上疏表奏姜公的劳苦。皇上用眼睛看着大学士们说:“有这样的臣子而没有加以任用,这是我的过错!”公被授予官职之后,五个月中给皇上上奏三十个奏章。他提的意见经常被皇上采纳。十一月,东边军情告急。姜公受皇命分守德胜门。自元勋以下,都害怕姜公而不敢回家休息洗澡。当时宰相很贪婪,都御史黄宗周给皇上上了“长安黄金贵”的奏章。宰相恐惧,把他的罪责推给言官。姜公上疏极力论述罪在大臣,而不在言官。他又说到“皇上说,代人规避推卸、就替人出任职位的空缺。陛下您看到什么就这样的话呢?”以及“二十四气这种毫无根据的话,传闻到宫廷,这必定是大奸元凶厌恶言官所说的话不利于己”等话语。皇上大怒。闰十一月二十三日,登上皇极门召见群臣,说:“姜埰欺蔽放肆,敢责问我看到什么,二十四气之说,不知所指何人何事?把他革去官职,锦衣卫把他拿下送到北镇抚司打问!”
刚开始,姜公押到北镇抚司监狱三天,一勺水也喝不到。冰雪交积,姜公僵硬地躺卧在土室中,没有袱被盖身,颈、手足三处缠绕着刑具,血流满了刑具。姜公遭受刑讯,案件的审问者一定要得到同党的二十四个人的姓名来上报皇上。姜公认为这些人都是正直的人,担心他们祸害无穷,忍着死的威胁也不肯把他们的名字列出来。他将要断气,只是用手指沾染口血写下“死”字,卧倒在阶下。半天才稍微苏醒过来。清宏命令军尉把他灌一杯酒,让他完成案件的审理。姜公最终不肯顺从。
第二年春天,莱阳被攻破,姜公的父亲为国难而死。姜垓请求把自身关进监狱,而释放姜埰回来办理丧事,皇上不答应。台省也多次上奏章请求释放姜公。皇上说:“有姜核在!”甲申正月,李自成的部队闹得很凶猛阁臣李建泰奉命到山西统率部队。皇上登上正阳门,举行推毂礼。建泰请求释放姜埰,皇上答应了,把姜公贬官让他戍守宣州卫。”
姜公路过故乡,为光禄公痛哭。他听说京城失陷,皇上为国家而死,姜公哭得很悲痛。向南前往戍所。还没到,弘光皇帝坐上帝位,赦免了他的罪,姜公于是就留在苏州,不肯回去。恰逢马士英、阮大铖当政。大铖已前曾经被姜垓弹劾,他一定要杀掉姜公兄弟,于是他就再逃走。丁亥年,他逃难到徽州,没有吃的,樵夫宋心老经常把菜羹给他吃。有时步行数十里,十到吴孝廉家吃得一饱。而后削发出家为僧尼入住黄山丞相园,而给自己起号叫“敬亭山人”,这大概是表示他不敢忘记先帝的不杀之恩。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新罗①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年复能没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后保皋归新罗,谒其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②,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大和后,海上无敢鬻新罗人者。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错寞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水县。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挟何如,奈何去死其手?”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遂去,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饮未卒,其国使至,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保皋遂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祸难。”年至其国,诛反者,立王以报。王遂征保皋为相,以年代保皋。
知其心不畔,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保皋与汾阳③之贤等耳。(选自《樊川文集》卷六)
[注] ①新罗:朝鲜古国名。 ②清海:朝鲜地名,海防要塞。 ③汾阳:唐名将郭子仪。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 )
(2)保皋差不及年( )
(3)如其请( )
(4)饮未卒,其国使至( )
2.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立王以报 ②其王与万人/尔与保皋所挟何如
A.①相同 ②相同
B.①相同 ②不同
C.①不同 ②相同
D.①②均不同
3.下列句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兄呼保皋
B.履其地五十里不噎
C.饥寒在泗之涟水县
D.年欲东归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年遂去,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其心不畔,知其材可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表现张保皋、郑年二人“平生积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皋之“贤”可以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相当;匹敌 (2)略微;比较上 (3)依照;遵从 (4)完毕;结束
2.D
3.AD
4.(1)郑年于是离去,前去(到清海)拜见保皋,保皋请他喝酒,非常欢洽。
(2)觉察对方无背叛之心,了解对方有能力担当重任。
5.“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私怨;知人善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