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4 04:43:0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之谓性/命:赋予。
B.喜怒哀乐之未/发:发生。
C.天地位焉,万物焉/育:孕育。
D.小人而无忌也/惮:害怕。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B.中也者,天下大本也
C.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D.道不明也,我知之矣
3.下列语句间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B.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C.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D.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4.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B.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C.孔子总结自己的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聪明的人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这种主张。
D.孔子认为,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D
4.D
5.(1)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
  (2)中庸是天下的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3)知、仁、勇,这三种被儒家认为是通行于天下的美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今齐地方千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多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两句是
[? ]
A.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B.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C.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D.舰舸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参考答案:C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到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送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交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辟阳侯欲平原君/知:结交
B.往凡五百金/税:赠送
C.大臣多辟阳侯行/害:害怕
D.急,不敢见君/狱:案件
2.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列侯贵人辟阳侯故/②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B.①使人欲见平原君/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皆陆生、平原君力也/②下而从六国破亡故事
D.①召其子,拜为中大夫/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朱建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还竭力谏止。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
D.朱建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朱建形成了“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朱建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C
4.(1)现在他母亲已经去世,您若是赠送厚礼为他母亲送丧,那么他一定愿意为您拼死效劳。
? (2)我一死,灾祸到此为止,不会连累你们。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有关选段的内容,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①?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①何事于仁:作“何啻于仁”理解。②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在孔子看来,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此处谈论的也是仁的问题,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孔子这两处谈仁的文字给了你什么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孔子认为,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可见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同时孔子强调,仁德的人应该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要帮助别人有所建树。如此看来,人活在世上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到让他人好,要尽社会责任。(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