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9-24 04:55:3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①?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这首词是词人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期间所作。②黄鸡:即“黄鸡催晓”,语自白居易《醉酒》诗。
小题1:苏轼,北宋词人,其词开豪放一派,同一流派的代表词人还有?,与他们风格不同的另一个流派叫做 ?
小题2:词中所写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2分)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辛弃疾?婉约派 (各1分)
小题2:春天。从“兰芽短”(兰草发芽)、“子规啼”看出来。(2分。)下片写门前流水尚能西流、不要白头面对黄鸡催晓,表达了词人虽处逆境而老当益壮(不服年老)、自强不息(旷达进取)的精神。(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也属于文学常识,而且都是语文中经常接触的内容,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该背的都背过,问题都不大。
点评:文学常识虽然最近几年考得不多,但是一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一定要求学生读,该记忆的也要背过。
小题2:试题分析:一片截取春天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从“兰芽短”(兰草发芽)、“子规啼”看出来。(2分。)下片写门前流水尚能西流、不要白头面对黄鸡催晓,表达了词人虽处逆境而老当益壮(不服年老)、自强不息(旷达进取)的精神。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采桑子?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小题1:上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刻画出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有人评说此词流于颓唐,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对比。十年前的“月白风清”与如今的“忧患凋零”形成鲜明对比。刻画出一个老病羸弱,饱经忧患,晚景凄凉,内心充满幽愤的词人形象。?(手法2分,分析2分,形象2分,共6分)
小题2:不同意。“鬓华虽改心无改”,虽然久经人世沧桑,但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
“试把金觥”,一个“把”字,更显其豪迈气概。 (观点1分,分析每点2分,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在《六一词》中属豪放一路。全词以情语胜,写情疏隽深婉,自然真切。
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佑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 “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 力。“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
小题2: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在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大酒杯。《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在;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在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在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惠山寺与施子羽话别
[明]华察
看山不觉暝,月出禅林幽。
夜静见空色,身闲忘去留。
疏钟隔云度,残叶映泉流。
此地欲为别,诸天生暮愁。
【小题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话别场景?(4分)
                                                                          
                                                                          
【小题2】颈联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与友人依依话别,不知不觉山色朦胧,月出幽林,宁静的夜晚却只见空色,诗人几乎忘记了去留,惜别之情在这“不觉”与“忘”中更深一层。(4分)
【小题2】颈联听觉与视觉结合,几下钟声从云外传来,残叶掩映着流动的泉水,似乎都在催促离别,共同营造出离别时的深沉浓郁的氛围。(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惠山寺清幽静谧,明月初升、钟声送晚,疏云袅袅、泉流细细,就连寺旁的树林都充满禅意。置身于此,让人留恋忘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联写景的角度有听觉上动静结果,视觉上远近结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列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感?遇
陈子昂①
兰若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陈子昂(公元661—702)梓州射洪(四川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官至右拾遗,直言敢谏;三十六七岁随建安王东征契丹,建议不被采纳,反受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辞官还乡,被射洪县令陷害,死于狱中。②兰若:均为香草名。③芊蔚:花叶茂盛状。
小题1:整体感知这首诗,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内容。(4分)
小题2: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诗描写空绝春夏之间的兰若在秋风起时便枯萎调零的命运(2分),借以抒发自己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年华流逝而芳意无成的苦闷(2分)。
小题2:托物言志(2分)。前四句从形、色两方面赞兰若风采的秀美,突出其幽雅独特,后四句写兰若摇落,芳意无成,感叹其芳华零落,从而抒发自己对年华流逝,理想破灭的感慨(2分)。或答比兴(2分)。前四句着力赞美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兰若凋零写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与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从表面的内容和诗人实质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结合作答。本诗情景交融,貌似写景,实则抒情。诗歌前半写在春夏的茂盛、灿烂,后半写秋风起时的枯萎凋零。诗人以兰若自喻,兰若的命运即诗人自己的命运。
小题2:本题考查古诗表达技巧。先答是什么表现手法,然后作分析。本诗托物抒情,以物喻人。个人感觉托物言志不够准确。另外,比兴手法也可以作为主要表现手法回答,前四句盛赞兰若“幽独空林色”,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乡夕泛①
骆宾王
归怀剩不安,促榜②犯风澜。
落宿含楼近,浮月带江寒。
喜逐行前至,忧从望里宽。
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
  【注释】①诗人应试不第,离开长安,乘舟返乡。②榜:船桨。
(1)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南枝鹊”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首联“剩不安”直接点出诗人应试不第、焦虑不安的心情;“促榜”即催促船家快速开船返乡,心境滞留于“不安”之中。随着船只的行进,诗人心情起了变化:“喜至”?“忧宽”即长期紧锁的愁容舒展了,沉重积压的忧思宽解了,心情由开始的不安焦急而渐渐变得喜悦安定。
(2)作者自比“南枝鹊”,同时用典,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从而形象生动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回到家乡的喜悦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常见题型》考..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