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4 04:55:3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6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均为李益的诗友。
【小题1】此诗巧于构思,全诗皆围绕□□二字展开。(1分)
【小题2】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借风以寄思情是一种比兴手法,“风”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
B.“开门复动竹”是诗人的幻觉,是“临牖思悠哉”的结果。
C.以露滴润泽绿苔的清幽环境,渲染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思念。
D.诗人的内心活动刻画得十分细微:由惊而思,由思而疑。

【小题3】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分)闻风
【小题2】(2分)B
【小题3】(3分)尾联暗用钟子期与伯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渴望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诗中说,因为朋友不来,所以他的琴上积满了尘埃,希望“风”将朋友带来,一抚尘埃,抚琴欢聚。)(用典1分,情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风,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怀念、思恋的比兴之物,“时因北风,复惠德音”表现了对故友的怀念,“故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又为对故园的思恋。又,风又常用以象征美好、高尚。孟子云:“君子之德,风也。”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此诗亦然。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全诗构思巧妙,比喻维肖,描写细致。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全诗共用了九个动词,或直接写风的动,或因风而动,如:惊、思、开、动、疑、滴、沾、入、拂。但又都是以“寄(思)”为暗线的,如影之随形,紧紧相连。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也是此诗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开门复动竹”是诗人听到的风吹开门,吹动竹丛的声音,并不是幻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这两句是写诗人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所以“故人来”是幻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诗人说: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篷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鹚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此诗系作者第二次被贬时所作。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前两句描绘了天色己晚,余晖从稀疏的苇蓬缝隙里漏进船舱,但诗人仍无意过江,吟诵声在苍茫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和孤寂。
(2)诗人用了反衬手法。以只有鹭鸶知“我意”?反衬出他人的不知“我意”,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和苦闷。(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古诗文默写(6分)
⑴连峰去天不盈尺,?。(李白《蜀道难》)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⑷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⑹吾所以为此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参考答案:
⑴枯松倒挂倚绝壁。
⑵无边落木萧萧下。
⑶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⑷杨柳岸晓风残月。
⑸莫道不消魂。
⑹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l)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蛾子密州出措》)
(2)亦余一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怨是修之浩荡兮,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参考答案:
(1)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2)虽九死其犹未悔?终不察夫民心
(3)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两题任选一题,每题5分,两题皆答者算第一题的分,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小题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2分)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而去;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3分)
小题2:(1)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2)从色彩和声音的角度写景。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荡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3)讲究炼字,“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题目,抓住诗中人物的行为环境等进行思考,此题重要抓住“山头”“无人”“溪鸟飞”等意象,突出一种静谧幽雅的环境,进而烘托出主人的洒脱散逸的形象。
小题2:这是一道赏析的题目,赏析的着眼点应该是手法,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答出借景抒情和以动衬静(声寂衬)。即可得分。既然是写景还可从写景的角度进行赏析,如着眼点,此句主要是视听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常见题型》考..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