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4 04:55:3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6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均为李益的诗友。 【小题1】此诗巧于构思,全诗皆围绕□□二字展开。(1分) 【小题2】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借风以寄思情是一种比兴手法,“风”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 B.“开门复动竹”是诗人的幻觉,是“临牖思悠哉”的结果。 C.以露滴润泽绿苔的清幽环境,渲染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思念。 D.诗人的内心活动刻画得十分细微:由惊而思,由思而疑。
| 【小题3】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分)闻风 【小题2】(2分)B 【小题3】(3分)尾联暗用钟子期与伯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渴望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诗中说,因为朋友不来,所以他的琴上积满了尘埃,希望“风”将朋友带来,一抚尘埃,抚琴欢聚。)(用典1分,情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风,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怀念、思恋的比兴之物,“时因北风,复惠德音”表现了对故友的怀念,“故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又为对故园的思恋。又,风又常用以象征美好、高尚。孟子云:“君子之德,风也。”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此诗亦然。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全诗构思巧妙,比喻维肖,描写细致。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全诗共用了九个动词,或直接写风的动,或因风而动,如:惊、思、开、动、疑、滴、沾、入、拂。但又都是以“寄(思)”为暗线的,如影之随形,紧紧相连。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也是此诗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开门复动竹”是诗人听到的风吹开门,吹动竹丛的声音,并不是幻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这两句是写诗人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所以“故人来”是幻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诗人说: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篷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鹚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此诗系作者第二次被贬时所作。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前两句描绘了天色己晚,余晖从稀疏的苇蓬缝隙里漏进船舱,但诗人仍无意过江,吟诵声在苍茫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和孤寂。 (2)诗人用了反衬手法。以只有鹭鸶知“我意”?反衬出他人的不知“我意”,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和苦闷。(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古诗文默写(6分) ⑴连峰去天不盈尺,?。(李白《蜀道难》) ⑵?,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⑷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 ⑸?,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⑹吾所以为此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参考答案: ⑴枯松倒挂倚绝壁。 ⑵无边落木萧萧下。 ⑶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⑷杨柳岸晓风残月。 ⑸莫道不消魂。 ⑹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l)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蛾子密州出措》) (2)亦余一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怨是修之浩荡兮,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参考答案: (1)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2)虽九死其犹未悔?终不察夫民心 (3)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两题任选一题,每题5分,两题皆答者算第一题的分,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小题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2分)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而去;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3分) 小题2:(1)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2)从色彩和声音的角度写景。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荡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3)讲究炼字,“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题目,抓住诗中人物的行为环境等进行思考,此题重要抓住“山头”“无人”“溪鸟飞”等意象,突出一种静谧幽雅的环境,进而烘托出主人的洒脱散逸的形象。 小题2:这是一道赏析的题目,赏析的着眼点应该是手法,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答出借景抒情和以动衬静(声寂衬)。即可得分。既然是写景还可从写景的角度进行赏析,如着眼点,此句主要是视听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