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选出和例句抒情方式一致的句子(?)
例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C.念桥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例句与D为直抒胸臆;ABC为借景抒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金陵驿(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公元1278年,南宋灭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今南京)亦被元军攻破口年之多。诗人战败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过金陵,写下了这首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触景生情,夕阳下的金陵是荒草芜杂,自己也像孤云一样漂泊无依,从而奠定了全诗悲怆的抒情基调。
B.颌联诗人远望山河风景依旧,近看城郭毁坏、人民离散。对比之下,感情得到进步渲染,主题更加鲜明。
C.颈联中诗人似芦花样苍老,也像失巢的燕子,不知何处安身,拟人化的描写,使诗人的形象更加饱满。
D.这是一首登高怀古之作,结构层次分明:前三联写景,层层渲染、蓄势,尾联在此的基础上,转而抒怀。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化作啼鹃带血归”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诗的前面写国破家亡后金陵的残破荒芜的景象,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写自己被俘北上时的孤苦悲凉,但诗人在末句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以死殉国,魂归故里的愿望,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时光的流逝而惊梦;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①运用借景抒情手法。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②运用衬托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
③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答出任意一种手法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南征①?杜 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一年后杜甫逝世。
小题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在诗中有何作用?请联系全诗,简要回答。
小题2: “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春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2分)美丽的春景反衬了诗人暮年南征的愁苦悲哀,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2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2:颔联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之苦;(1分)颈联表现了诗人此刻的南征之苦:年老多病,仍想报效朝廷,现实的命运却迫使他南征;(2分)尾联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赏识的寂寞之苦。(1分)(语意相近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本诗写春景,是乐景,而以下各联均描述诗歌自己的苦难,写的是哀情,所以运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主要作用是衬托。突出了诗人晚年被迫沿江而下愁苦悲哀。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尾联“百年歌自苦”是本诗的核心,诗歌从多方面“歌”了“自(己的痛)苦”,颔联写自己的漂泊之苦,颈联写自己老病南征之苦,尾联不被赏识没有知音之苦。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词后题目。
[黄钟]人月圆·客垂虹
(元)张可久
三高祠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注】①三高祠,在吴江垂虹桥东,祀越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此三人皆功成名就而后退隐。
1.这首散曲的结尾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又描绘出一个怎样的游子形象?请分别进行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思想感情?请选取其中两种手法结合作品进行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⑴作者以黄花、青灯、庭院、夜雨、秋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秋风萧瑟、夜雨凄凉的孤寂图景。
⑵这三句描绘了一个人生失意、客居异乡、孤寂凄凉、年华老去的游子形象。(意对即可)
2.⑴用典,作者以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人功成身退的典故,表达了对古贤的追慕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慨自伤之情。
⑵直抒胸臆,作者以“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三句反问,直接表现了作者知音难觅、前途渺茫、无人理解的悲凉心境和孤寂情怀。
⑶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丛菊满院、夜雨青灯、瑟瑟秋风的凄清景象收束全曲,表现了客居他乡、白发穷途的孤寂凄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