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9-24 05:05:3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卯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乃见丞相斯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发书,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乃系诸代。
二世欲诛蒙恬兄弟,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杀。
扬子 ①《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堑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②,力不足而尸有余,忠不足相也,”
臣光③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之。
(选自《资治通鉴·秦始皇三十七年》)
【注】:①扬子,即扬雄。②指修长城。③光,即司马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愿君审计而定之审计:仔细考虑
B.以兵属裨将王离裨将:副将
C.扶苏发书发书:打开诏书
D.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节行:节制行为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胡亥、赵高、李斯合谋陷害蒙氏兄弟直接原因的一项是(?)(3分)
①诸将相莫敢与之争?②毅当高法应死?③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④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⑤其势足以倍畔?⑥积功于秦三世矣
A.①②
B.②③
C.②⑥
D.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家三代忠信,为秦建立功业,为此蒙氏兄弟深得始皇的尊宠和信任,蒙恬在外统兵三十余万针守边关,蒙毅在内参与商议国事。
B.胡亥继位前慈仁笃厚,并能采纳赵高、李斯等人的正确意见;继位后却暴戾恣睢,拒绝子婴的善意劝谏,杀死蒙氏兄弟。
C.赵高心怀叵测,既诱引胡亥,又挑拨李斯,合谋陷害蒙氏兄弟,实属子婴所谓的“无节行之人”。
D.蒙恬自知必死却还奉守节义,于家不敢辱没祖先的教诲,可谓之“孝”;于君“不忘先帝的恩德”,可谓之“忠”。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5分)
(2)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之。 (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如今我领兵三十多万,身子虽然被囚禁,但我的势力仍然足以进行反叛。
(2)虽然没有罪而被处死,仍能够宁死忠贞不渝,不生二心,这也还是很值得称道的啊。


本题解析:
小题1:节行:节操品行
小题1:要抓住赵高的“怨”和李斯感到的威胁这两点。①是说群臣诸将对蒙氏的畏惧,对象不对;④是赵高、李斯假造皇诏的话,不属原因;⑤⑥是蒙恬遭陷害后表白的话,自然不属直接原因
小题1:错误有二:一是“慈仁笃厚”是赵高的谄媚之词,二是赵高、李斯等人的篡位之策不能称这为“正确意见”
小题1:(1)“将” 译出“率领”1分,“囚系”译出被动句式1分,“倍”“畔”译出“反叛”1分,句意2分。(2)“见”译出“被”1分,“贰”译出“生二心”1分,“称”译出“称赞,称道”得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辛卯秋季,七月,丙寅,始皇在沙丘宫平台驾崩。
当初,始皇尊重宠爱蒙氏兄弟,颇信任他们。蒙恬在外担任大将,蒙毅则在朝中参与商议国事,被称为忠信大臣,所以即使是高级将领或丞相,也没有人敢与他们一争高低。赵高犯下大罪,始皇派蒙毅惩治他,蒙毅认为赵高依法应判死罪。始皇因赵高办事灵活而赦免了他,并恢复了他的官职。赵高既然素来得到胡亥的宠幸,又怨恨蒙氏兄弟,就劝说胡亥,让他诈称以始皇遗诏之命杀掉扶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认为他的计谋很好。赵高于是会见丞相李斯说:“你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扶苏对你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蒙恬相比,哪一点比得上他呢?”李斯回答说:“都比不上他。”赵高说:“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不能怀揣通侯的印信返归故乡的结果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胡亥仁慈忠厚,最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希望您仔细考虑一下并作出决定!”丞相李斯认为赵高说得很对,便与他共同谋划,诈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用始皇的名义给扶苏诏书,责备他多年来不能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士卒大量伤亡,并且多次上书,直言诽谤父皇,日夜地抱怨不能获准解除监军职务,返回咸阳当太子;将军蒙恬不纠正扶苏的过失,却参与扶苏的图谋;因此都让他们自杀,将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打开诏书,随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便将他交给官吏治罪,囚禁在阳周;适逢蒙毅代替始皇外出祈祷山川神灵求福,返回,于是将他囚禁在代郡。
秦二世胡亥想要杀掉蒙恬兄弟二人。子婴规劝说:“赵王迁杀李牧而任用颜聚,齐王建杀死他前代的忠臣而任用后胜,最终都使国家灭亡。蒙氏兄弟,是秦国的重臣谋士,陛下却打算一下子就把他们除掉。诛杀忠臣而扶立节操品行不端的人,这只会导致对内失去群臣的信任,对外使将士意志涣散啊!”秦二世不听从劝告,于是就杀掉了蒙毅及内史蒙恬。蒙恬说:“我们蒙家自我的先人起直至子孙,在秦国建立功业和忠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领兵三十多万,身子虽然被囚禁,但我的势力仍然足以进行反叛。可是我知道自己必定得死却还奉守节义,是因为我不敢辱没祖先的教诲,并表示我不忘先帝的大恩大德啊!”于是就吞服毒药自杀身亡。
扬雄《法言》说:有人问:“蒙恬赤胆忠心却被杀掉了,忠诚还有什么用呢?”回答说:“开山填谷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接辽水,威力不足而造成的死亡却有余,蒙恬的这种忠诚是不足以辅助君主的。”
臣司马光说:秦始皇正荼毒天下时,蒙恬甘受他的驱使,如此,蒙恬的不仁义是可知的。但是蒙恬明白人臣所应守的道义,虽然没有罪而被处死,仍能够宁死忠贞不渝,不生二心,这也还是很值得称道的啊。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自暴①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②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离娄上》)  
  【注解】①暴:损害,糟蹋。②非: 诋毁。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太会安稳踏实,这就叫做“安宅”。
B.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能在这世上与人和乐相处,共成一体,这就叫做“正路”。
C.“安宅”与“正路”是人们不断修行的结果。只要不断修行,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
D.不能居于“安宅”,行于“正路”的人,乃是自放良心,不能存养善性的缘故。
(2)文中的“自暴自弃“与人们今天使用的成语“自暴自弃”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之处?孟子以为怎样才能避免自暴自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文中的自暴自弃指自己不愿意居仁心,行正义,而且还出言说诋毁礼教的行为。现在的自暴自弃指自己不愿意学好人做好事而自卑自贱,自甘落后,甚至自甘堕落,孟子认为仁、义,都是人性天生所具有,按照这些准则行事才能避免自暴自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顾雍字元叹,吴郡吴人也。州郡表荐,弱冠为合肥长,后转在娄、曲阿、上虞,皆有治迹。孙权领会稽太守,不之郡,以雍为丞,行太守事。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数年,入为左司马。权为吴王,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拜侯还寺,而家人不知,后闻乃惊。
黄武四年,迎母于吴,既至,权临贺之,亲拜其母于庭,公卿大臣毕会,后太子又往庆焉。雍为人不饮酒,寡言语,举动时当。权尝叹曰:“顾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饮宴欢乐之际,左右恐有酒失而雍必见之,是以不敢肆情。权亦曰:“顾公在坐,使人不乐”其见惮如此。是岁,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时访逮民间,及政职所宜,辄密以闻。若见纳用,则归之于上,不用,终不宣泄。权以此重之。然于公朝有所陈及,辞色虽顺而所执者正。权尝咨问得失,张昭因陈听采闻,颇以法令太稠,刑罚微重,宜有所捐损。权默然,顾问雍曰:“君以为何如?”雍对曰:“臣之所闻,亦如昭所陈。”于是权乃议狱轻刑。
久之,吕壹、秦博为中书,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壹等因此渐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举罪纠奸,纤介必闻,重以深案丑诬,毁短大臣,排陷无辜,雍等皆见举白,用被谴让。后壹奸罪发露,收系廷尉,雍往断狱,壹以囚见,雍和颜色,问其辞状,临出,又谓壹曰:“君意得无欲有所道?”壹叩头无言,时尚书郎怀叙面詈辱壹,雍责叙曰:“官有正法,何至于此!”
《江表传》曰:权常令中书郎诣雍,有所咨访.若合雍意,事可施行,即与相反覆,究而论之,为设酒食。如不合意,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无所施设,即退告。权日:“顾公欢悦,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事未平也,孤当重思之.,,其见敬信如此。军国得失,行事可不 ,自非面见,口未尝言之。权嫁从女,女顾氏甥,故请雍父子及孙谭,谭时为选曹堂书,见任贵重·是日,权极欢。谭醉酒。三起舞,舞不知止.雍内怒之。明日,召谭,诃责之。因背向壁卧,谭立过一时,乃见遣。
雍兰相十聋年,年七十六,赤鸟六年卒。初疾微时,权令医赵泉视之,拜其少子济为骑
登苎。雍闻,悲曰:“泉善别死生,吾必不起,故上俗及目见济拜也。”权素服临吊,谥曰肃侯。?(选自(《三国志·卷五二·吴书七》,有删节)
[注释]①榷酤,亦作“榷沽”,酿酒专卖制度,管制酒业取得酒利,以增加政府财夏收入。②障管,开关隘征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郡表荐表:上表
B.拜侯还寺寺:寺庙
C.毁短大臣短:诋毁
D.面詈辱壹面:当面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顾雍“举动时当”的一组是?(?)
①雍为人不饮酒,寡言语?②不用,终不宣泄
③举罪纠奸,纤介必闻?④雍责叙曰:“官有正法,何至于此”!
⑤如不合意,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⑥明日,召谭,诃责之
A.①④⑥
B.①⑨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雍理政有道,孙权封他为侯,但是这样大的事,他的家人事后才知道,可见顾雍不喜炫耀自己的地位。
B.孙权遇有重要举措,常派中书郎向顾雍咨询。如赞成,顾雍就请中书郎吃饭,把问题研究透彻:如不赞成,则沉默不语,以示意孙权重新考虑。
C.顾雍心胸广阔,气量宏大。吕壹获罪,顾雍审案,面对这位曾经迫害自己的犯人,顾雍显得心平气和,还问吕壹还有什么地方要为自己辩护。
D.顾雍教子有方。在孙权嫁侄女的婚宴上,顾雍儿子顾谭醉酒起舞,有失礼仪。顾雍虽然内心生气,却没有当面发作,到第二天才对其严加诃责。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C
小题:D


本题解析:
小题:(“寺”为“大理寺”)
小题:(①说的是顾雍的生活习惯和性格;②不泄露内情,不让皇帝难堪,符合题干要求:③说均是吕壹等人,主体不对;④怀叙行为太过激,顾雍责备他,适时得当,符合题干要求:⑤不同意就不说话,也不让对方难堪,符合题干要求;⑥没有当着孙权的面训斥孙子,第二民再严加斥责,举动得当,符合题干要求)
小题:(非儿,乃孙)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耀,字灵光,上谷昌平人也。父凤,晋州长史。耀少而贞谨,颇晓史职。解褐给事中,转司徒水曹行参军。义旗建,高祖擢为中军大都督韩轨府长史。及轨除瀛、冀二州刺史,又以耀为轨谘议参军。后为御史所劾,州府僚佐及轨左右以赃罪挂网者百有馀人,唯耀清白独免。征为丞相府仓曹。
显祖嗣事,迁相府掾。天保初,赐爵都亭乡男,摄仓、库二曹事。诸有赐给,常使耀典之。转秘书丞,迁尚书右丞。显祖曾因近出,令耀居守。帝夜还,耀不时开门,勒兵严备。帝驻跸门外久之,催迫甚急。耀以夜深,真伪难辩,须火至面识,门乃可开,于是独出见帝。帝笑曰:“卿欲学郅君章也?”乃使耀前开门,然后入,深嗟赏之,赐以锦采。出为南青州刺史,未之任。肃宗辅政,累迁秘书监。
耀历事累世,奉职恪勤,咸见亲待,未尝有过。每得禄赐,散之宗族。性节俭率素,车服饮食,取给而已。好读《春秋》,月一遍,时人比之贾梁道。赵彦深尝谓耀曰:“君研寻《左氏》,岂求服虔、杜预之纰缪邪?”耀曰:“何为其然乎?《左氏》之书,备叙言事,恶者可以自戒,善者可以庶几。故厉己温习,非欲诋诃古人之得失也。”天统元年,世祖临朝,耀奏事,遇暴疾,仆于御前。帝下座临视,呼数声不应。帝泣曰:“岂失我良臣也!”旬日卒,时年六十三。诏称耀“忠贞平直,温恭廉慎”。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燕州刺史,谥曰贞简。
选自《北齐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耀少而贞谨,颇晓史职 少:年少
B.摄仓、库二曹事 摄:兼管
C.耀不时开门,勒兵严备 勒:勒令,约束
D.故厉己温习 厉:严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张耀“为官守正谨慎”的一组是(3分)
①耀少而贞谨,颇晓史职
②唯耀清白独免。
③显祖曾因近出,令耀居守
④于是独出见帝
⑤耀历事累世,奉职恪勤
⑥好读《春秋》,月一遍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高祖树起义旗之时,张耀就曾经担任中军大都督韩轨府的长史,韩轨任瀛州、冀州二州的刺史之后,又让张耀做韩轨的谘议参军。
B.显祖曾经外出时,让张耀留在城中驻守,可是等皇帝夜里回来,张耀故意勒令兵士严加防备,不马上开门,自己好能亲自出城迎接。
C.张耀履行职责恭谨勤勉,不曾有失,侍奉的几代君王都对他亲近优待,而他每当得到俸禄赏赐,便分给宗族的人。
D.张耀讲自己读《左传》是因为《左传》叙事详备,通过读它可以温习前事来勉励自己,不是想要指责古人的得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州府僚佐及轨左右以赃罪挂网者百有余人,唯耀清白独免。(3分)
?
(2)世祖临朝,耀奏事,遇暴疾,仆于御前。(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6分)
1)州府的官吏以及韩轨左右的人因贪赃之罪触犯刑法的有100多人,只有张耀清白独自得免。 (3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以”、“挂”关键词各1分)
2)世祖主持朝政,张耀上奏事情,遇到急病,仆倒在皇帝面前。(3分。意思对、语句通畅1分;“临”“奏”关键词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厉”通“励”,“激励、勉励”之意)
小题2:(①是张耀年轻时的品行和能力;③是显祖让张耀留守京城的事实;⑥是张耀好学的事情。)
小题3:(张耀不让开城门是由于天黑看不清来人是谁。)
小题4:略
参考译文:张耀,字灵光,是上谷昌平人。父亲张凤,曾任晋州长史。张耀年少而守正恭谨,很懂得做官的职责。刚开始做官担任了给事中,又改任司徒水曹行参军。高祖树起义旗之时,提拔张耀担任中军大都督韩轨府的长史。等到韩轨任瀛州、冀州二州的刺史,又让张耀做韩轨的咨议参军。后来韩轨被御史弹弹劾,州府的官吏以及韩轨左右的人因贪赃之罪触犯刑法的有100多人,只有张耀清白独自得免。征召做丞相府仓曹。
显祖接掌父业时,张耀升任相府掾。北齐天保初年(高洋建立北齐,为文宣帝,即文中显祖),赐给他都亭乡男的爵位,统管仓、库二曹的事务。各种赏赐、供给之事,常让张耀主管。改任秘书丞,又升迁尚书右丞。显祖曾因到近处外出,令张耀在城中驻守。皇帝夜里回来,张耀没有立即开门,勒令兵士严加防备。皇帝在城门外停留了很长时间,催促非常急迫。张耀因为夜深,真伪难辨,要火照到脸上识别,城门才可以打开,于是独自出城去见皇帝。皇帝笑着说:“你想学郅君章吧?”就让张耀前面开门,然后进入城中,非常赞赏他,赐给他锦缎彩帛。出任南青州刺史,没有到任。肃宗辅佐政事,张耀接连升迁任秘书监。
张耀历事几代君王,履行职责恭谨勤勉,都被亲近优待,不曾有过失。每当得到俸禄赏赐,便分给宗族的人。性情节俭简仆,车马、服饰和饮食,能满足日常需用就够了。喜欢读《春秋》,每月一遍,当时的人把他比作贾梁道。赵彦深曾对张耀说:“您研究《左传》,难道是要找服虔、杜预的错误吗?”张耀说:“怎么能为这些呢?《左传》之书,叙事详备,恶者可以引以为戒,善者可以效法。因此温习前事来勉励自己,不是想要指责古人的得失。”天统元年,世祖主持朝政,张耀上奏事情,遇到急病,仆倒在皇帝面前。皇帝离开座位亲临省视,叫了数声没有答应。皇帝流泪说:“难道要失掉我的良臣吗?”十天后去世,当时常63岁。皇帝下诏书称赞张耀“忠贞平直,温恭廉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燕州刺史,谥号为“贞简”。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父瑀,仕汉符离令。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颜色。尝谓其母曰:“大吾门者,此儿也。”及冠,继丁内外忧,能刻厉自立,有大志,不屑贫窭。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任右赞善大夫,后命为枢密直学士。
时通进、银台司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多壅遏,或至漏失。敏中具奏其事,恐远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诏命敏中与咏领其局。太宗欲大任敏中,当途者忌之。会有言敏中在法寺时,皇甫侃监无为军榷务①,以贿败,发书历诣朝贵求为末减,敏中亦受之。事下御史,按实,尝有书及门,敏中睹其名,不启封遣去。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驰驿掘得,封题如故。太宗大惊异。时西北用兵枢机之任专主谋议敏中明辨有才略,遇事敏速。
真宗即位,命敏中为鄜延路缘边安抚使,俄还京兆。是冬,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会大傩,有告禁卒欲倚傩为乱者,敏中密使麾兵被甲伏庑下幕中。明日,尽召宾僚兵官,置酒纵阅,无一人预知者。命傩入,先驰骋于中门外,后召至阶,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果各怀短刃,即席斩焉。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张乐宴饮,坐客皆股栗,边藩遂安。
天禧初,进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是日,翰林学士李宗谔当对,帝曰:“朕自即位,未尝除仆射,今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应甚喜。”又曰:“敏中今日贺客必多,卿往观之,勿言朕意也。”宗谔既至,敏中谢客,门阑寂然。宗谔与其亲径入,徐贺曰:“今日闻降麻②,士大夫莫不欢慰相庆。”敏中但唯唯。又曰:“自上即位,未尝除端揆③,非勋德隆重,眷倚殊越,何以至此。”敏中复唯唯。又历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德礼命之重,敏中亦唯唯,卒无一言。既退,使人问庖中,今日有亲宾饮宴否,亦无一人。明日,具以所见对。帝曰:“向敏中大耐官职。”?
(节选自《宋史·向敏中传》)
[注]①榷务:宋设立的管理贸易和税收的机构。②降麻:唐宋任免将相。③端揆,指相位。
17.来源:91考试 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冠,继丁内外忧?忧:忧愁
B.请别置局,命官专莅?别:另外
C.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屏:隐藏
D.向敏中大耐官职?耐:胜任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贿败?君子不以言举人
B.先驰骋于中门外?徘徊于斗牛之间?
C.卿往观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宗谔与其亲径入?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1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向敏中“有才略”的一组是
①能刻厉自立,有大志
②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
③按实,尝有书及门
④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
⑤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
⑥敏中谢客,门阑寂然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敏中是符离县令向瑀之子,从小被父亲严格教诲,成年后,胸有大志,甘于清贫,刻苦学习,后应试中举。
B.向敏中为官廉洁,不入浊流,太宗欲委以大任,有人控告他与贪官皇甫侃有牵连,经查证,纯属无中生有。
C.向敏中富于谋略,得知有禁军士兵想趁傩会作乱,他将计就计,部署士兵埋伏在廊下的幕布中,伺机将傩人一网打尽。
D.向敏中被任命为仆射,接待翰林学士李宗谔时,心知他是皇帝派来特意道贺的,连声诺诺,更显对皇恩的感激之情。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3分)
⑵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3分)


参考答案:
17.A
18.C
19.C
20.D
21.⑴不久抓住了皇甫侃的家臣(或家仆)查问他,说这封信接着就放在竹筒里,埋在江边的客舍旁。(“诘”“寻”“瘗”各0.5分)⑵宋真宗亲临澶渊,赐给向敏中秘密的诏书,把西方边境的事情都交给他,允许他相机处理。(“幸”“付”“鄙”“便宜从事(可斟酌情势,不拘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各1分)


本题解析:
17.居丧
18.代词;助词,凑音节。A因为;B在;D介词,和
19.①有志向,③指御史查实,⑥待客之道
20.“心知”和“更显”“感激之情”错,表现的是向敏中“宠辱不惊”的品格
21.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