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①诸将相莫敢与之争?②毅当高法应死?③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④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⑤其势足以倍畔?⑥积功于秦三世矣 A.①② B.②③ C.②⑥ D.④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如今我领兵三十多万,身子虽然被囚禁,但我的势力仍然足以进行反叛。
(2)虽然没有罪而被处死,仍能够宁死忠贞不渝,不生二心,这也还是很值得称道的啊。
本题解析:
小题1:节行:节操品行
小题1:要抓住赵高的“怨”和李斯感到的威胁这两点。①是说群臣诸将对蒙氏的畏惧,对象不对;④是赵高、李斯假造皇诏的话,不属原因;⑤⑥是蒙恬遭陷害后表白的话,自然不属直接原因
小题1:错误有二:一是“慈仁笃厚”是赵高的谄媚之词,二是赵高、李斯等人的篡位之策不能称这为“正确意见”
小题1:(1)“将” 译出“率领”1分,“囚系”译出被动句式1分,“倍”“畔”译出“反叛”1分,句意2分。(2)“见”译出“被”1分,“贰”译出“生二心”1分,“称”译出“称赞,称道”得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辛卯秋季,七月,丙寅,始皇在沙丘宫平台驾崩。
当初,始皇尊重宠爱蒙氏兄弟,颇信任他们。蒙恬在外担任大将,蒙毅则在朝中参与商议国事,被称为忠信大臣,所以即使是高级将领或丞相,也没有人敢与他们一争高低。赵高犯下大罪,始皇派蒙毅惩治他,蒙毅认为赵高依法应判死罪。始皇因赵高办事灵活而赦免了他,并恢复了他的官职。赵高既然素来得到胡亥的宠幸,又怨恨蒙氏兄弟,就劝说胡亥,让他诈称以始皇遗诏之命杀掉扶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认为他的计谋很好。赵高于是会见丞相李斯说:“你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扶苏对你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蒙恬相比,哪一点比得上他呢?”李斯回答说:“都比不上他。”赵高说:“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不能怀揣通侯的印信返归故乡的结果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胡亥仁慈忠厚,最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希望您仔细考虑一下并作出决定!”丞相李斯认为赵高说得很对,便与他共同谋划,诈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用始皇的名义给扶苏诏书,责备他多年来不能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士卒大量伤亡,并且多次上书,直言诽谤父皇,日夜地抱怨不能获准解除监军职务,返回咸阳当太子;将军蒙恬不纠正扶苏的过失,却参与扶苏的图谋;因此都让他们自杀,将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打开诏书,随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便将他交给官吏治罪,囚禁在阳周;适逢蒙毅代替始皇外出祈祷山川神灵求福,返回,于是将他囚禁在代郡。
秦二世胡亥想要杀掉蒙恬兄弟二人。子婴规劝说:“赵王迁杀李牧而任用颜聚,齐王建杀死他前代的忠臣而任用后胜,最终都使国家灭亡。蒙氏兄弟,是秦国的重臣谋士,陛下却打算一下子就把他们除掉。诛杀忠臣而扶立节操品行不端的人,这只会导致对内失去群臣的信任,对外使将士意志涣散啊!”秦二世不听从劝告,于是就杀掉了蒙毅及内史蒙恬。蒙恬说:“我们蒙家自我的先人起直至子孙,在秦国建立功业和忠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领兵三十多万,身子虽然被囚禁,但我的势力仍然足以进行反叛。可是我知道自己必定得死却还奉守节义,是因为我不敢辱没祖先的教诲,并表示我不忘先帝的大恩大德啊!”于是就吞服毒药自杀身亡。
扬雄《法言》说:有人问:“蒙恬赤胆忠心却被杀掉了,忠诚还有什么用呢?”回答说:“开山填谷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接辽水,威力不足而造成的死亡却有余,蒙恬的这种忠诚是不足以辅助君主的。”
臣司马光说:秦始皇正荼毒天下时,蒙恬甘受他的驱使,如此,蒙恬的不仁义是可知的。但是蒙恬明白人臣所应守的道义,虽然没有罪而被处死,仍能够宁死忠贞不渝,不生二心,这也还是很值得称道的啊。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自暴①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②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离娄上》)
【注解】①暴:损害,糟蹋。②非: 诋毁。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太会安稳踏实,这就叫做“安宅”。
B.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能在这世上与人和乐相处,共成一体,这就叫做“正路”。
C.“安宅”与“正路”是人们不断修行的结果。只要不断修行,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
D.不能居于“安宅”,行于“正路”的人,乃是自放良心,不能存养善性的缘故。
(2)文中的“自暴自弃“与人们今天使用的成语“自暴自弃”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之处?孟子以为怎样才能避免自暴自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文中的自暴自弃指自己不愿意居仁心,行正义,而且还出言说诋毁礼教的行为。现在的自暴自弃指自己不愿意学好人做好事而自卑自贱,自甘落后,甚至自甘堕落,孟子认为仁、义,都是人性天生所具有,按照这些准则行事才能避免自暴自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顾雍字元叹,吴郡吴人也。州郡表荐,弱冠为合肥长,后转在娄、曲阿、上虞,皆有治迹。孙权领会稽太守,不之郡,以雍为丞,行太守事。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数年,入为左司马。权为吴王,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拜侯还寺,而家人不知,后闻乃惊。
黄武四年,迎母于吴,既至,权临贺之,亲拜其母于庭,公卿大臣毕会,后太子又往庆焉。雍为人不饮酒,寡言语,举动时当。权尝叹曰:“顾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饮宴欢乐之际,左右恐有酒失而雍必见之,是以不敢肆情。权亦曰:“顾公在坐,使人不乐”其见惮如此。是岁,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时访逮民间,及政职所宜,辄密以闻。若见纳用,则归之于上,不用,终不宣泄。权以此重之。然于公朝有所陈及,辞色虽顺而所执者正。权尝咨问得失,张昭因陈听采闻,颇以法令太稠,刑罚微重,宜有所捐损。权默然,顾问雍曰:“君以为何如?”雍对曰:“臣之所闻,亦如昭所陈。”于是权乃议狱轻刑。
久之,吕壹、秦博为中书,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壹等因此渐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举罪纠奸,纤介必闻,重以深案丑诬,毁短大臣,排陷无辜,雍等皆见举白,用被谴让。后壹奸罪发露,收系廷尉,雍往断狱,壹以囚见,雍和颜色,问其辞状,临出,又谓壹曰:“君意得无欲有所道?”壹叩头无言,时尚书郎怀叙面詈辱壹,雍责叙曰:“官有正法,何至于此!”
《江表传》曰:权常令中书郎诣雍,有所咨访.若合雍意,事可施行,即与相反覆,究而论之,为设酒食。如不合意,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无所施设,即退告。权日:“顾公欢悦,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事未平也,孤当重思之.,,其见敬信如此。军国得失,行事可不 ,自非面见,口未尝言之。权嫁从女,女顾氏甥,故请雍父子及孙谭,谭时为选曹堂书,见任贵重·是日,权极欢。谭醉酒。三起舞,舞不知止.雍内怒之。明日,召谭,诃责之。因背向壁卧,谭立过一时,乃见遣。
雍兰相十聋年,年七十六,赤鸟六年卒。初疾微时,权令医赵泉视之,拜其少子济为骑
登苎。雍闻,悲曰:“泉善别死生,吾必不起,故上俗及目见济拜也。”权素服临吊,谥曰肃侯。?(选自(《三国志·卷五二·吴书七》,有删节)
[注释]①榷酤,亦作“榷沽”,酿酒专卖制度,管制酒业取得酒利,以增加政府财夏收入。②障管,开关隘征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郡表荐表:上表
B.拜侯还寺寺:寺庙
C.毁短大臣短:诋毁
D.面詈辱壹面:当面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顾雍“举动时当”的一组是?(?)
①雍为人不饮酒,寡言语?②不用,终不宣泄
③举罪纠奸,纤介必闻?④雍责叙曰:“官有正法,何至于此”!
⑤如不合意,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⑥明日,召谭,诃责之
A.①④⑥
B.①⑨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雍理政有道,孙权封他为侯,但是这样大的事,他的家人事后才知道,可见顾雍不喜炫耀自己的地位。
B.孙权遇有重要举措,常派中书郎向顾雍咨询。如赞成,顾雍就请中书郎吃饭,把问题研究透彻:如不赞成,则沉默不语,以示意孙权重新考虑。
C.顾雍心胸广阔,气量宏大。吕壹获罪,顾雍审案,面对这位曾经迫害自己的犯人,顾雍显得心平气和,还问吕壹还有什么地方要为自己辩护。
D.顾雍教子有方。在孙权嫁侄女的婚宴上,顾雍儿子顾谭醉酒起舞,有失礼仪。顾雍虽然内心生气,却没有当面发作,到第二天才对其严加诃责。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C
小题:D
本题解析:
小题:(“寺”为“大理寺”)
小题:(①说的是顾雍的生活习惯和性格;②不泄露内情,不让皇帝难堪,符合题干要求:③说均是吕壹等人,主体不对;④怀叙行为太过激,顾雍责备他,适时得当,符合题干要求:⑤不同意就不说话,也不让对方难堪,符合题干要求;⑥没有当着孙权的面训斥孙子,第二民再严加斥责,举动得当,符合题干要求)
小题:(非儿,乃孙)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耀,字灵光,上谷昌平人也。父凤,晋州长史。耀少而贞谨,颇晓史职。解褐给事中,转司徒水曹行参军。义旗建,高祖擢为中军大都督韩轨府长史。及轨除瀛、冀二州刺史,又以耀为轨谘议参军。后为御史所劾,州府僚佐及轨左右以赃罪挂网者百有馀人,唯耀清白独免。征为丞相府仓曹。
显祖嗣事,迁相府掾。天保初,赐爵都亭乡男,摄仓、库二曹事。诸有赐给,常使耀典之。转秘书丞,迁尚书右丞。显祖曾因近出,令耀居守。帝夜还,耀不时开门,勒兵严备。帝驻跸门外久之,催迫甚急。耀以夜深,真伪难辩,须火至面识,门乃可开,于是独出见帝。帝笑曰:“卿欲学郅君章也?”乃使耀前开门,然后入,深嗟赏之,赐以锦采。出为南青州刺史,未之任。肃宗辅政,累迁秘书监。
耀历事累世,奉职恪勤,咸见亲待,未尝有过。每得禄赐,散之宗族。性节俭率素,车服饮食,取给而已。好读《春秋》,月一遍,时人比之贾梁道。赵彦深尝谓耀曰:“君研寻《左氏》,岂求服虔、杜预之纰缪邪?”耀曰:“何为其然乎?《左氏》之书,备叙言事,恶者可以自戒,善者可以庶几。故厉己温习,非欲诋诃古人之得失也。”天统元年,世祖临朝,耀奏事,遇暴疾,仆于御前。帝下座临视,呼数声不应。帝泣曰:“岂失我良臣也!”旬日卒,时年六十三。诏称耀“忠贞平直,温恭廉慎”。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燕州刺史,谥曰贞简。
选自《北齐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耀少而贞谨,颇晓史职 少:年少
B.摄仓、库二曹事 摄:兼管
C.耀不时开门,勒兵严备 勒:勒令,约束
D.故厉己温习 厉:严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张耀“为官守正谨慎”的一组是(3分)
①耀少而贞谨,颇晓史职
②唯耀清白独免。
③显祖曾因近出,令耀居守
④于是独出见帝
⑤耀历事累世,奉职恪勤
⑥好读《春秋》,月一遍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高祖树起义旗之时,张耀就曾经担任中军大都督韩轨府的长史,韩轨任瀛州、冀州二州的刺史之后,又让张耀做韩轨的谘议参军。
B.显祖曾经外出时,让张耀留在城中驻守,可是等皇帝夜里回来,张耀故意勒令兵士严加防备,不马上开门,自己好能亲自出城迎接。
C.张耀履行职责恭谨勤勉,不曾有失,侍奉的几代君王都对他亲近优待,而他每当得到俸禄赏赐,便分给宗族的人。
D.张耀讲自己读《左传》是因为《左传》叙事详备,通过读它可以温习前事来勉励自己,不是想要指责古人的得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州府僚佐及轨左右以赃罪挂网者百有余人,唯耀清白独免。(3分)
?
(2)世祖临朝,耀奏事,遇暴疾,仆于御前。(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6分)
1)州府的官吏以及韩轨左右的人因贪赃之罪触犯刑法的有100多人,只有张耀清白独自得免。 (3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以”、“挂”关键词各1分)
2)世祖主持朝政,张耀上奏事情,遇到急病,仆倒在皇帝面前。(3分。意思对、语句通畅1分;“临”“奏”关键词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厉”通“励”,“激励、勉励”之意)
小题2:(①是张耀年轻时的品行和能力;③是显祖让张耀留守京城的事实;⑥是张耀好学的事情。)
小题3:(张耀不让开城门是由于天黑看不清来人是谁。)
小题4:略
参考译文:张耀,字灵光,是上谷昌平人。父亲张凤,曾任晋州长史。张耀年少而守正恭谨,很懂得做官的职责。刚开始做官担任了给事中,又改任司徒水曹行参军。高祖树起义旗之时,提拔张耀担任中军大都督韩轨府的长史。等到韩轨任瀛州、冀州二州的刺史,又让张耀做韩轨的咨议参军。后来韩轨被御史弹弹劾,州府的官吏以及韩轨左右的人因贪赃之罪触犯刑法的有100多人,只有张耀清白独自得免。征召做丞相府仓曹。
显祖接掌父业时,张耀升任相府掾。北齐天保初年(高洋建立北齐,为文宣帝,即文中显祖),赐给他都亭乡男的爵位,统管仓、库二曹的事务。各种赏赐、供给之事,常让张耀主管。改任秘书丞,又升迁尚书右丞。显祖曾因到近处外出,令张耀在城中驻守。皇帝夜里回来,张耀没有立即开门,勒令兵士严加防备。皇帝在城门外停留了很长时间,催促非常急迫。张耀因为夜深,真伪难辨,要火照到脸上识别,城门才可以打开,于是独自出城去见皇帝。皇帝笑着说:“你想学郅君章吧?”就让张耀前面开门,然后进入城中,非常赞赏他,赐给他锦缎彩帛。出任南青州刺史,没有到任。肃宗辅佐政事,张耀接连升迁任秘书监。
张耀历事几代君王,履行职责恭谨勤勉,都被亲近优待,不曾有过失。每当得到俸禄赏赐,便分给宗族的人。性情节俭简仆,车马、服饰和饮食,能满足日常需用就够了。喜欢读《春秋》,每月一遍,当时的人把他比作贾梁道。赵彦深曾对张耀说:“您研究《左传》,难道是要找服虔、杜预的错误吗?”张耀说:“怎么能为这些呢?《左传》之书,叙事详备,恶者可以引以为戒,善者可以效法。因此温习前事来勉励自己,不是想要指责古人的得失。”天统元年,世祖主持朝政,张耀上奏事情,遇到急病,仆倒在皇帝面前。皇帝离开座位亲临省视,叫了数声没有答应。皇帝流泪说:“难道要失掉我的良臣吗?”十天后去世,当时常63岁。皇帝下诏书称赞张耀“忠贞平直,温恭廉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燕州刺史,谥号为“贞简”。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父瑀,仕汉符离令。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颜色。尝谓其母曰:“大吾门者,此儿也。”及冠,继丁内外忧,能刻厉自立,有大志,不屑贫窭。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任右赞善大夫,后命为枢密直学士。
时通进、银台司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多壅遏,或至漏失。敏中具奏其事,恐远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诏命敏中与咏领其局。太宗欲大任敏中,当途者忌之。会有言敏中在法寺时,皇甫侃监无为军榷务①,以贿败,发书历诣朝贵求为末减,敏中亦受之。事下御史,按实,尝有书及门,敏中睹其名,不启封遣去。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驰驿掘得,封题如故。太宗大惊异。时西北用兵枢机之任专主谋议敏中明辨有才略,遇事敏速。
真宗即位,命敏中为鄜延路缘边安抚使,俄还京兆。是冬,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会大傩,有告禁卒欲倚傩为乱者,敏中密使麾兵被甲伏庑下幕中。明日,尽召宾僚兵官,置酒纵阅,无一人预知者。命傩入,先驰骋于中门外,后召至阶,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果各怀短刃,即席斩焉。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张乐宴饮,坐客皆股栗,边藩遂安。
天禧初,进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是日,翰林学士李宗谔当对,帝曰:“朕自即位,未尝除仆射,今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应甚喜。”又曰:“敏中今日贺客必多,卿往观之,勿言朕意也。”宗谔既至,敏中谢客,门阑寂然。宗谔与其亲径入,徐贺曰:“今日闻降麻②,士大夫莫不欢慰相庆。”敏中但唯唯。又曰:“自上即位,未尝除端揆③,非勋德隆重,眷倚殊越,何以至此。”敏中复唯唯。又历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德礼命之重,敏中亦唯唯,卒无一言。既退,使人问庖中,今日有亲宾饮宴否,亦无一人。明日,具以所见对。帝曰:“向敏中大耐官职。”?
(节选自《宋史·向敏中传》)
[注]①榷务:宋设立的管理贸易和税收的机构。②降麻:唐宋任免将相。③端揆,指相位。
17.来源:91考试 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冠,继丁内外忧?忧:忧愁
B.请别置局,命官专莅?别:另外
C.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屏:隐藏
D.向敏中大耐官职?耐:胜任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贿败?君子不以言举人
B.先驰骋于中门外?徘徊于斗牛之间?
C.卿往观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宗谔与其亲径入?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1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向敏中“有才略”的一组是
①能刻厉自立,有大志
②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
③按实,尝有书及门
④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
⑤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
⑥敏中谢客,门阑寂然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敏中是符离县令向瑀之子,从小被父亲严格教诲,成年后,胸有大志,甘于清贫,刻苦学习,后应试中举。
B.向敏中为官廉洁,不入浊流,太宗欲委以大任,有人控告他与贪官皇甫侃有牵连,经查证,纯属无中生有。
C.向敏中富于谋略,得知有禁军士兵想趁傩会作乱,他将计就计,部署士兵埋伏在廊下的幕布中,伺机将傩人一网打尽。
D.向敏中被任命为仆射,接待翰林学士李宗谔时,心知他是皇帝派来特意道贺的,连声诺诺,更显对皇恩的感激之情。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3分)
⑵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3分)
参考答案:
17.A
18.C
19.C
20.D
21.⑴不久抓住了皇甫侃的家臣(或家仆)查问他,说这封信接着就放在竹筒里,埋在江边的客舍旁。(“诘”“寻”“瘗”各0.5分)⑵宋真宗亲临澶渊,赐给向敏中秘密的诏书,把西方边境的事情都交给他,允许他相机处理。(“幸”“付”“鄙”“便宜从事(可斟酌情势,不拘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各1分)
本题解析:
17.居丧
18.代词;助词,凑音节。A因为;B在;D介词,和
19.①有志向,③指御史查实,⑥待客之道
20.“心知”和“更显”“感激之情”错,表现的是向敏中“宠辱不惊”的品格
21.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正确使用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