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五)
![]()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州客会镜湖 当时越州的宾客在镜湖和李谟聚会 B.李生为轻己,意甚忿之 李谟认为他轻视自己.心里非常怨恨他 C.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 老先生:是神奇少有的人,我自己都没有察觉 D.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小题1:“子为政,焉用杀”说明孔子反对?,主张 ?。
小题2:“草上之风,必偃”用??说理,阐明??道理 。
3、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面的题。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1.解释加粗的词。
①无冥冥之志者( )
②无赫赫之功( )
③事两君者不容( )
④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 )
⑤心如结兮( )
2.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段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1.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3.“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
曾 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②衋xì:悲伤苦痛。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者得致其严严:威严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 勒:刻
C.有名侈于实 侈:超过、多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徇私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3分)
①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②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③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④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简意深。
B.作者认为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
C.作者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撰铭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铭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写出流传后世的铭文。
D.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3分)
(2)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3分)
(3)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3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
郑 人 有 且 置 履 者 先 自 度 其 足 而 置 之 坐 至 之 市 而 忘 操 之 已 得履 乃 曰 吾 忘 持 度 反 归 取 之 及 反 市 罢 遂 不 得 履?(选自《韩非子》)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正确使用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