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9-24 05:05:3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是故为君不劳,而为臣甚易:见一善焉,可得详而举也;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及道之衰,上下交疑,于是乎举仇、举子之事①,载之传中而称美之,而谓之忠。见一善焉,若亲与迩,不敢举也;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不敢去也。众之所同好焉,矫而黜之乃公也;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于是乎有违心之行,有怫志之言,有内愧之名。若然者,俗所谓良有司也。
呜呼!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向道者,不亦勤乎!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则曰有司焉,则非有司之过也;则曰今举天下人焉,则非今举天下人之过也。盖其渐有因,其本有根,生于私其亲,成于私其身。以己之不直,而谓人皆然。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②,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已矣乎,其终能复古乎!
若高阳齐生③者,其起④予者乎?齐生之兄,为时名相,出藩于南,朝之硕臣皆其旧交。齐生举进士,有司用是连枉齐生,齐生不以云,乃曰:“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抱负其业,东归于家。吾观于人,有不得志则非其上者众矣,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若齐生者,既至矣,而曰“我未也”,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吾用是知齐生后日诚良有司也,能复古者也,公无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
(韩愈《送高阳齐皥下第序》)
[注] ①举仇、举子之事:指《吕氏春秋》记载的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仇人解狐做南阳县令、推荐儿子午做国家军尉的事。②世:三十年。③齐生:指齐皥,其兄齐映为当朝宰相。④起:启发。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去:离开
B.有怫志之言怫:同“悖”,违反
C.其植之也固久植:确立
D.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计:考虑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
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
B.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
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
C.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
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然后就去指责统治天下的人所犯的过错。
D.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
(齐生)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官员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肯定古时用人不分关系亲疏远近、唯“宜”是举的原则,批评当今之世为避嫌,唯“亲迩”不举的做法。
B.选文第三段深入一层,进一步探究上文中“俗所谓良有司”所作所为的原因,指出其根源在于一个“私”字。
C.在作者眼中,齐生是一个能改变时风、复兴古风的人,但因为他的哥哥到南方去做官了,所以官员就没有录用他。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纵论古今在用人问题上的公私之别,以古衬今,是一篇内涵丰富、说理透彻的佳作。
小题4:齐生科举落第后说:“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意思是说:“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标准,官员怎么会委屈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请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齐生说法的认识与思考。(不少于200字)(1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 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文章世(? ) (2)不大位(? )
(3)其箱笥(? ) (4)为时所(? )
2.下列句子加粗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
B.所以不欲观览
C.衣冠之士
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刘禹锡、李德裕德对话中,可以看出刘的意图是___________,李的态度是___________。
5.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夫子相:辅佐
B.无乃尔是与过:过错
C.陈力列就:担任
D.不患寡而不均患:忧虑,担忧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何以伐为:呢,助词
B.危不持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安之则:就,连词
D.是谁过与之:的,助词
小题3: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2分)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小题5: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中①也养②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③。”(《孟子·离娄下》)
【注】①中:合乎中道的人。②养:教育,熏陶。③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意为贤能的人如果不教育、熏陶不贤能的人,那么他们就违背了中道,有伤德行,与不贤能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5、阅读题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5分)
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
③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论语》)
小题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
小题2:以上文段中,孔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孝的?他认为“孝”的核心精神是什么?(3分)
[注]①几:轻微、婉转; ②劳:忧愁、烦劳。
?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