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A.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 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 B.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 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 C.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 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然后就去指责统治天下的人所犯的过错。 D.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 |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 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文章冠世(? ) (2)不跻大位(? )
(3)盈其箱笥(? ) (4)为时所排(? )
2.下列句子加粗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
B.所以不欲观览
C.衣冠之士
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刘禹锡、李德裕德对话中,可以看出刘的意图是___________,李的态度是___________。
5.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相夫子相:辅佐
B.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C.陈力就列就:担任
D.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忧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何以伐为为:呢,助词
B.危而不持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则安之则:就,连词
D.是谁之过与之:的,助词
小题3: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2分)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小题5: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中①也养②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③。”(《孟子·离娄下》)
【注】①中:合乎中道的人。②养:教育,熏陶。③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意为贤能的人如果不教育、熏陶不贤能的人,那么他们就违背了中道,有伤德行,与不贤能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5、阅读题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5分)
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
③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论语》)
小题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
小题2:以上文段中,孔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孝的?他认为“孝”的核心精神是什么?(3分)
[注]①几:轻微、婉转; ②劳:忧愁、烦劳。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正确使用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