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①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 ②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③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 ④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莫能折 ⑤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第二天早上那个人还由朋友引见到南宫生那里赔礼,请求交好。(因,经由;诣;到…去;谢,赔罪;结欢,交好;句意1分)
(2)有人到藩府说南宫生(如何推断军事胜败),(张士诚)想招致南宫生到藩府作幕客,没有办成.。(言:说、推荐。介宾短语后置 ;致:招致。得:成功。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逼:近似。
点评:文言实词出现错误原因,是先入为主,只知其一,不顾其二。考查文言实词重在考查古今异义,高考题设错的方式一般是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
小题2:试题分析:①写他漫游山水,介绍他的经历,④突出他的才气。
点评:人物传记大多通过记叙事件去赞美或反映人物品格,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不同的事件去写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几个侧面。试题经常会就某一事件去发问,或者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如果在做题时从不同事件或不同阶段去切分层次,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区间,把不属于某一事件或某一阶段的错例排除掉,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解题。
小题3:试题分析:“因为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在文中没有依据,文中有“会道梗,周流无所合”,意思是“正赶上道路不通,各处走走都不如意”,于是归来了,并不是因为“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才没有建一番大的功业。
点评: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句有几个关键词“因”“诣”“谢”“结欢”要译好,这几个关键词其实在课文中都曾出现过,如能迁移,这几个词不难理解:因,经由;诣,到…去;谢,赔罪;结欢,交好。第二个句子要注意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言生于府”,应译成“到藩府说南宫生”;省略句,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上去:有人到藩府说南宫生(如何推断军事胜败),(张士诚)想招致南宫生到藩府作幕客,没有办成.。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多义词、常见实词、常见虚词。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就会丢分。
参考译文:南宫生,是苏州人。身材高大,读书很多。年轻时喜爱侠义的行为,爱好击剑和骑马,尤其长于用弹弓,对准飞的鸟就能击落它。家中向来财物多,南宫生就因此供养宾客,并且和青少年一起喝酒赌钱,花尽了家中的资产。到了壮年,见天下大乱,就想着要建功立业,于是离开酒肉朋友们,去学习兵法,学得了风后布阵打仗的方法。准备往北到中原去,追随豪杰们图谋大的事业,正赶上道路不通,各处走走未遇中意之人,就沿着长江往上走,到了南京,又到了金华县和会稽山,渡过钱塘江,在太湖上游行过一通后归来。
南宫生在家乡一向以有气节而出名,士大夫们都仰慕他,争着到他家请他或问候他,他家门前停放(来宾)的车一天有几十辆。南宫生也喜爱跟人结交,无论贵贱,都弯着身子恭敬地跟他们交往。有两个武官靠着有武力,很蛮横,多次殴打侮辱读书人,(人们)称说(他们)是戴着帽子的老虎。其中一个人曾经请南宫生喝酒,有人说:“那个人酒醉后会行凶伤人,不能跟他接近。”南宫生笑着说:“依仗酒醉撒酒风的人怎么会勇悍?我将要制服他。”即命令仆人套车前往,酒席上南宫生坐在上座,给(那个军将)讲说古代好将帅的故事。那个人非常恭敬地听着,又停住酒杯屈身下拜起身敬酒,一直到宴会结束,也没有失礼的地方。另外一个人曾经在别人家作客时遇到南宫生,看到南宫生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就怒目而视南宫生并离开了。某一天看见南宫生一个人骑着马出去,就带了一些打手,拿着刀策马跟在南宫生的后面,好像就要动手打人。南宫生故意放慢缰绳在路中央走,一点也不躲避。那个人知道南宫生不是软弱的人,就带着人走了,不敢冲撞冒犯叫他避开道。第二天早上那个人还由朋友引见到南宫生那里赔礼,请求交好。南宫生能以气节服人大多像这样。
南宫生性格刚直,善于谈论,喜爱规劝朋友的过错。朋友中有抵触自己的,就当面指出他的过错,一点也不记仇。跟人谈论,总是求胜,能引证事实,分析道理,众人没有能驳倒他的。当时藩府多次用兵打仗,南宫生私下推断藩府的胜败大多能猜中。有人到藩府说南宫生(如何推断军事胜败),(张士诚)想招致南宫生到藩府作幕客,没有办成,就设计让南宫生受到法律制裁,南宫生靠巧妙的主意没有受到危害。家里虽然因为受人陷害的事穷了,但喜爱跟人结交仍然那样,有时友人送来酒肉,他即刻站着召朋友一起吃喝共乐。四方到苏州游玩的士人,南宫生了解到他们是有贤德的,一定要殷勤恳切地和他们交往,在各种场合介绍他们宣扬他们的美德。相识的人家中死了人或生了病没有钱财以供安葬或治病的,告诉南宫生,他就让人用纸写清缺少什么,替他们向宾朋友人筹办,最后做了好事也不说。所以人们大多称赞他,说他像任侠好客的楼君卿、原巨先甚至超过了他们两人。
很长时间以后,渐渐地不愿意到外面活动了,就关闭家门少接待宾客。清扫出一间屋子,收藏名书法家写的可以效法的字、周朝的铜器、汉代的笔砚和唐代的雷氏琴,天天在那里自娱自乐。他一向工于草书和隶书,近于钟繇、王羲之的造诣,但苦于索求的人太多,就隐藏不露,很少再拿笔写字。他羡慕安静退隐(的生活),常常作诗来表示自己的心意,安乐地过着朴素谦退的生活,像是要这样度过一生。
南宫生姓宋,名克,家在南宫里,所以自己给自己取号为“南宫生”。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储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基础,但最大限度的储蓄增长率决不是最优的经济增长率,只有适度的储蓄增长率才容易带来较大的经济增长率。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储蓄增长率应与经济增长率相等
B.储蓄增长率与最优的经济增长率成反比
C.储蓄增长速度如果无限度地增长,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D.最大限度的储蓄增长率要求最优的经济增长率与之相适应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这段话的主旨在于说明储蓄增长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以适度为佳。A、B原文没有提及;原文说“最大限度的储蓄增长率决不是最优的经济增长率”,D项明显与此不符;只有C项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冉氏烹狗记?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姑置之。?
刘位东①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yín狗叫声)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②,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③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呼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④,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本文有删节)
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②武:步。③窜名:冒领空名。④石勒:人名,后赵人。石虎: 人名,石勒侄。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3分)
A.距家仅一二舍舍:三十里
B.再四皆不然然:通“燃”,点燃
C.持械圜斫之斫:砍杀
D.庸可留乎庸:无用
小题2: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是? ( )(3分)
①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
②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
③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
④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
⑥县人冉氏,有狗而猛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抨击了那些市井无赖之徒。
B.刘位东因冉氏狗虽凶猛但可“防盗”而欲劝其勿杀。
C.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D.石勒听从母亲的劝告未杀石虎,结果石氏反受其害。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6分)
译文:?
(2)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4分)
译文:?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
(1)嘻!我先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哪里知道它扑咬行人勇敢,见到盗贼却如此胆怯呢!
(2)如果它不能称职,这本来没有什么用了,何况再加上咬人,怎么能留下来呢?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庸:哪里。
小题2:③称赞狗的勇猛,⑥表现的是狗的勇猛,未见其恶的一面。 从文段看冉氏狗经常伤人,主人向被咬者道歉,破费资财,而盗贼入门时,狗又不能相助,故烹之。
小题3: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错,作者是持不理解的态度。从“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可以看出。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县里有个姓冉的有条狗,很凶猛。遇到行人,就上去扑咬,人们常常被狗所伤。之后主人亲自前去赔罪,出钱救治,像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好几次。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然而因为它凶猛,不忍心杀,所以又放了它。?
刘位东对我说:“我曾经晚上回家,离家门大约一里。群狗汪汪叫着,冉氏的狗也迎面狂吠。我用柳枝横扫,群狗都远远地站着,只有冉氏的狗竟然想扑上来,几次差点被它所伤。我边斗边走,经过冉氏家门向东,将近几十步,狗才停下来。这时,我浑身疲惫不堪,幸好狗渐渐远去,在道旁休息好长时间才离开,狗还望着不停地叫。回家之后,想到这是一只好狗。如果有盗贼晚上抢劫,狗守门狂吠,即使有几个人,能前进咫尺吗?听说冉氏很讨厌这条狗,早上如果在集市遇见他,一定嘱咐他不要杀。这条狗几千两银子也买不来。过了几天,冉氏的邻居来了。问起那条狗,说:‘已经炒了狗肉。’惊问其中原因,说:‘往日冉氏家来了盗贼,主人发觉了,喊两个儿子起来,拿起家伙一起追赶,盗贼受惊逃跑。主人怀疑狗没有叫,喊它没有应声,找遍了也没有发现。将睡觉的时候,听到床下好像有细微的声息,照了照,原来是那条狗。蜷曲着趴在那里,不敢稍稍翻身,低着头闭着眼,好像唯恐人听到它的声息。主人问:嘻!我先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哪里知道它扑咬行人勇敢,见到盗贼却如此胆怯呢!’因此,就把它烹了。”?
唉!天下那些勇于伤人却怯于见贼的,难道只有这条狗吗?现在那些市井无赖,平常使气横行乡里,有的在县胥中冒领空名,有的托身营伍,欺侮文弱,欺凌良善、胆怯的人,人们都远远地避开他们。发怒了就喊来同伙,拿着家伙围攻,一方没有人敢呵止,像勇士一样。一旦有小毛贼,让他拿武器,入府库,防守不少于百十人。忽然马棚里的马夜中受惊,认为贼人到了,手颤抖着,拔刀拔不出鞘;幸而拔出来,就是发出碰撞之声。发射火器,几次都发射不正确。听说将到防守地,离贼人还有数万里,距家只一二舍地,就号哭着辞别父母妻儿,恐怕不能再相见,震惊恐惧到如此地步。所以说勇于为私利打斗而怯于为公义而战,(这样的人也很多),又怎么能只怪罪狗而把它烹杀呢?唉,太过分啊!?
虽然这样,养猫,是想要它捕鼠;养狗,是想要它防盗。如果它不能称职,这本来没有什么用了,何况再加上咬人,怎么能留下来呢?石勒要杀石虎,他母亲说:“快牛犊,大多会拉坏车子,你稍忍一下。”之后石氏宗族,最终被石虎所灭。贪牛拉车快却不顾车破,尚且不可以;何况只是损坏车辆而牛拉车并不快呢?这样看来,妇人之仁,古今都是一样的。由此说来,冉氏的智慧超过一般人很远啊。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陗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闲言事,辄听,完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中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闲,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延尉殊。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卻。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猎,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盎素不好晁错,两人未尝同堂语。及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藏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丞史未应,晁错犹与未决。人有告袁盎者,盎惧,以窦婴进说,上诛错。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无治《尚书》者 治:研究
B.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受:传受
C.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 别:离间
D.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 案:拷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还,因上便宜事相如因持璧却立
B.力未有以伤敛赀财以送其行
C.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
D.乃先请,为儿所卖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晁错“擅权”和“欲报私仇”的一组是
A.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
及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
B.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
即夜请闲,具为上言之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
D.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
抵罪,诏赦以为庶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凭着文学见长当了大常掌故,孝文帝时晁错看天下没有治尚书的人,就自费到济南去学习《尚书》,学成后“得幸太子。”
B.晁错多次上书,述说削弱诸侯之事,以及一些法令的更定,但是孝文帝就是不听,不过,却提拔他做了中大夫。
C.晁错与丞相申屠嘉不合,丞相借内史府另开大门之事奏请皇上把晁错交给廷尉治罪,晁错得知消息,当夜到皇上那说明原委,皇上没有因此治他的罪。
D.晁错削减诸侯土地,更定法令制度,引起了诸侯对他的攻击,他的父亲也因此而自杀身亡。吴楚七国^造**,就是以“诛错”为借口的。
小题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认为晁错之死,是“变古乱常”。
B.晁错在诸侯^造**时,急于报私仇,私仇未报,反以亡躯
C.晁错擅权,独断专行,终致吴楚七国^造**。
D.对法令的多所变更,在太史公看来那是“变古乱常”。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译:?
②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译:?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C。
小题:C。
小题:A。
小题:C。
小题:①太子常称善晁错的计谋策略,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重点词:善、好;②请求(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土地,没收他们封地四边的郡城。重点词:请、枝郡。
本题解析:
小题:受:接受,引为学习。
小题:A因:于是,就;连词。 B以:表目的关系,来,用来;连词。 C乃:却;乃:就,意义不同。D为:表被动,介词。
小题:“莫敢难”说明其擅权,别人怕他;“欲请治”说明想报私仇,除掉袁盎。
小题:是“太常”派晁错去学习尚书,不是“自费”。
小题:“擅权”与“七国^造**”之间不是因果关系。
小题:无
附译文:
晃错是颖川人,在轵县张恢先生住处学习申、商刑名的法术,凭着文学见长而当了太常掌故。晃错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孝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有一伏生是秦朝时的博士,研究《尚书》,年龄已九十多了,因为年老,无法征召他,就诏令太常派人去他那里学习,太常派了晁错到伏生住所学习《尚书》。学成归来,就征引称述《尚书》,上书陈说方便适宜的计策。孝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晁错凭着他的辩才,为太子所宠幸。太子家称他为“智囊”。孝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述说削弱诸侯的事,以及可加以更定的法令。上书几十次,孝文帝都没有采纳,但是却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升迁他做了中大夫。当时,太子常称善晁错的计谋策略,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内史.晁借常常好几次请求赐予闲静时私下陈说一些事情,每每被听取。他所受的宠爱超过了九卿,更定了不少法令。丞相中屠嘉心里感觉很不顺,却没有力量来诋毁他。内史的官府在太上庙内垣外的空地中间,大门开在东边,出入很不方便,晁错就新开了两个门从南边进出,其中一个门开在了上庙内垣外空地的墙上。丞相申屠嘉知道了这件事,大为恼怒,想就这次晁措的过失为奏疏,上陈皇帝诛杀晁错。晁错听到了风声,就夜里赶到景帝面前,请求赐予闲静时间,一五一十地向皇上禀明。丞相上奏,就告晁错擅自凿开庙墙为门,请求皇上把他交给延尉杀了。皇上说:“这不是庙墙,而是庙内墙外空地中间的墙,不致于能犯法令。”丞相谢罪。罢朝后,丞相愤怒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斩了他再上奏,没想到他竟然先上奏了,反而被这小子给卖了,实在是大错特错啊!”丞相终于发病而死。晁错因此愈发显贵,升迁为御史大夫,于是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土地,没收他们封地四边的郡城。奏折上呈,是上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议,没有人敢非难这一建议。只有窦婴与他争辩,因此与晁错有了嫌隙。晁错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鼓噪着攻击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从颖川赶来,对晁错说:“景帝刚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事,想侵占削减诸侯的力量,疏离人家的骨肉,而被别人纷纷议论。都埋怨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晃错说:“事情本来就是这样,不这样做,天子就不受尊崇。宗庙就不安稳。”晁错的父亲说:“这样下去,刘氏家族安稳了,然而晁氏家族可就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终于饮药自杀了,临死前说:“我不忍心看到祸患降临到我的身上。”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真以诛杀晁错为借口起兵^造**。等到窦婴袁盎进谏陈说,景帝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斩了。袁盎一向不喜欢晁错,两人从来没有同堂说过话。等到晁错做了御史大夫,便叫官吏拷问袁盎收受吴王财物之事,追究治罪。诏令下来,赦免袁盎为庶人。吴楚^造**的消息传到京城,晁错对丞史说:“袁盎接受吴王许多金钱,专门替他隐藏,还说吴王不会^造**,如今果然反了,我想请求皇上治他应该知情之罪。”丞史没有同意,晁错也犹豫不决。有人把这事告诉了袁盎,袁盎害怕了,就通过窦婴进谏陈说,皇上就杀了晁错。
太史公说:“晁错当家令时,屡次进言都不被采用,后来专权,变更许多法令。诸侯首先发难,晁错不急着匡辅挽救这危机,却想报私仇,反而因此遭了杀身之祸。常言道“变更古法乱常理,不死就亡”,莫非就是说晁错这等人的吧!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僖字仲和,鲁国鲁人也。曾祖父子健,少游长安,与崔篆友善。及篆仕王莽为建新大尹,尝劝子健仕,对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道既乖矣,请从此辞。”遂归,终于家。
僖与篆孙骃复相友善,同游太学,习《春秋》,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僖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虎不成反为狗者。”骃曰:“然。昔孝武皇帝始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号胜文、景。及后恣己,忘其前之为善。”僖曰:“书传若此多矣!”邻房生梁郁和之曰:“如此,武帝亦是狗邪?”僖、骃默然不对。郁怒恨之,阴上书告骃、僖诽谤先帝,讽讥当世。事下有司,骃诣吏受讯。僖以吏捕方至,恐诛,乃上书肃宗自讼:“臣之愚,意以为凡言诽谤者,谓实无此事而虚加诬之也。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恶,显在汉史,坦如日月。是为直说书传实事,非虚谤也。夫帝者为善,则天下之善咸归焉;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诛于人也。且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过,而德泽有加,天下所具也,臣等独何讥刺哉?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自今以后,苟见不可之事,终莫复言者矣。臣之所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诚为陛下深惜此大业。陛下若不自惜,则臣何赖焉?齐桓公亲扬其先君之恶,以唱管仲,然后群臣得尽其心。今陛下乃欲以十世之武帝,远讳实事,岂不与桓公异哉?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使后世论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宁可复使子孙追掩之乎?谨诣阙伏待重诛。”帝始亦无罪僖等意,及书奏,立诏勿问,拜僖兰台令史。
元和二年春,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命儒者讲《论语》。僖因自陈谢。帝曰:“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所敢承。”帝大笑曰:“非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遂拜僖郎中。
冬,拜临晋令,崔骃以《家林》筮之,谓为不吉,止僖曰:“子盍辞乎?”僖曰:“学不为人,仕不择官,凶吉由己,而由卜乎?”在县三年,卒官,遗令即葬。
(节选自 《后汉书》 )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萃:聚集
B.臣之所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爱:害怕
C.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祠:祭祀
D.崔骃以《家林》筮之,谓为不吉筮:用蓍草占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郁怒恨之
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恐诛,乃上书肃宗自讼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夫帝者为善,则天下之善咸归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僖和崔篆的孙子崔骃友善,同游太学,在读到吴王夫差那段历史时,发表了评论,被人上书告他诽谤先帝,因而被要求前去狱吏那接受审讯。
B.孔僖上书为自己和崔骃申诉,理由是实际上没有事实捏造诬蔑才能称为诽谤,而孝武帝的所作所为在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这并不能算是诽谤。
C.元和二年春天,皇上巡视东方,回来路过鲁地。孔僖回答皇上的问题后,得到了皇上的赞许,被授为郎中。
D.孔僖被任命为临晋令,好友认为不吉利。但他认为学习应为了天下人,他不听好友的劝告,前往就任临晋令。在职三年,并且死在任上。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B项,爱:吝惜。
小题2:A项,代词,他们;代词,我。B项,连词,于是;副词,才。C项,兼词,于之;助词,啊。D项,都为介词,对于。
小题3:是崔骃接受狱吏的审讯。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题型》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