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A.其所综画余嘉其能行古道 B.非取之于民也月出于东山之上 C.说竟以谪死洎牧以馋诛 D.病且死穷且益坚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共6处,两处1分。共3分)
小题5:(1)皇帝听了惊愕地说:“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
(2)但现在想崇尚武功来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这样的人,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会激怒武臣。
本题解析:
小题1:拜官
小题2:A他,代词/ B从,介词/ C 因为,介词D将要,副词;却,副词
小题3:张栻又上书皇帝,使皇帝省悟,停止了任命。
小题4:本题考查断句,附译文:“为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有所为才去做的;有所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
小题5:本题考查翻译能力。(1)共3分。“矍然”译为惊愕地,然是···的样子。“假”译为 借“病”译为 困苦各1分。(2)共4分, “右”译为 崇尚、“二柄”译为均衡文武、“乃”译为竟然、“非惟”译为不只是,“服”译为使···心服。各1分)
文言文译文:
张栻字敬夫,是丞相张浚的儿子。以父荫补入官列,被征召为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拜直秘阁。当时宋孝宗刚即位,贬官的张浚被起用,都督军事,幕僚都是当时的人才。张栻当时很年轻,在内帮助秘密谋划,在外参预诸多事务。他的全面谋划,幕府众人都自认为不如。
这时史正志担任发运使,名义上是均输,实际上是夺走州县的资财赋税,远近为之骚动。士大夫争相论说它的害处,张栻也为之论说。皇帝说:“史正志说只是取之各州郡,不是从百姓那里收取。”张栻说:“现在州郡的资财赋税大体上没有富余,如果取之不止,而经费不足,那就不过是巧立名目来从百姓那里侵取罢了。”皇帝听了惊愕地说:“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随即查核实情,果然像张栻说的那样,于是立即下诏书罢免了史正志。
知阁门事务张说拜官签书枢密院事,张栻连夜草拟奏疏极力谏说不可以,早晨到朝廷去,他责备宰相虞允文说:“宦官执政,从蔡京、王黼开始;亲幸执政,是从相公您开始。”虞允文听了,羞怒难当。张栻又上奏说:“文和武确实不可偏废,但现在想崇尚武功来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这样的人,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会激武臣。”孝宗为之感悟,命令得以中止。然而宰相实际上暗地里附和张说,第二年命令张栻出知袁州,重申张说原来的命令,朝廷上下一片喧哗,张说最后因为遭受贬谪而死去。
张栻为人表里如一,光明磊落,他见义勇为,没有一丝的迟疑。每次入朝论对,都一定要说心中想说的话,不会因为主上高兴就顺从其意。他病重临死的时候,还亲手写奏疏劝导皇帝亲近君子远离小人,防止以一己的偏见去信任他人,要用天下的公理去秉持好恶之心。天下人都流传诵读。张栻有三公辅相的声望,去世时四十八岁。孝宗听说他去世后,深感痛悼,各地的贤士大夫都泪洒悼念,而江陵、静江的百姓哭悼得尤其伤心。嘉定年间,朝廷赐他谥号“宣”。 淳祐初,诏从祀孔子庙。
张栻闻道很早,朱熹曾经说:“我的学问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成的,而敬夫的学问却是卓越高深,浑然天成。”张栻的言论是:“为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有所为才去做的;有所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这是张栻论学的要领。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室西连于中闺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①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②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注释:①释褐:脱下布衣。②课:督促。
①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知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
(4)所忧者气峻而骄( )
②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③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1)知:掌管,作……知县。
(2)平昔:往常,过去。
(3)冀:希望。
(4)峻:高傲。(意对即可)
②BD
③(1)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的政事却非常严格。?
(2)鞠咏有才干,不怕被埋没。
④担心他恃才傲物。(意对即可)
⑤知人善任。(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万石君传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
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剐,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各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僮仆诉诉如也,唯谨。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
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注]此二子之名史书阙载,故司马迁以甲、乙代替。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申申如也②至廷见,如不能言者
B.①虽燕居必冠②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C.①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②皆自以为不及也
D.①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②以奋为中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万石君自身“恭谨无比”和其子孙“驯行孝谨”的一组是(? )
A.①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 ②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
B.①至廷见,如不能言者 ②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C.①其执丧,哀戚甚悼 ②取亲中裙,身自浣涤,复与侍者
D.①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 ②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于郡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奋原为一名小吏,高祖喜爱他的恭敬,封他做了中涓的官职。孝文帝、孝景帝时,石奋官位越升越高,四个儿子也都因品行驯良、孝顺严谨做到了二千石的官位,由此石奋被呼为“万石君”。
B.在石奋的影响下,他的子孙们也都恭敬无比,就连他家的仆人待人做事也谨慎恭敬。石奋家由此闻名于郡国之中,即使齐鲁那些品行质朴的儒生,都自认为赶不上万石君。
C.石奋要求长子石建每次休假回家拜谒父亲时,都要先进入仆人的小屋,偷偷向侍者询问长辈的情况,并取来长辈的衣服亲自洗涤,再交给侍者。
D.石奋的儿子石庆酒醉归来,进入里巷的大门还不下车,石奋听说后非常生气,当众严厉斥责了石庆,从此以后,石庆和其他子弟进入里门,都下车小步疾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C
4.(1)然后其他子孙纷纷责备(犯错误的人),再通过族中长辈(求情),(本人)袒露脊背,诚恳地认错谢罪,表示改正错误,万石君才答应他们的请求。
(2)皇上不时派人到他家中赏赐食物,万石君必定行最恭敬的稽首礼,俯身低头吃了它,就像在皇上面前一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B.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结盟
C.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籴:粮食
D.已而倍其地约倍:通“背”,违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C.夜缒而出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
D.吾其还也。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小题4: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⑶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 (1)(2)句翻译参看教参。(每句3分)
(3)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我们给他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呢?(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籴:买入粮食
点评: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解答这类题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这就是语法分析:先根据这个划线或加点的文言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它的词性,接着来看选项所给的意义是否属于该词性。比如本题中“籴”字有介宾短语“于秦”,因此就可确定“籴”这个字应该是动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而所在的选项所给的意项是“粮食”,为名词,因此,这个解释也就错误无疑了。当然,如果词性也是相符,那就要根据语境来确定所给的意义是否符合了。
小题2:试题分析: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点评:根据文言虚词考查的命题特点,我们有必要对中学教材的文言课文温故知新,做到有印象——比较熟悉——印象深刻——见句知文。因此要有计划地重新温习中学所学文言诗文,尤其是重点文言篇章(包括《唐宋散文选读》和《人物传记》中的文言篇目)。2、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各类用法和意思,采取分词类复习和一词多义复习相结合。3、做一定量的练习,在练习中熟悉并掌握文言虚词运用的细微规律或习惯用法,以达到见多识广,熟能生巧。
小题3:试题分析:A“从反面表现”错,应是从“侧面”表现。B项,“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错,原文中没有写秦国国君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D项,“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错,无中生有。
点评:文意的分析和概括,首先要对选项所涉及到的原文中的相关内容有大概但又准确的理解。做这类题最简捷的做法就是把选项所涉及到的内容在原文找到,然后明确原文相关内容的文意,和选项进行细心的比对,从而辨别出选项的真误。
小题4:试题分析:这几个句子的翻译,一要注意词类活用,如句中的“鄙”“封”“东”“西”,二要注意句式。
点评:文言句子的翻译要三落实:1. 落实关键实词的翻译。关键实词的翻译是高考考查的难点,也是 得分点。考查涉及通假字、偏义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等多个考点。无论考到那一点,都必须利用语境来理解、来推测,必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2. 落实关键虚词的翻译。高考文言文的翻译主要落实文言实词,但并不等于说可以忽视文言虚词。一定要依据语境,准确而鲜明地译出其意。其它虚词,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不可强行译出。3. 落实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文言有许多特殊句式,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
参考译文:
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购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可能发生,救灾助邻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帮助晋国。”邳郑的儿子豹却说:“攻打晋国。”缪公说:“晋君确实有罪,晋国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粮食,自雍源源不断运到绛。
五年(前646),秦又发生饥荒,请求买晋国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给秦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我们给他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呢?何必还商量呢?”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竟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应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反而派军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攻打晋国。
六年(前645)的春天,秦缪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该怎么办呢?”庆郑说:“秦国护送您回国,您却违背约定不给秦地;晋国闹饥荒时,秦国立即运来粮食援助我们,秦国闹饥荒,晋国不仅不给予援助,反而想借机攻打人家,今天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国对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进行了占卜,二者都是庆郑吉。惠公说:“庆郑不驯服。”就改让步阳驾车,家仆徒做护卫进军秦。
九月壬戌日,秦缪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惠公的重马深陷在泥里跑不动了,秦军赶来,惠公十分窘迫,叫庆郑驾车。庆郑说:“不照占卜的去做,不也应该失败吗?”说完,庆郑就走了。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题型》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