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4 05:40: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少年游
润州作①,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扬花。今年春尽,扬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对远在杭州的妻子的思念,写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小题1: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那么“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全词,说说上片中“飞雪似杨花”和“杨花似雪”能否对换位置,并说明原因。
(6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
本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以“代人寄远”的形式,从对方着笔,借思妇想念奔波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2分)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怅的情景。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得婉曲动人。(3分)
小题2:
不能对换。(1)词的格式所限。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句式和押韵的需要,不能调换;(2)节令所限。离别时“飞雪似杨花”,是冬天,而如今“杨花似雪”是春末。(3)感情所限。“飞雪似杨花”正面烘托亲人离别时思妇内心的凄苦,“杨花似雪”则乐景写哀情,表现春将尽时思妇对末归丈夫的深深思念。(任答两点即可,每点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构思新巧别致。将“姮娥”与作者之妻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实,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又以对比衬托法,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无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从双栖燕反衬出单栖人已是一种纤巧的联想,而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就更是一种绮思妙想了,其表现力远胜于一大段思妇的内心独白。这高超的艺术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上片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环境——“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地点——“家”,环境——“杨花似雪”:杨花飘落,杨花飞舞,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此时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不能不叫人牵肠挂肚。这一段引入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绝妙好辞。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夜作
揭傒斯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1)诗人作此诗的时令是何时?首句的“冻”字可否用“映”“点”“著”等替换,试作简要分析。
答:?
?
(2)全诗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1)时令当在凉秋。如用“映”“点”“著”等替代,前两句便带上平叙味道,使全篇旨意由言愁转化为言幽。诗人首句着一“冻”字,意在强调自己冷峭的心情。
(2)最精彩的当是末句五字。“一叶落”的声音何等细微,馆中人却能清晰地辨闻,足见夜之静,而一个“时”字,更将漫漫长夜中难眠人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句不仅沟通了虚馆内外的情况,而且传达出诗人愁苦的心绪,可谓神来之笔。


本题解析:
(1)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中写到霜、叶落,就可以推断是秋季,首句中的“冻”不可替换,古典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在遣词用字上讲究主客一致:既要关乎环境的特点,又要点出作者的心情,所以,这个“冻”字是无法用“映”“点”等字替代的。
(2)应该是最后一句,因为,末一句不仅切合题目中的“寒夜”二字,而且还使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当然,这样的写景也巧妙的透露出作者此时寂寥的心情。所谓“一石三鸟”,尽显巧妙。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宋]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天。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 [注]①乌:乌鸦;②情情: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情情人不寐,卧听赢马啮残蔬”。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因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的“卧”,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对《再别康桥》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悠然的心境。
D.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诗人的心境并不是“静默、悠然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分析综合 C。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乡村①四月?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①指江南农村。
小题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郁,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辉映,杜鹃啼鸣,烟雨蒙蒙。这两句描绘了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运用比喻手法,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答出一种手法,分析到位,即可给满分)
小题2:繁忙的四月,村里没有一个闲人,村民们刚刚完成了种桑养蚕,又去插秧了。这两句用直白晓畅的口语勾勒了乡村四月农家的紧张忙碌的生活,繁忙紧张之中透露着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及表达技巧。解答本题先答出前两句描写的什么景物,然后回答运用了什么手法。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郁,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辉映,杜鹃啼鸣,烟雨蒙蒙。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运用比喻手法。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繁忙的四月,村里没有一个闲人,村民们刚刚完成了种桑养蚕,又去插秧了。写出乡村四月农家的紧张忙碌的生活,繁忙紧张之中透露着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解答鉴赏诗歌情感题一般分三步:①先点出作者的情感(什么情感);②通过什么来表达情感(联系诗歌的事物、景物回答);③表达情感的特点、方法(直抒胸臆、委婉含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