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4 05:40: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屠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臼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清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意对即可)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
B.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词有词牌,词牌对词作的内容起概括的作用。
C.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所学《登建康赏心亭》及《京口北固亭怀古》均为南渡后所作。
D.李清照,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土,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 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声声慢》(寻寻觅觅)就是这一时期的佳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中《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B项中“词牌对词作的内容不起概括性的作用”。D项中《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佳作。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 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常建与王昌龄为好友,常建作此诗时,王昌龄正在朝为官。
小题1:“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为该诗佳句,试作赏析。(6分)
?
?
小题2:前人用“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评价常建诗,就是说常建的诗有言此意彼的特点,试分析这在此诗中是如何体现的。(5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达得含蓄微妙。
小题2: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而真正的用意却是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王昌龄归来的意向。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再一次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小题2:试题分析: “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点评:解答分析:这种题型重在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用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解答步骤: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17分)
云居寺①高顶
王 褒②
中峰云已合,绝顶日犹晴。
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
[注] ①云居寺:在北周都城长安附近的山上,一说此山是终南山。②王褒(513—576):先后在南朝的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为官,才名极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但是大阖大开,气魄雄伟,景象堪称壮丽。
B.诗人表现高山景观的特征,语言十分简省,却能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受。
C.本诗良好的艺术效果是通过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态描摹获得的。
D.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给人工整匀称的美感。

小题2:前两句诗所写的景象和表达的心情有何变化?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比较“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2:前两句所写的景象由攀登到山腰时的云雾四合写到登上顶峰时的云开天晴,心情由塞到开。第二句“中峰云已合”说是攀登到半山腰,已是云雾弥漫,不辨东西,写出了山之高峻,也写出了攀登之艰难。但下一句“绝顶日犹晴”,写历尽艰难,登上山顶,竟是丽日悬天,晴空如洗,光华四布,此时心情也豁然开朗,艰辛的攀登后到达天地间的壮美之境,自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愉感。
小题3:示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作者登高楼后的感慨,饱含哲理:人要看得远,必要站得高。而且这个道理源于前两句的景,诗人是触景悟理,且直言其意。“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是登临绝顶后看到的美妙景象,也包含着许多难以言说的意味:平时生活的那片天地原来就是如此,平日里飘在头顶的云烟就在眼前升起;登临山之顶,那是换一个新的高度来观察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很容易感觉到自己往常蠢蠢然忙碌不停的那一片天地,竟是渺小得毫不足道,而广大无比的自然,又是如此神奇莫测、变幻无穷。所以,这两句隐然有一种比较,有一种人生的感悟和感慨深蕴其中。这种隐然含情、寄情于景的写法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更为自然妥帖,含蓄蕴藉,实是多了一份沉淀,也多了一些韵味。(内容比较,5分;写法比较,3分;语言表达,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不是“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态描摹”,而是写出了登山过程中的实际感受。
小题2:读诗题“云居寺高顶”,有作者主观感受的词就一个“高”字;读诗,云雾缭绕是高,可这只是中锋,“绝顶日犹晴”也是因为高,才知山顶与山腰气象迥然不同。“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登高望远,眼界开阔,心胸畅达,一路的艰辛化为登山后的喜悦,想一路白云相伴原是自己已登仙境,自是妙不可言。虽是要求解答前两句诗,但真要解透,不可忽视后两句,要整体把握,方可明白真意。
小题3:内容和写法的不同,那就要分别解读两者各表达了什么样的道理和情绪,并分析其写作上各有何特色。重点在解读本诗,因为这首诗比《登鹳雀楼》更为含蓄,需要细心品味,方可品出其中韵味。


本题难度:一般



5、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①??。③?,④?。⑤?,⑥?。(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乙:(1)步余马于兰皋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4)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山水之乐, 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6)_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参考答案:甲:①古人秉烛夜游 ②良有以也 ③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④大块假我以文章⑤会桃花之芳园 ⑥序天伦之乐事。
乙:(1)驰椒丘且焉止息(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3)奈何取之尽锱铢(4)绕船月明江水寒(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6)休说鲈鱼堪脍


本题解析: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秉、块、序、驰、锱铢、鲈。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