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四)
2017-09-24 06:04: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
A.及长,辩赡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目:看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冠:位居第一

小题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的性格的一组是(?)(3分)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年幼是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薄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隶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遗憾。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⑵、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 知道(这些想法)不可能经常得到,只好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之中。(2)我怀着如同犬马在主人面前那种惶恐不安的心情,恭敬地上表奏报陛下。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 文 体 通 行 既 久 染 指 遂 多 自 成 习 套 豪 杰 之 士 亦 难 于 中 自 出 新 意 故 往 往 遁 而 作 他 体 以 自 解 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王国维《人间词话》
小题2:四言敝而有《楚辞》,“四言诗”的代表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除《离骚》外,还有?。(2分)
小题3:王国维认为“一切文体”“始盛终衰”的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中自出新意/故往往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小题2:《诗经》?《九歌》《九章》或其他作品名均可。
小题3:以新文体替代已成俗套的旧文体,在变革中求新意。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文段“盖 文 体 通 行 既 久 染 指 遂 多 自 成 习 套 豪 杰 之 士 亦 难 于 中 自 出 新 意 故 往 往 遁 而 作 他 体 以 自 解 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中“豪杰”明显是陈述主体变化,“故”表结果应该和前面断开,“染指”前的主语肯定不是“文体”,也应断开,“染 指 遂 多 ”“自 成 习 套”明显是因果关系,应该断开,“故往往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根据要求可以灵活处理,可断可不断,本文要求六处,别处不能再段,因此断开。
小题2:此题考核的是文学常识内容,考核的是记忆的准确性。平时加强记忆。
小题3:此题的关键点是“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句中“此”的含义,“此”应指前面的“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翻译成现代文为“寻求其它的文体(新文体),以求自我解除俗套”。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
(选自《隋书?隐逸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朝廷讽:劝说。
B.方觉吾徒之不也德:道德高尚。
C.士谦竭家资罄:尽
D.葬者万余人会:恰好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士谦乐善好施的一组是(?)(3分)
①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②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③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④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⑤吾家余粟,本图振赡?⑥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士谦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睿以德行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B.李士谦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扶危救困,甚至对待有过失的人他也极尽体恤之心。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阴德。他把阴德比作耳鸣,意思是阴德只能心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5分)
⑵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
⑴他的家僮曾经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士谦宽慰那人说:“穷困致使你这样,从道理上讲不应该责备你。”马上(就)叫家僮放了小偷。(给分点:“执”“ 慰谕”“ 义”“ 相”“ 遽”5分)
⑵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被搁置不予理会,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立了石碑。(给分点:“条”“ 行状”“ 诣”“ 寝”“ 于”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会:聚合。
小题2:①句是赞颂李士谦遵循古人的遗风,②句是说李士谦躬行节俭。
小题3:每到社祭日,李氏家族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为开府参军事。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高睿以德行科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得以作罢。
李家是豪门旺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对众人说:“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能违背吗?”老少都严肃起来,退席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道德不够高尚。”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家乡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他家的僮仆曾经捉住偷他粮食的人,士谦安慰那人说:“穷困使你这样,再没有责怪你的道理。”叫人马上将其放了。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士谦说:“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让大家放心离开。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拒绝了,一点也没收下。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有人对李士谦说:“您的阴德多。”士谦说:“所谓阴德是什么?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被项籍之灾,内牧竖之祸——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
D.而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
A.棺椁之作,自黄帝始——下锢三泉,上崇文坟
B.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C.以北山石为椁——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D.始营初陵,其制约小——葬之吉凶,昭然看见矣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得效法暴秦乱君。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 葬之中野 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牧儿亡羊,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孝文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A
4.(1)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于山野之中,既无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
  (2)在这之后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了墓室的通道,牧童拿火把照着寻找羊,不小心失火烧了始皇的棺椁。
  (3)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许善心,字务本,九岁而孤,为母范氏所鞠养。幼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十五解属文,为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谓人曰:“此神童也。”起家,除新安王法曹。?
? ? 陈亡,上遣使告之,善心素服号哭于西阶之下,藉草东向,经三日,敕书唁焉。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明日,乃朝服泣于殿下,悲不能兴。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唯获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我诚臣也。”
?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日借本部兵数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罢。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经二十余日,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其数虽多,不合通计,纵令有实,亦无罪。诸兵士闻之,更云初不被役。上欲释之,付议虚实,百僚咸议为虚。善心以为述于宿卫之所,抽兵私役,虽不满日,阙于宿卫,与常役所部,情状乃殊。又兵多下番,散还本府,分道追至,不谋同辞。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苏威、杨汪等二十余人同善心议,其余皆议免罪。炀帝可免者之奏。
? 十四年,化及弑逆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许弘仁驰告曰:“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合朝文武,莫不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叔而低徊若此?”
善心怒之,不肯随去。弘仁返走上马,泣而言曰:“将军于叔全无恶意,忽自求死,岂不痛哉!”还告唐奉义,以状白化及,遣人就宅执至朝堂。化及令释之,善心不舞蹈【注】而出。化及目送之,曰:“此大负气。”命捉来,骂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其党辄牵曳,遂害之。?(节选自《隋书》卷五十八)
  【注】舞蹈: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垂再拜受诏? ?涕:眼泪
B.初付法,千余人皆称被役?推:审问
C.法官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候:等候
D.虽不满日,于宿卫?阙:空缺
2.以下句子中,全都是表明许善心忠诚于隋朝的一组是(? )
①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②善心怒之,不肯随去
③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 ④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
⑤忽自求死,岂不痛哉?⑥善心不舞蹈而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善心自幼聪明,所听到的当时就能记下来,家里有旧藏书一万多卷,都一一涉猎,被徐陵称为神童。
?B.许善心对陈朝十分忠诚,深受隋文帝赏识,认为他既然能怀念旧日君王,也就是我朝的忠臣。
C.许善心认为宇文述在侍卫中抽调士兵役使不满整天,虽然有缺于宿卫,但与平常役使部下没有什么不同。
D.宇文化及派士兵捉他到朝堂,又下令释放了他,许善心没有拜谢就出去了,化及认为他心中有很大的气愤,就害死了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
译文:?
②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
译文:?


参考答案:1.C
2.C
3.C
4.①他十五岁就开始有文字方面的能力,曾经写文笺给父亲的朋友徐陵,徐陵非常惊奇。
?②现今大概一个月,才开始翻供,宇文述有罪是明摆着的,怎能舍弃问罪?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