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六)
①厚敛以雕墙 ![]() ③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 ④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⑤犹不改,宣子骤谏 ⑥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没有谁没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始有终。
(2)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去刺杀他。
本题解析:
小题1:(做贵族的仆隶)
小题1:略
小题1:(繁笔写士季,简笔写赵盾)
小题1:(1)(翻译出来“靡”“鲜”“克”各1分,大意1分)
(2)(翻译出来“骤”“贼”各1分,大意2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景佺,冀州武邑人。性严正,举明经中第,累迁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徙州司马,诏未下,欲即视事,先笞责吏以示威。景佺谓曰:“公虽受命为司马,州未受命,何急数日禄邪?”嗣业怒,不听。景佺曰:“公持咫尺制,真伪莫辨,即欲搅乱一府,敬业扬州之祸,非此类邪?”叱左右罢去,既乃除荆州司马。吏歌之曰:“录事意,与天通;州司马,折威风。”由是浸知名。
入为司刑丞,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治诏狱,时称“遇徐、杜者生,来、侯者死”。改秋官员外郎,与侍郎陆元方按员外郎侯昧虚罪,已推,辄释之。武后怒其不待报,元方大惧,景佺独曰:“陛下明诏六品、七品官,文辨已定,待命于外,今虽欲罪臣,奈明诏何?”宰相曰:“诏为司刑设,何预秋官邪?”景佺曰:“诏令一布,无台、寺之异。”后以为守法,擢凤阁舍人。迁洛州司马。
延载元年,检校风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尝季秋出梨华示宰相以为祥,众贺曰:“陛下德被草木,故秋再华。”景俭独曰:“阴阳不相夺伦,渎即为灾。故曰:“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令草木黄落,而木复华,渎阴阳也。窃恐陛下布德施令,有所亏素。臣位宰相,助天治物,治而不和,臣之咎也。”顿首请罪。后曰:“真宰相!”会李昭德下狱,景佺苦申救,后以为面欺,左迁秦州刺史。入拜司刑卿。圣历元年,复以凤阁侍郎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契丹入寇,陷河北数州,虏已去,武懿宗欲尽论其罪,景佺以为胁从可原,后如其议。坐漏省内语,降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隆州司马房嗣业徙州司马——徙:流放。
B.由是浸知名——浸:逐渐。
C.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治诏狱——治:审理。
D.与侍郎陆元方按员外郎侯昧虚罪——按:查办。
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直接表明杜景佺“性严正”的一组是(? )
A.①州司马,折威风 ②公持咫尺制,真伪莫辨
B.①遇徐、杜者生 ③今虽欲罪臣,祭明诏何
C.①诏令一布,无台、寺之异 ②阴阳不相夺伦,滨即为灾
D.①景佺以为胁从可原 ②后曰:“真宰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景佺不惧隆州司马房嗣业的淫威,直面斥责他仗势凌人、横行不法的行为,受到官吏和百姓的称赞,杜景佺也由此显名。
B.“遇徐、杜着生,来、侯者死”的称述,表明了徐有功、杜景佺执法的公正,也道出了百姓对酷吏来俊臣、侯思止的不满。
C.杜景佺和陆元方在侯味虚的案子上,依法办事,却引发了武后的愤怒,杜景佺不卑不亢的回答,让武后改变了态度。
D.在对待“秋出梨华”这件事上,群臣都阿谀奉承,附和武后吉祥之说,唯独杜景佺敢说真话,武后称之为“真宰相”。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未下,欲印视事,先笞责吏以示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契丹入寇,陷河北数州,虏已去,武懿宗欲尽论其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A
4.(1)诏书没有下达,房嗣业就想马上上任,首先鞭打(打板子)责罚小吏来显示威严。
(2)契丹入侵,攻克黄河以北数州,敌人离开后,武懿宗想把当地官员全部定罪。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与“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宜悉王诸功臣
B.沛公欲王关中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八方归附,四夷来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7分)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小题1:解释划线字(2分)
①直好世俗之乐耳(?)
② 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2分)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小题3:文段主要阐述了①___的道理。(1分)②孟子为何认为齐宣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呢?请根据文段,用自己的话来回答。(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只②全,都
小题1:我们的大王喜欢奏乐,为何使我们痛苦到了极点?(按课下注释亦可)
小题1:(3分)为政者必须与民同乐(1分)因为在孟子看来,君王爱好音乐没什么不好,只要他可以把爱好音乐的快乐与百姓分享,与民同乐,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齐国就有希望了。(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实词的一词多义性,要根据语境来确定其意。直通“只”,举不能译为举起,应译为全或都。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之为结构助词,夫为发语词,不译,但整句要译成问句形式。
小题1:第一空可从文中得到信息。不若与众。也就是众乐乐。所以孟子希望大家与民同乐。只有这样,才能行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这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注]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注]子夏:名商。“孔门十哲”之一。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牛耻其兄弟之行径,认为有失于礼。遂道其没有兄弟。
B.子夏劝慰司马牛只要做一个君子,就不用发愁没有兄弟。
C.在子夏眼里,君子是做事严肃认真,没有过失,待人接物恭敬有礼的人。
D.子夏说:一个人的生与死是由命运决定的,一个人的富与贵是由老天爷安排的。
(2)请概述子夏的观点,此观点对于“志在四方”的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子夏认为,一个人只要做事严肃认真,没有过失,待人接物恭敬有礼,就可以拥有众多兄弟。启示:志在四方路迢迢,应该严肃认真做事,恭敬有礼地待人接物,才能得到更多兄弟般的情谊,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