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A.①太宗夜就狱中见之,与图大事 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B.①会天久雨,粮且尽 ②人且饥死,而必得谷 C.①乃因裴寂告高祖 ②因击沛公于坐 D.①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B(这里的“从”是使动用法,“使……跟从”。《鸿门宴》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小题2:C(“因”,前句为介词,“由”;后句为介词,“趁机”。A项均为介词,“同”,注意前句“与”后省略“之”。B项均为副词,“将要”。D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小题3:D(“他与部队两天没有吃东西,忍受饥饿”不合文意。原文为“军士皆饥,太宗不食者二日”,并不是部队两天没吃东西。)
参考译文:
李世民,是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太宗为人聪明英武,胸有大志,并能降低身份,对人谦卑,尊重读书人。当时,天下已乱,盗贼四起,他断定隋朝一定会灭亡,于是拿出钱财供养士人,结交英雄。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都因犯事逃命,太宗藏匿他们。又同晋阳令刘文静特别友好,文静因李密的事情被关押在监狱中,太宗晚上到狱中看望他,同他商讨大事。当时百姓为躲避贼人大多入城居住,城中有几万人,文静担任县令的时间长,了解各个英雄,就一起安排部署。计谋已经确定,就由裴寂告诉高祖。高祖开始不答应,不久后同意起事。
高祖已经起兵,任命太宗为右领军大都督,封号为敦煌郡公。唐兵向西,将要到达霍邑,正赶上天下了很长时间的雨,粮食将要用完,高祖计划,想要回兵到太原。太宗进谏说:“仁义之师是为天下而起的,应该直接攻进咸阳,命令全国,如果回去守住一座城池,这是乱贼的表现啊。”高祖不采纳太宗的意见。太宗在军门上大哭,高祖惊异,叫来问他,太宗回答说:“回去军众就会马上解散,可是敌人在后面趁机追击,死亡在顷刻之间,因此悲伤而哭。”高祖省悟,说:“当初主张起事的是你,现在也由你决定成败。”当时左军已经率先返回,太宗马上同陇西公李建成分头追。夜半,太宗迷失道路进入山谷中,扔掉马匹,步行而赶上左军,同左军一起回驻地。高祖于是率领军队前进,清晨到达霍邑。霍邑守将宋老生不出战,太宗带领几名骑兵靠近城墙,举着鞭子发号施令,作出像要围城的样子。老生发怒,出城,背城列阵。高祖率建成在宋老生阵地的左边,太宗和柴绍在他的南边。宋老生的军队靠近东边的阵地,建成落马,宋老生趁机攻击,高祖军后退。太宗从南边飞驰下坡,分兵把宋老生的军队截断成两部分,并从他的阵地后面出击,宋老生的部队败落逃跑,于是杀了宋老生。进兵驻扎在泾阳,攻击胡贼刘鹞子,打败了他。
刘武周占据并州,高祖担心,下令各位将领舍弃黄河以东地区而守住关中。太宗认为黄河以东地区不能舍弃,领兵三万就打败了刘武周。军士都饥饿,太宗两天没有吃东西,行军到浩州才得到食物,金刚将尉迟敬德、寻相等都来投降。刘武周害怕,逃到突厥,他手下的将领杨伏念献出并州投降。
颂词说:唐拥有天下,传了二十代,其中值得称颂的有三个君主,唐玄宗、唐宪宗都不能坚持到最后,太宗的功业,真伟大啊!他打败腐败的隋朝,功劳可与商汤、周武王并列;达到治理的极致,差不多和周成王、周康王一样。自古功绩和品德都高,从汉到现在,没有这样的人。《春秋》的标准,常常对于贤能的人要求严格,因此后代的有道德的人想要帮助别人实现愿望的,没有不对此叹惋感喟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
问题:(1)这一章中,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尽孝,应该怎样做?
(2)你如何看待孔子的观点?(5分)
参考答案:(1)一个人能够继承并长期坚持父亲善的、好的方面,这个人就是有孝的。(2分)
(2)A、同意。生命需传承,人类的优秀的东西也应得到传承,为人之子,有责任将父辈的优秀的东西继承下来,这种孝,是对生命的回馈,也是对人类的一种贡献。
B不同意。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C、辩证看待 略(表态1分,分析2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点评:要正确理解文言文中内容的主要含义,首先能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提炼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也。革幼而聪敏,六岁便解属文。九岁丁父艰,与弟观同生,少孤贫,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朓尝宿卫,还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除少府卿,出为镇北豫章王长史,随府王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途经下邳,遂为魏人所执。魏徐州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见革辞色严正,更相敬重。延明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将加箠扑。革厉色而言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拾脱粟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请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
时武陵王在东州,颇自骄纵,上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臧盾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乃除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闻革应至,并赍持缘道迎候。革曰:“我通不受饷,不容独当故人筐篚。”至镇,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震恐。府王惮之,遂雅相钦重。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送故依旧订舫,革并不纳,惟乘台所给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曰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轻艚革即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征入为度支尚书。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每至朝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大同元年卒。革历官八府长史,四王行事,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三十》)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 勖:勉励
B.闻革应至,并赍持缘道迎候赍:携带
C.府王惮之,遂雅相钦重相:互相
D.傍无姬侍,家徒壁立徒:仅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乃泛舟而还 齐兵乃出
B.革辞以囚执既久敛赀财以送其行
C.革厉色而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誓不为人执笔公为我献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革敏而好学。他六岁便能写文章。父亲去世后,与弟弟在贫困中仍能坚持读书,不知疲倦。母丧结束后,又与弟弟一起赴太学学习,成绩很优秀。
B.江革临危不挠。他曾随府王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被魏人俘获。魏朝徐州刺史元延明软硬兼施,江革始终不从。元延明见不能使他屈服,只好放他还朝。
C.江革为官刚正。武陵王年少骄纵,高祖让江革辅佐他。江革任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畏服,连武陵王也怕他。
D.江革清正廉洁。他将要离开会稽时,百姓赠送的礼物江革概不接收,只乘坐官府给的一条小船返京。由于船不平稳,渡江危险,便在岸边搬取十多块石头来压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革性强直,每至朝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或 谓 革 曰 船 既 不 平 济 江 甚 险 当 移 徙 重 物 以 迮 轻 艚 革 即 无 物 乃 于 西 陵 岸 取 石 十 余 片 以 实 之 其 清 贫 如 此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谢朓)看见江革穿着破旧的棉衣,铺着一层坐席,却沉迷于学习不知疲倦,便脱下所穿短袄(给江革披上),并亲手把毡子割下一半给江革充当卧具,然后才离开。(“弊”“耽”“襦”各1分)
(2)江革性格刚强正直,每次到朝宴的时候,经常对此加以贬斥,因此被有权势的人憎恨,于是江革称病返回家乡。(“恒”“疾”“谢”各1分,句意1分)787
小题5:或谓革曰/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轻艚/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本题解析:
小题1:相:表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为“他”。
小题2:D.代替。A.于是/才;B.把/来;C.表修饰,地/表递进,而且。
小题3:江革被放还朝,是作为魏帝请梁朝放中山王元略返回北方的交换条件,而非“元延明见不能使他屈服”。
小题4:略
小题5:略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