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①应募持檄谕鞑靼,至斡难河?②战败,收散卒,还军深州 ③帅武成侯王聪、安平侯李远备宣府?④为高城深池,浚井蓄水 ⑤攻沧州,军北门,扼饷道东昌⑥帅卒万人,治龙门道过军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③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他招降了迤北部长四十九人,并向朝廷请求优厚地安抚他们,因而归附者接踵而至。(采分点:“抚”“属”各1分,大意1分)(2)在大同时,镇守中官扰乱军纪,郑亨便依据军纪裁处,那个人很不高兴,但他死后,他们都深深悲悼痛惜。(采分点:“挠”“卒”“裁之以理”句式各1分,大意1分)(3) 他的小妾张氏,自尽殉夫,被赠封为淑人。(采分点:“经”1分,大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凡:总共。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成祖凡五出塞,亨皆在行”译文“成祖(?)五次出塞,亨都跟随”,选项给的解释“凡是”和后面的“总共五次出塞”不能搭配,可以判断解释错误,还可结合高中课本《琵琶行》中的“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凡”作“总共”讲,判断选项错误。
小题2: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郑亨”性格特征是“作战有谋略”的一组,①受命为之②战败的情况③驻守情况,均和“作战有谋略”无关,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B对应的原文“诸将皆欲北还,惟亨与朱能不可”的意思是“不是没有能够回去,是不同意回去”,关键词语翻译有误。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抚——安抚他们,属——一个接一个。(2)挠——扰乱,裁之以理——依据军纪裁处(介宾短语后置),卒——死,惜——痛惜。(3)自经——自尽。
【参考译文】
郑亨,合肥人。父亲郑用,请求退休养老,郑亨承袭其职。洪武二十五年(1392),郑亨应募携带檄文去谕示鞑靼,到达斡难河。燕王起兵后,郑亨率所部投降。真定之战,郑亨率先登城,晋升为指挥使。袭击大宁时,至刘家口,诸将准备攻关。成祖担心守关官兵逃往大宁报告,增加防备,于是命郑亨率劲骑数百,卷旗登山,暗至关后,断其归路。然后强打猛攻,将守关者全部捆绑起来,然后突至大宁,郑亨进升为北平都指挥佥事。他趁夜率军击败郑村坝守军,西破紫荆关,攻取广昌、蔚州,直抵大同。郑亨进攻沧州,驻军,在东昌扼住陆运道路。战败,收集散兵,回军深州。第二年,他随军攻破东立、汶上,驻扎小河。战败,王真战死,诸将都想北还,唯独郑亨与朱能不能同意。
永乐元年(1403),郑亨充任总兵官,率武成侯王聪、安平侯李远防守宣府。郑亨到达边境后,估计宣府、万全、怀来有利的地形后,每隔数堡,选择一座可以容纳数堡兵马的堡垒,修筑高城深沟,挖井蓄水,小心嘹望。一旦寇贼来到,便夜举火,昼鸣炮,合力坚守,规划周详,后莫能改。三年郑亨应诏回京,随即又奉命前往镇守。七年(1409)秋,郑亨防守开平边境。第二年,皇上北征,命郑亨监督运输。十二年,郑亨又随军北征,率领中军。忽失温之战,郑亨追击敌军时中飞箭而退,又与大军破敌军。二十年,郑亨又随军出塞,统领左哨,他率领一万士兵,修筑龙门之路,让大军能过,在屈裂击败兀良哈。郑亨率军运送辎重返回,再败追踪的敌寇,仍驻守开平。成祖共五次出塞,郑亨都在军中随行。
仁宗即位后,郑亨镇守大同。洪熙元年(1425)二月,仁宗向各边地总兵官发制谕及将军印。郑亨佩征西前将军印。他镇守边地时,垦田积谷,使边备完固,从此大同很少有寇贼之患。宣德元年(1426),郑亨应诏掌管后府事务。不久,仍镇守大同,运饷给宣府。他招降了迤北部长四十九人,并向朝廷请求厚抚,因而归附者接踵而至。九年(1434),郑亨死于大同。
郑亨严肃厚道,善抚士卒,耻于用苛捐重税盘剥百姓。在大同时,镇守中官扰乱军纪,郑亨便以理裁处,那个人很不高兴,但他死后,他们都深深悲悼痛惜。郑亨被赠为漳国公,谥号忠毅。他的小妾张氏,自尽殉夫,被赠为淑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杜牧《阿房宫赋》(节选),完成下面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负:承担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爱:吝惜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3.对文中划线句子中的四个“后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两个“后人”都指代秦以后的统治者。
B.①②③都指秦代以后的统治者。
C.③指唐以后的统治者。
D.④指唐朝统治者。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D.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5.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B
4.D
5.(1)参考翻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2)参考翻译: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还能灭掉秦国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臧盾字宣卿,东莞莒人。父未甄,博涉文史,有才干,少为外兄汝南周颙所知。宋末,起家为领军主簿,所奉即齐武帝。高祖平京邑,霸府建,引为骠骑刑狱参军。丁所生母忧,三年庐于墓侧。服阕,除廷尉卿。出为安成王长史、江夏太守,卒官。
盾幼从征士琅邪诸葛璩受《五经》,通章句。璩学徒常有数十百人,盾处其间,无所狎比。璩异之,叹曰:“此生重器,王佐才也。”初为抚军行参军,迁尚书中兵郎。盾美风姿,善举止,每趋奏,高祖甚悦焉。
盾有孝性,随父宿直于廷尉,母刘氏在宅,夜暴亡,左手中指忽痛,不得寝。及晓,宅信果报凶问,其感通如此。服制未终,父又卒,盾居丧五年,不出庐户,形骸枯悴,家人不复识。乡人王端以状闻,高祖嘉之,敕累遣抑譬。
服阕,除丹阳尹丞,转中书郎,复兼中书舍人。还除少府卿,领步兵校尉,迁御史中丞。盾性公强,居宪台甚称职。中大通五年二月,高祖幸同泰寺开讲,设四部大会,众数万人。南越所献驯象,忽于众中狂逸,乘轝羽卫及会皆骇散,惟盾与散骑郎裴之礼嶷然自若,高祖甚嘉焉。
俄有诏,加散骑常侍,未拜,又诏曰:“总一六军,非才勿授。御史中丞、新除散骑常侍盾,志怀忠密,识用详慎,当官平允,处务勤恪,必能缉斯戎政。可兼领军,常侍如故。”大同二年,迁中领军。领军管天下兵要,监局事多。盾为人敏赡,有风力,长于拨繁,职事甚理。天监中,吴平侯萧景居此职,著声称。至是盾复继之。
五年,出为仁威将军、吴郡太守,视事未期,以疾陈解。拜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七年,疾愈,复为领军将军。九年,卒,时年六十六。即日有诏举哀。赠侍中,领军如故。谥曰忠。?(选自《梁书?臧盾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盾处其间,无所狎比——比:亲近
B.随父宿直于廷尉——直:当值
C.高祖嘉之,敕累遣抑譬——累:多次?
D.高祖幸同泰寺开讲——幸:幸运
2.下列各句全能表明臧盾为“重器”“王佐才”的一组是(? )
①博涉文史,有才干?
②左手中指忽痛,不得寝
③盾性公强,居宪台甚称职?
④惟盾与散骑郎裴之礼嶷然自若
⑤长于拨繁,职事甚理?
⑥视事未期,以疾陈解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臧盾曾因母亲暴亡而左手中指疼痛,不能入眠。后为父母守丧五年,不出草庐,形容枯槁,如此孝顺之德,显然受到其父臧未甄的影响。
B.臧盾自幼跟随诸葛璩学习“五经”,精通章句,表现不凡,很受老师诸葛璩的赏识,甚至被赞为将来能够承担重任、辅佐帝王的重要人才。
C.臧盾风度潇洒,仪表俊美,聪明敏捷,见多识广,很有魄力,善于处理繁杂的政务,因此其职责范围内的事务都处理得很有条理。
D.大同七年,臧盾病愈之后,又任领军将军。大同九年去世,他去世的当天皇帝就下诏举行哀悼仪式,臧盾被追封为侍中,谥号“忠”。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晓,宅信果报凶问,其感通如此。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年,出为仁威将军、吴郡太守,视事未期,以疾陈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D?
4.(1)等到天亮,家中信使果然报告了母亲的死讯,他和母亲的心灵相通竟到了这种程度。
(2)大同五年,臧盾出京担任仁威将军、吴郡太守,任职还不满一年,便因生病上书请求免职。(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