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1)简析诗中第三联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
?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
[元]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1)“人比黄花瘦”与“问花不语”二句各是借用(或化用)了哪位词人哪首词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题为“对菊自叹”,作者自叹什么?这首曲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李清照的《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花孤寂憔悴,人的情状更不如花;欧阳修的《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含蓄地传递内心难言之叹惜。
(2)人的命运不如花的命运(或年华流逝)。开头先怜秋,继而怜菊,再到人的自怜(“自羞”),最后是花怜人(“花替人愁”),层层深入表达了自叹自惜的情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参考答案:
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小题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3分)
?▲?
小题2:借景抒情是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1分);年华渐老、感时伤逝(2分)。
小题1:(示例一)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的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已老。联想自然,真切感人。
(示例二)一、三句写景,二、四句写情,情景相间,层次分明。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引起乡思之“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景象唤起迟暮之“惊”。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螺川早发
(清)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螺川,即螺山,即诗中的“海岳”
小题1:“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两句中各有哪一个字用得妙?为什么?(5分)
?
?
小题2:尾联中诗人不写自己孤单,也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这样写有何作用?
(3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
“流”、“拨”用得妙。(1分)“流”字写出了江水长流不断,仿佛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1分)“拨”字写划动的短棹仿佛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1分)江水、木浆都是实体,梦境、星影是空幻浮动的,虚实结合间用这两个动词,组合成一幅星夜行舟图,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激发了读者的联想。(2分)
小题2:作用有三:一、孤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的外部特征,照应首联,紧扣诗歌题目。(1分)二、亭能让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又能浮现出螺山亭亭玉立目送行舟的模样。螺山为之送行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均形象地表现出来。(1分)三、将螺山人格化,想到自己的离去冷落了螺山,因而螺山显得孤寂,比说自己孤寂显得更深沉浑厚,更能体现诗人真挚的感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颔联: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想流入另一个梦想;那划动的短棹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空幻、浮动的,“流”、“拨”二字富有动感,虚实相辅,扩大了意境,让人浮想联翩,含义无穷。
小题2:
尾联:船行回首望,只见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孤亭。船越行越快,,越显山小如孤亭,让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螺山亭亭玉立目送行舟,其楚楚依人,看似写景,实为写情,写出了螺山为之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把离别之后的孤寂情感表现得更深沉更浑厚。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