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寄彭民望①
李东阳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②。
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③盘。
【注】①彭民望:湖南攸县人,景泰间举人,曾任顺天通判,后失意归。②“斫地”句。化用杜甫诗句:“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弹长铗”,语出《战国策·齐策四》: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左右贱之,他倚柱弹剑,歌曰:“长铗(长剑)归来乎,食无鱼。”③苜蓿:牧草,其嫩芽可食。
(1)简要赏析本诗颈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析本诗塑造的彭民望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颈联情景交融,描写秋风中木叶飘落的景象,营造清冷氛围。
②惊叹年华逝去,感慨人情冷暖、知己难得。
③本联承上联“秋风”而发,铺垫下联“惭愧”的无奈之情。(意对即可)
(2)①才能出众而不得志。首联用王郎和冯谖的典故写彭的才华出众而志愿难酬,注释更直接体现了这一点。
②生活清苦。颔联借秋风夜雨营造凄冷氛围,暗示其凄凉处境,以“布褐衣短”“夜梦凄寒”表明其清贫困厄。
③这一形象反映了知识分子英雄失路、穷途潦倒的悲苦命运,揭露了社会的不公。(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11分)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小题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5分)
小题2:词的下阕用什么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来表现早。(3分)“啼鸟两三声”以动衬静,用环境的寂静来表现行之早。(2分)
小题1: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也通过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的拟人手法(用乐景写乐情或借景抒情)和“霜华重”“驼裘冷”与后文的对比手法,来表现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霁霞”“晓月”“残星”以及“山径人稀”“ 啼鸟两三声”等分析“早”。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手法2分,结合例句分析2分,心境2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采桑子
宋 欧阳修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①。飞盖②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③。?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④。
【注】①佳景无时:景色无时不佳。②飞盖:奔驰中的车辆。盖,车篷。③玉卮:玉制的酒器,此指酒。④沧洲:水边之地。
1.高中阶段,教材中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是《? 》。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作者一问一答,自诩为“解赏西湖好”的幽人雅士。
B.“闲凭阑干”,写出作者与贪欢逐乐的世俗生活格格不入的形象。
C.“芳草斜晖”句,抒发了作者生活中的感受,颇有英雄迟暮之感。
D.综观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3.词最后两句“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其营造的意境耐人寻味,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伶官传序》或《秋声赋》
2.C
3.作者写西湖美景,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第一,具有画面感。这里,词人描绘了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清新可爱,美不胜收。第二,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既有静止不动的水面、烟雾和沧洲,又有款款飞动的白鹭。使得眼前景色宁静安详有充满灵动。第三,意境层次井然。这里既有高空飞翔的白鹭,又有低处的水面和小洲,还有两者之间的微烟。视野开阔,层次分明。(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日暮①?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的杜甫在流寓夔州湘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小题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
?
小题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
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小题2: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同时抒发人生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本题解析:
小题1: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首联从《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点化而来。“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
小题2:
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的眼光观看山村秋景,仿佛蒙上一层清冷的色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词序的错置,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
景象如此冷漠,诗人不禁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更觉悲凉凄怆:“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杜甫居蜀近十载,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象是宕开一层的自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这首诗是诗人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写的。
小题1:这首小诗描写了怎样的夜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本诗三句不着“雪”字,却处处在写雪,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或从哪些角度)来写雪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小诗通过“衾枕冷”、“窗户明”、“雪重”,“折竹声”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雪夜图,暗示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
小题2: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描写的是“夜雪”,全用侧面描写(或烘托或衬托)的手法。 首句从感觉写起,通过“衾枕冷”,暗示雪之寒。次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窗户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雪深,是积雪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三四句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深夜传来了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的有增无减。“折竹声”于深夜时闻,衬托了冬夜的寂静和雪之重,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暗示出诗人一夜无眠。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本题解析:
小题1: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通过“衾枕冷”、“窗户明”、“雪重”,“折竹声”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雪夜图,渲染了孤寂的氛围,暗示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
点评: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时,抓住主要景物,运用描写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忠实于原诗,想象合理,语言优美。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小题2: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作者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仍用侧面描写,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点评: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如比兴、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等;谋篇布局的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