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5 15:20:3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冯 至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    ]
A.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哲理,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被认识了的事物。
B.作者通过生活化的诗歌情境启示人们:轻车熟路固然不会迷途,但要有新的发现,就必须走出生活的惯性。
C.作者通过“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表达了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这一深刻主题。
D.这首诗写的是日常小事,却揭示了生活中熟悉与陌生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小诗。诗人从生活现象入手,告诉我们,在我们所熟知的生活方式之外,生活仍有很多的、不可知的存在方式,现实生活中许多看似熟知的事物,也具有值得我们探究和重新认识的价值。“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这正好深刻地表达了这一主题。分析诗句不能脱离诗歌整体语境。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送梁六自洞庭山?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作者将浓浓的离情别意完全融入到诗境之中,具体分析一下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离情别意的?


参考答案:首句写洞庭秋色,景中含情,有一种凄婉的愁绪;次句写“孤峰”也反映了诗人在送别友人之后的孤独寂寞之情;第三旬由实写虚,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的惆怅;第四句以心与湖水相比,更加显得心事与潮水一般悠悠不绝。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2)??,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4)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
(5)??,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6)______________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9)?▲?,斯固百世之遇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10)顾吾念之,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司马迁《廉蔺列传》)


参考答案:
(1)?别有幽愁暗恨生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落霞与孤鹜齐飞
(4)以手抚膺坐长叹
(5)多情自古伤离别
(6)昨夜西风凋碧树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雕栏玉砌应犹在
(9)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10)徒以吾两人在也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6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小题1】该诗题为“听筝”,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3分)  
答:                                                                        
                                0;                                             
【小题2】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⑴颔联主要运用通感(比喻)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答“借景抒情”“联想想象”“拟人”等,酌情给分)。
【小题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破解表达技巧,必须熟练掌握常考的技巧有哪些。修辞格必须纳入其中。解答技巧题不能忽略技巧的使用效果。最后指向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炼字题需要考虑字义的解释、手法的运用、为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小题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给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
小题1: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答前三联描绘的景色总的特点和结合诗句的分析,再结合诗句以及注释答出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手法,手法有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指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答出两种手法即可得6分。意思答对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