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9-25 15:39: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庞恭与太子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
(1)解释加点的词。(每词l分,共2分)
①庞恭与太子于邯郸?质:??②今邯郸大梁也远于市?去:?
(2)请根据上文,解释成语“三人成虎”的意思。(2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其父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而萧至忠数责论次①无功,又仕偃蹇②,乃奏记求罢去。因为萧至忠上书,言著史之“五不可”,又言:“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礼。” 萧至忠得书,怅惜不许。楚客等恶其言诋切,谓诸史官曰:“是子作书,欲致吾何地?”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讥评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会其子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帝读《史通》,称善。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取材于《新唐书》)
注释:①论次:编写。②偃蹇:困顿艰难。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宜课功殿,明赏罚课:考核
B.父怒,楚督之督:督促
C.楚客等恶其言切切:恳切
D.朝有论著辄豫豫:通“与”,参与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从正面表明刘子玄耿介直言的一组是 (?) (3分)
①作《思慎赋》以刺时?②又言:“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礼。”
③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④ 言著史之“五不可”
⑤子玄请于执政?⑥ 帝读《史通》,称善
A.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⑥? D ②④⑤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刘知几少年时对《左传》颇感兴趣,听讲后还能辨析疑难。父亲了解了他的想法
之后就答应教授他《左传》。
B.刘知几因为萧至忠多次指责他编史无成效,加上仕途不顺等原因曾自请离职,萧
至忠最终并未答应刘知几的请求。
C.刘知几在编写《武后实录》时,因为意愿不能实现,于是就写了《史通》来讥评
今古,引来徐坚等人的不满。
D.刘知几自视极高,在史学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后因替犯罪的儿子求情而遭贬。
去世后,皇帝还是肯定了他的史学贡献。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5分)
(2)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5分)



3、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师说》以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老师
C.师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D.其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1分)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诈赵而其璧胁:逼迫,勒索。
B.夫秦王既图以予城按:按照。
C.大王弗与城,而赵璧绐:欺骗,欺诈。
D.一胜而相如族:灭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蔺相如完璧,人皆称之(2)真州逐城门外,几彷徨死
B.(1)臣请就死于国,明大王之失信(2)既而吴民之乱请于朝
C.(1)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信(2)日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1)蔺相如之获全于璧,天也(2)臣之壮,犹不如人
小题3:以下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虽然世人都称赞,但这件事本身有许多疑点,经不起推敲,其实是不真实的。
B.从事情起因角度考察,秦国想要得到和氏璧,赵国不给,这很正常,双方并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
C.既然已经答应给赵国十五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为了不失信于天下,秦王将不得不把城市交给赵国。
D.蔺相如完璧归赵无异于故意“挑”秦之怒气,如果秦王不是考虑两国的外交关系,这件事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相关课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3分)
曾 子 衣 敝 衣 以 耕 鲁 君 使 人 往 致 邑 焉 曰 请 以 此 修 衣 曾 子 不 受反 复 往 又 不 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和洽字阳士,汝南西平人也。举孝廉,大将军辟,皆不就。与亲旧俱南从表。太祖定荆州,辟为丞相掾属。时毛玠、崔琰并以忠清幹事,其选用先尚俭节。洽言曰:“天下大器,在位与人,不可以一节检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涂,勉而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
魏国既建,为侍中,后有白毛玠谤毁太祖,太祖见近臣,怒甚。洽陈玠素行有本,求案实其事。罢朝,太祖令曰:“和侍中比求实之,所以不听,欲重参之耳。”洽对曰:“如言事者言,玠罪过深重,非天地所覆载。臣非敢曲理玠以枉大伦也,以玠出群吏之中,特见拔擢,显在首职,历年荷宠,刚直忠公,为众所惮,不宜有此。然人情难保,要宜考覈,两验其实。今圣恩垂含垢之仁,不忍致之于理,更使曲直之分不明,疑自近始。”太祖曰:“所以不考,欲两全玠及言事者耳。”洽对曰:“玠信有谤上之言,当肆之巿朝;若玠无此,言事者加诬大臣以误主听;二者不加检覈,臣窃不安。”太祖不听。
明帝即位,进封西陵乡侯,邑二百户。太和中,散骑常侍高堂隆奏:“时风不至,而有休废之气,必有司不勤职事以失天常也。”诏书谦虚引咎,博谘异同。洽以为“民稀耕少,浮食者多。自春夏以来,民穷於役,农业有废,百姓嚣然,时风不至,未必不由此也。消复之术,莫大於节俭。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馀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料贼虚实,蓄士养众,算庙胜之策,明攻取之谋,详询众庶以求厥中。若谋不素定,轻弱小敌,军人数举,举而无庸,古人之诫也。”
后转为太常,清贫守约,至卖田宅以自给。明帝闻之,加赐谷帛。薨,谥曰简侯。
(选自《三国志》卷二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选用先尚俭节先:以前
B.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格:限定
C.求案实其事案:查问核实
D.和侍中比求实之比:进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分别表明和洽有见识、信守节操的一组是(?)(3分)
A.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举孝廉,大将军辟,皆不就。
B.如言事者言,玠罪过深重,非天地所覆载。二者不加检覈,臣窃不安。
C.洽以为“民稀耕少,浮食者多。明帝即位,进封西陵乡侯,邑二百户。
D.时风不至,未必不由此也。清贫守约,至卖田宅以自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洽在太祖时反对只以节俭来衡量人的做法,可是到了明帝时,却认为改变社会现状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实行节俭。可见和洽的观点是矛盾的。
B.曹操认为和洽讲的道理从某方面来说是正确的,但最终没有采纳和洽的主张。
C.和洽认为古代推行大政教化,务必使其通达人情而已。凡是偏激过分的作法,都容易使人隐瞒真情。
D.明帝时,和洽提出改变时局的策略:三方边境的防守,应该早做准备。要观察分析敌人的虚实,招募训练士兵,在朝廷上筹划好战胜敌人的策略,明确攻取的计划,再详细地征求众人的意见以求没有缺漏。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