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小题1:上阕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小题2:请赏析“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两句。
参考答案:
小题1:王维《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或“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分)
作用:①突出了作者飘泊天涯时与友人刚刚相逢又旋即别离的无限悲苦之情。(2分)②使语言典雅、含蓄、凝练。(1分)
小题2:这两句使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寒蝉”“斜阳”“暮”渲染了一种浓重、悲凉的气氛,(1分)烘托了作者与故人分别时的浓重、愁苦的心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分析作品的主题。分析时,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可从上阙中找出关键词《阳关》句!由此可以联想到了王维《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或“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这是运用了典故。运用典故,可以借典故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语言上还可以达到典雅、含蓄、凝练的效果。故答题时,要从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小题2: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关键词句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寒蝉”“斜阳”“暮”都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以此来烘托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浓重、凄苦的心情。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的手法。答题时,可从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以及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来份作答,还可以从分析意境来体会分别的愁苦画面角度来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以下关于《红楼梦》的情节介绍,错误的一项是(?)
A.贾府为了迎接元春省亲,修建了大观园,里面楼台廷阁、山水花鸟,样样都有。元春叫家中的姐妹寡嫂以及在姐妹丛中长大的宝玉,一起住进了园中。贾宝玉住的是怡红院,黛玉住的是潇湘馆,宝钗住的蘅芜苑。
B.探春把大家邀约在一起,创建了海棠诗社。史湘云作东邀请家中的长辈和诗社的成员赏菊吃螃蟹,然后作菊花诗,黛玉作的最好,得到公认。
C.有个姓王的小官当年依附王夫人的娘家,认了同宗,后来家境败落,他家的岳母刘姥姥便到贾府来求助。刘姥姥费了一些周折,才见到了管家的王熙凤,王熙凤抹不开脸面,就送给她二十两银子。
D.王夫人在大观园中拾到了一个绣春囊,认为是伤风败俗,她又羞又气,命令王熙凤抄检大观园,结果晴雯等一些丫鬟被撵出荣国府,当时晴雯正生病,回到家中不久就病死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D.应为傻大姐在大观园中拾到了绣春囊,被邢夫人发现。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皇祐二年(1050年)夏天,王安石任浙江鄞县知县期满,去官返回故乡江西临川,路过杭州,游览灵隐寺东南的飞来峰时写下这一首诗,时年三十岁。
(1) 这首诗虽然是写登高游览,但在它里面却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报复。首句先交代了?,第二句中的“闻说”一词和三、四两句诗说明这首诗并非着意写景,而是??。
(2)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和报复?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文字,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游览地点;借景抒怀(或议论)(2)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难险阻,渴望被重用,实现革新变法富国强兵的愿望和抱负。 (鉴赏理解性文字略)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南歌子?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1052~1125),字方回,北宋词人。自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作者志向远大,才气纵横,但仕宦四十年,一直沉沦下僚。
小题1:赏析“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的“见”与“知”的妙处。(3分)
小题2:词的下片写了哪些生活细节?蕴涵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见”“知”二字采用了拟人手法(1 分),让大自然中的池塘观物雨,让襟袖感知微风(1分)。使池塘、襟袖也有了生命力(1分)。
小题2:写了以下生活细节:喝酒易醉;下棋对手难逢;夏天里睡觉;睡醒在芭蕉叶上自题诗(两分,答对两个得1分)。这些细节描写看似闲适,字里行间蕴涵词人孤寂落寞的情怀和无所事事的痛苦(或“不得志、不被重要、壮志难酬的痛苦)”(两分,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鉴赏词的本义,如“见”是看到的意思;“知”是感知的意思。诗人让大自然中的池塘观物,池塘感到了疏雨的轻柔缠绵,于是池塘也有了生命力。细微的风丝儿,只有衣襟与袖口能够感知。此处词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池塘和襟袖人的情感。
小题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词中描写了词人的日常生活。无非是饮酒、下棋、睡觉、题诗等文人的生活琐事,可是借助于“易醉”“难逢”“偏”“相宜”“自题诗”等字眼,再结合注解内容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到作者的孤寂和壮志未酬的愤懑不平。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8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小题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小题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小题1: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4分,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2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小题1: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2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