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小题1:概括叙述这首词的思路。(2分)
小题2:作者写“一双燕子,两行征雁”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小题3:“盈盈秋水,淡淡春山”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词的上篇着重描写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下片侧重抒发怀人思念之情。(2分)
小题2:反衬(1分),词人借双飞燕和两行雁或成双成对的燕和雁反衬自己此刻的孤独(2分),抒发了思妇的形单影只,无限孤寂的情感(1分)。
小题3: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1分)写远方的丈夫正在思念自己:想象家乡的妻子是不是仍像旧时那样,眼如秋波,眉若春山,还是那么年轻娇美吧!(2分)从而表达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只需答出词的上片写了什么,下片写了什么即可。开头两句,以形象鲜明的笔触绘出了一幅早春图,“一双燕子”是思妇眼前所见之景,“两行征雁,画角声残”是思妇仰望所见与所想。下片写人,“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写闺中人在华美的窗下迎春风而伫立,思念远方的征人,不觉洒泪胸前。“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这三句结得巧妙,运用想象手法,写远方的丈夫正在思念自己。
小题2:此类题目在解答时先答出其手法,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一双燕子”是思妇眼前所见之景,燕子双双,比翼齐飞,呢喃作语,这是多么欢乐的景象,它反衬出思妇的形单影只,无限孤寂。这正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小题3:“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这三句结得巧妙,运用想象手法,写远方的丈夫正在思念自己:想家乡的妻子是不是仍像旧时那样,眼如秋波,眉若春山,还是那么年轻娇美吧!这一想象,使笔锋陡转,突然落到对方身上,如此,意境开阔,别具情味,更深切感人。正如浦起龙所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这种手法,古代诗人常用之,如“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均表现了情深一往,爱意弥坚,有异曲同工之妙。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绮窗人”,泪水盈盈,脉脉含情;她的眼眉,浑金仆玉,似春天的远山。这是一种折射的写法。一句中兼有人物、情态和背景,而意境深远开阔,感情疏淡悠长。“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因此成了脍炙人口的佳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参考答案:(1)这样却还不为王的,(自古及今)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2)(如果)君王不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来归顺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杜审言的《渡湘江》,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1.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官流放途中,诗中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怎样的?2分
2. 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愁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2)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
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日郊外
唐 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小题1: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写远山、近水、垂柳等,从听觉写莺语,从触觉写日暖、风来,从嗅觉写草香。②由远及近的写法:先写远山,再写近水,最后写身边的细草,层次分明。③比喻:莺语、草香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3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
小题2:感觉优美却无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写委婉含蓄,富有情趣,这样的结尾使诗有了未尽之意,给读者留下无限之悬想,使诗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分号前后各2分)
本题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初春郊外的景象。
首联写早春二月,郊外早已榆槐吐嫩,春色满原野。“春光”“榆槐”,高度概括,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颔联为全篇警句,紧承“春光”二字展开形象化描写。上句写远山一抹,衬以皑皑的未融积雪,色彩鲜明;下句则写水面波明似镜,映出了垂杨的倒影。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颈联又变换句式,调整描写角度,从听觉和嗅觉方面来写春郊之景象。诗人别开生面,以莺、草为主,以日、风为宾,以倒装之句式来突出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让人自然联想到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尾联“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春光满眼,稍纵即逝;欲寻佳句,顿觉茫茫。恰如音乐之戛然而止,而留给听众以无限之悬想,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
月夜?春怨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寂寞空庭春欲晓,梨花满地不开门。
(1)?请说明两首诗中的主人公的感受有何不同?
(2)?两首诗中的最后一句都既有形象,又有意境,试分析。
参考答案:
(1)《月夜》中的主人公的感受是喜悦,其中“暖”、“透”等字写出主人公的愉悦感;《春怨》中的主人公的感受是伤感,其题目就交待了主人公的伤感。
(2)“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中,“透”字说明声音是细微的,表明主人公在仔细地欣赏,有一种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意境。“梨花满地不开门”一句,即是自伤怨恨又无人叙说的阿娇的形象地描写,又表现了一种凄楚寂寥的意境。
本题解析:
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