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05 19:31:5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将焉取之/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C.望洋向若而叹曰/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策之不以其道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各句中“之”字作结构助词“的”的是 [? ] A.知来者之可追 B.羡万物之得时 C.悦亲戚之情话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送夏进士序 龚自珍 乾隆中,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上曰:“是胡害?朕亦一书生也。”大吏悚服。呜呼,大哉斯言!是其炳六籍、训万祀矣。 嘉庆二十二年春,吾杭夏进士之京师,将铨县令,纡道别余海上。相与语,益进,啐然愉,谡然清,论三千年史事,意见或合或否,辄哈然以欢。余曰:“是书生,非俗吏。”海上之人以及乡之人皆曰:“非俗吏!”之京师,京师贵人长者识余者,皆识进士,亦必曰非俗吏也。 虽然,固微窥君,君若惧人之訾其书生者,又若有所讳夫书生者,暴于声音笑貌焉。天下事,舍书生无可属。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訾已而讳之耶?且如君者,虽百人訾之,万人訾之,啮指而自誓不为书生,以喙自卫,哓哓然力辩其非书生,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噫!以书生之声音笑貌,加之以拙,济之以回护,终之以失所据。果尔,则进士之为政也,病矣! 新妇三日,知其所自育;新官三日,知其所与。予识进士十年,既庆其禄之及,于吾里有光,而又恐其信道之不笃,行且一前而一却也。于其行,恭述圣训,以附古者朋友赠行之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其炳六籍、训万祀矣——炳:使……光大 B.暴于声音笑貌焉——暴:表露 C.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肖:与……相似 D.于其行,恭述圣训——行:品行 2.下面各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朕亦一书生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辄哈然以欢——木欣欣以向荣 C.君若惧人之訾其书生者——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终之以失所据——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将要担任吏职,作者用皇上也自称为书生的事实来鼓励他,要他不为书生的称呼自卑,不怕嘲笑,保持书生的本色而不要混同于俗吏之流。 B.夏进士被选拔为知县,上任前跟作者和京师的朋友告别,一番言谈过后,作者和京师的朋友都认为他是一个书生,而不是一个平庸的官吏。 C.作者暗暗地观察夏进士,从他的言谈神色之间发现夏进士像是害怕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又像是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作者对此表示担忧。 D.文章中作者对夏进士能得到官职,为乡里增光表示祝贺,同时又担心他信仰圣人之道不坚定,行动上将会有进有退,所以写文章来鼓励他。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訾己而讳之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尔,则进士之为政也,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B 4.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 5.(1)高官中有不满意他下属官员的人,皇上问他(为什么不满意),他用下属官员是个书生来回答。 (2)真正的书生又很少,有一个真正的书生在此,却会害怕别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吗? (3)要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夏进士治理政事,就糟糕了!(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小题1:下列各选项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章所讲的“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B.曾子认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 C.曾子这里所讲的“信”有两个涵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朋友之间要诚实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 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别人办事要尽心尽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 小题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3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子夏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判定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及其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这是孔子重在德行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解析:“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错,这里把“忠”与“信”的范畴完全等同起来了。 点评:对经典传统文化的理解,需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紧紧依靠语段的语言环境,理解其中的深刻内家涵。 小题2:试题解析:上段文字所讲的“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而子夏认为看到贤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是有真学问的。子夏强调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点评:经典文化观点的理解,除了结合具体的语段去体味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与内容内涵外,平时复习时,应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所表现的思想作归纳和整理,了解流派各代表性人物的主要思想。答题时,要联想这些思想,并能结合具体的语段作适当的解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柳宗元 先君讳镇,字某。天宝末,经术高第。遇乱,奉德清君1夫人载家书隐王屋山。间行以求食,深处以修业。合群从弟子侄讲《春秋左氏》《易王氏》,孜孜无倦,以忘其忧。德清君喜曰:兹谓遁世无闷矣。乱有间,举族如吴,无以为生。先君独乘驴无僮御以出,求仁者冀以给食。尝经山涧,水卒至,流抵大壑,得以无苦。被濡涂以行无愠容,观者哀悼而致礼加焉。 既而以为天子平大难。发大号,且致太平。人罹兵戎,农去耒耜,宜以时兴太学,劝耦耕,作《三老五更议》,斋沐以献。道不果用。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尚父汾阳王居朔方,备礼延望,授左金吾卫仓曹参军,为节度推官,专掌书奏,进大理评事。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桢干,斥候者边鄙之视听,不可以不具。作《晋文公三罪议》《守边论》,议事确直,世不能容。表为晋州录事参军。 晋之守,故将也,少文而悍,酣嗜杀戮,吏莫敢与之争,先君独抗以理。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笞箠,拒不受命。守大怒,投几折箦2,而无以夺焉。终秉直以免于耻,调长安主簿。居德清君之丧,哀有过而礼不逾,为士者咸服。服既除,吏部命为太常博士。先君固曰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 后数年,登朝为殿中侍御史,会宰相与宪府比周,诬陷正士,以校私仇。有击登闻鼓以闻于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为相者不敢恃威以济欲,为长者不敢怀私以请间,群冤获宥,邪党侧目,封章密献,归命天子,遂莫敢言。逾年,卒中以他事,贬夔州司马。居三年,丑类就殛,拜侍御史。制书曰:“守正为心,疾恶不惧。”贞元九年,宗元得进士第。上问有司曰:“得无以朝士子冒进者乎?”有司以闻,上曰:“是故抗奸臣窦参者耶!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是岁五月十七日卒,享年五十五。 (选自《柳宗元文集》,有删改) 【注释】1德清君:柳镇父亲。2箦:竹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间行以求食间:从小道 B.人罹兵戎罹:遭受 C.而无以夺焉夺:夺取 D.群冤获宥宥:赦免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诬陷正士,
以校私仇上命先君总三司
以听理
B.少文
而悍哀有过
而礼不逾
C.居德清君
之丧至则平反
之D.表
为晋州录事参军吾知其不
为子营私矣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君固曰/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
B.先君固曰/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
C.先君固曰/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
D.先君固曰/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镇因战乱带领家人逃难期间,有一次独自骑驴外出,希望讨得一些食物,路经山涧时遇到洪水,全身又脏又湿,但他并不因此而恼怒。
B.尚父汾阳王很欣赏柳镇的才能,授予他左金吾卫仓曹参军的职务,后来又升任他为大理评事,但他议论事情确切直接,世人不能容纳他的意见。
C.柳镇在为父亲德清君守丧期间,哀痛异常行为却不失礼节,为人所佩服,鉴于此,吏部命他脱下丧服去担任太常博士的职位。
D.柳镇进入朝廷担任殿中侍御史期间,公正执法,平反冤假错案,最终因他事遭人中伤,被贬官为夔州司马。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乱有间,举族如吴,无以为生。(4分)
②上问有司曰:“得无以朝士子冒进者乎?”(3分)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柳镇是一个很重视教育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1)①(4分) 战乱发生不久,全族的人迁居到吴地,没有办法维持生计。② (3分) 皇上问有关官员说:“该不会是以朝廷官员儿子的身份蒙混进来的吧?”
(2)①即使是战乱逃亡期间,柳镇也集合堂弟及子侄来为他们讲解《春秋左氏》《易王氏》,勤勉不倦怠。②安史之乱后,柳镇认为政府应该按时令兴办太学,鼓励耕作,于是写了《三老五更议》的奏疏献给皇帝。(一点1分,两点3分。可以概括,可以直引)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准确,由原文上句“守大怒,投几折箦”内容大意“太守非常生气,将几案扔出去”可知,夺:改变。所以选C。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两个“以”均作连词,表目的。B项前一个“而”,连词,表并列;后一个“而”,连词,表转折。C项前一个“之”,助词;后一个“之”,代词,这件事。D项前一个“为”,动词,担任;后一个“为”,介词,替或给。所以选A。
小题3: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1.找文言虚词如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2.察对话:如 “曰”“云”等;3.据修辞: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4.辨句式:如固定结构 “…者,…也”;5.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6.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找名词做主语的,如人名、称谓、地名等。7.表时间的词语等等。8.一些经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9.断文句通过找谓宾。此题可以根据“曰”、谓宾句“愿为宣城令”、表判断关系的“为”、表时间的“四年”、名词做主语的“吏人”。故可以这样来断句:先君固曰:“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所以符合的选项是D。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吏部命他脱下丧服去担任太常博士的职位”表述不准确,,其所对应的原文是“服既除,吏部命为太常博士”,“服既除”是守丧期满的意思。所以选C。
小题5:(1)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有间”“举”“如”“无以”、“有司”“冒”“得无……乎”句式。(2)此题可以从战乱逃亡期间和安史之乱之后,柳镇在教育方面所做的事情进行分析概括。如第一段“合群从弟子侄讲《春秋左氏》《易王氏》,孜孜无倦,以忘其忧”;第二段,“宜以时兴太学,劝耦耕,作《三老五更议》,斋沐以献”均表现了他重视教育。
参考译文:
我去世父亲名字叫柳镇,字某。天宝末年,参加“经术”类考试高中。正好遇到安史之乱,就奉养着德清君夫妇,带着家里的藏书隐居到王屋山。抄小路行走去寻找食物,深藏行迹来研修学业。集合各位堂弟及子侄来讲解《春秋左氏》《易王氏》,勤勉不倦怠,来忘掉国难的忧愁。德清君高兴地说:这就是所说的避世隐居而没有沉闷啊。战乱发生不久,全族的人迁居到吴地,没有办法维持生计。父亲就独自骑着驴不带僮仆出门,请求具有仁心的人希望能赠给一些食物。曾经路过山涧,洪水突然爆发,水流冲进大沟中,他幸免于难。他披着湿衣服满身泥浆走路却没有生气的表情,看到的人都感到非常哀伤并且非常客气地对待他。
不久认为皇上平定了安史之乱,发号施令,并且得到了太平,老百姓都遭受了战争的祸害,农民们都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应该按时令兴办太学,鼓励耕作,于是写了《三老五更议》的奏疏,斋戒沐浴后献给皇帝。然而他的思想最终没有被朝廷采纳。被授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官职。尚父汾阳王(郭子仪)居住在北方,准备了礼物来看望延请我父亲,授予他左金吾卫仓曹参军的职务,担任节度推官,专门掌管书信和奏疏,不久又升迁为大理评事。他认为行刑执法的人是军队里的骨干,斥候是边防的耳目,军队里不能没有这些人。写了《晋文公三罪议》《守边论》两篇文章,议论事情确切直接,世人不能容纳他的意见。汾阳王上奏章推荐他做晋州录事参军。
晋州的太守原来担任过将军,缺少文化修养并且性格凶悍,非常喜欢杀戮,官吏没有人敢跟他争论,惟独先父敢于跟他以理相争。有无辜的人将被处死,先父常常用身体来挡住鞭打杖击,拒绝执行太守的命令。太守非常生气,将几案扔出去,将席子折断,却没有办法改变先父的做法。最终依靠持心正直而避免了耻辱,被调任长安主簿。先父为德清君守丧,悲哀得非常厉害却行为不失礼数,有见识的人都非常佩服他。守丧期满,吏部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先父坚持说:“有老母亲和年幼的子女在吴地,我希望做宣城县令。”推辞了多次才获得批准,迁职担任宣城县令。四年后担任阌乡县令。考核官员时的成绩都是最好,官吏和百姓都非常思念他,树立了石碑来颂扬他的功德。
后来过了几年,进入朝廷担任殿中侍御史,恰逢宰相和御史台的人结党营私,诬陷正直的人来报私仇。有人击打登闻鼓来让皇上知道,皇上命令先父带领三司来审理这事,他到任后就为这事平反了。宰相不敢依仗威势来达成私欲,御史台的官员也不敢怀着私心去挑拔离间,很多蒙冤的人都获得了赦免,奸邪的人侧目而视,先父封好奏章秘密地献给皇上,回到朝廷向皇上复命,于是没有人再敢说什么。过了一年,终究用其他的事情来中伤先父,贬官做夔州司马。过了三年,奸邪的人被惩治,先父被授于侍御史的官职,皇帝的命令上说:“坚守正直之心,痛恨邪恶而不畏惧。”贞元九年,我考中进士。皇上问有关官员说:“该不会是以朝廷官员儿子的身份蒙混进来的吧?”有关官员奏明情况,皇上说:“这是当年对抗奸臣窦参的人啊!我知道他不会为了儿子而图谋私利的。”这一年五月十七日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