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05 20:31:3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古?歌
汉乐府民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①,树木何修修②!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③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①飚(biāo)风:暴风。②修修:鸟尾干枯不润泽貌,这里借以形容树木被风吹得干枯如鸟尾。③思:悲。?
这是一首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羁旅漂泊之愁,浓重惨烈。请简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至少说出两个方面)
答:?
?


参考答案:
①?写景抒情。这首诗融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荒漠的,异乡的修树之中,使之变得更加蓬勃,纷扬。看似写景,实则写愁,将满腹的忧愁外化,刻画出主人公如胡地“飙风”吹枯的“修树”般委顿凄凉的形象。
②?②细节刻画。“出亦愁,入亦愁”,见出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凄苦万状,无可趋避。乡愁莫释催人老,竟至“白头”。
③?③奇喻巧设。如此痛苦怀思回环于心,难以言表,如“车轮”“肠中转”,形象而深刻,令人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往复辗转的无限痛楚,悚然动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小题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3分)
【小题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简析2分,心情1分)
【小题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反向落笔,即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或答“虚实结合”:“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抒发了诗人思乡怀人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应联系诗题和诗人的身世进行分析。诗题已指出此诗是在冬至之夜诗人因思家而作,这就为分析诗人的心情打下了基础。再看“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显得形影相吊,十分孤寂。由此可知作者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要注意到此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怎样写“思家”,答题时要根据诗句内容分析。第二问要求分析语言上的特点,可从“华丽”还是“朴实”、有无使用修辞、有无使用叠字等方面入手。此诗写思家,不从正面渲染自己的思家情绪,而是以想象家人情况来侧面表达。语言毫无修饰,平易通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塞下曲·其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两首诗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_等相同的意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景象。
(2)两首诗都是边塞战争题材的诗歌,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悲风、寒水、战马、黄尘;秋风凛冽、河水寒冷、黄沙飞舞的苦寒萧索、苍凉辽阔。(意对即可)
(2)杨诗以战争悲壮场面铺垫,引出“寸心明白日”,表现出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和满怀豪情、立志杀敌爱国的思想感情。王诗在状写塞外苦寒的基础上,追思昔日长城一战,巧用对比,表现出诗人反战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小题。(8分)
一 剪 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小题1:清朝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 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成为千古绝唱,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从视觉嗅觉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从触觉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2分)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2分)
小题1:①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2分)②“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情感。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诗句。鉴赏时要从内容及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诗句。鉴赏时要从内容及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尤其是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要重点进行说明。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8—9题。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
时。?
8.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5分)
9.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8.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1分)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2分);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2分)(5分,意思对即可)
9.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
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3分)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局面。(3分)(6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