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古?歌
汉乐府民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①,树木何修修②!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③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①飚(biāo)风:暴风。②修修:鸟尾干枯不润泽貌,这里借以形容树木被风吹得干枯如鸟尾。③思:悲。?
这是一首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羁旅漂泊之愁,浓重惨烈。请简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至少说出两个方面)
答:?
?
参考答案:
①?写景抒情。这首诗融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荒漠的,异乡的修树之中,使之变得更加蓬勃,纷扬。看似写景,实则写愁,将满腹的忧愁外化,刻画出主人公如胡地“飙风”吹枯的“修树”般委顿凄凉的形象。
②?②细节刻画。“出亦愁,入亦愁”,见出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凄苦万状,无可趋避。乡愁莫释催人老,竟至“白头”。
③?③奇喻巧设。如此痛苦怀思回环于心,难以言表,如“车轮”“肠中转”,形象而深刻,令人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往复辗转的无限痛楚,悚然动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小题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3分)
【小题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简析2分,心情1分)
【小题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反向落笔,即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或答“虚实结合”:“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抒发了诗人思乡怀人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应联系诗题和诗人的身世进行分析。诗题已指出此诗是在冬至之夜诗人因思家而作,这就为分析诗人的心情打下了基础。再看“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显得形影相吊,十分孤寂。由此可知作者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要注意到此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怎样写“思家”,答题时要根据诗句内容分析。第二问要求分析语言上的特点,可从“华丽”还是“朴实”、有无使用修辞、有无使用叠字等方面入手。此诗写思家,不从正面渲染自己的思家情绪,而是以想象家人情况来侧面表达。语言毫无修饰,平易通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两首诗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_等相同的意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景象。
(2)两首诗都是边塞战争题材的诗歌,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悲风、寒水、战马、黄尘;秋风凛冽、河水寒冷、黄沙飞舞的苦寒萧索、苍凉辽阔。(意对即可)
(2)杨诗以战争悲壮场面铺垫,引出“寸心明白日”,表现出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和满怀豪情、立志杀敌爱国的思想感情。王诗在状写塞外苦寒的基础上,追思昔日长城一战,巧用对比,表现出诗人反战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小题。(8分)
一 剪 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小题1:清朝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 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成为千古绝唱,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从视觉嗅觉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从触觉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2分)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2分)
小题1:①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2分)②“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情感。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诗句。鉴赏时要从内容及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诗句。鉴赏时要从内容及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尤其是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要重点进行说明。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8—9题。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
时。?
8.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5分)
9.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8.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1分)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2分);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2分)(5分,意思对即可)
9.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
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3分)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局面。(3分)(6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