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三)
2017-11-05 20:52:5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单选题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
②当其欣所遇 ?
③故列叙时人,录其述 ?
以兴怀,其致一也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2、阅读题  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收,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
  B.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蹶:受挫折,折损。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素悍勇而轻齐 B.遂成竖子之名蟹六跪而三螯
  古之人不余欺也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膑“能行”和“能言”的一组是()
   A.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B.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C.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D.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
  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
  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
  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
  想。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夏侯详字叔业,谯郡人也。年十六,遭父艰,居丧哀毁。三年庐于墓,尝有雀三足,飞来集其庐户,众咸异焉。服阕,刺史殷琰召补主簿。
  宋泰始初,琰举豫州叛,宋明帝遣辅国将军刘勔讨之,攻守连月,人情危惧,将请救于魏。详说琰曰:“今日之举,本效忠节;若社稷有奉,便归身朝廷,何可屈身北面异域。且今魏氏之卒,近在淮次,一军未测去就,惧有异图。今若遣使归款,必厚相慰纳,岂止免罪而已。若谓不然,请充一介。”琰许之。详见勔曰:“将军严围峭垒,矢刃如霜,城内愚徒,实同困兽,士庶惧诛,咸欲投魏。仆所以逾城归德,敢布腹心。愿将军弘旷荡之恩,垂霈然之惠,解围退舍,则皆相率而至矣。”勔许之。即日琰及众俱出,一州以全。
  齐明帝为刺史,雅相器遇。及辅政,招令出都,将大用之。每引详及乡人裴叔业日夜与语,详辄末略不酬。帝以问叔业,叔业告详。详曰:“不为福始,不为祸先。”由此微有忤。出为征虏长史、义阳太守。
  建武末,荆州中兵参军刘山阳先在州,山阳副潘绍欲谋作乱,详伪呼绍议事,即于城门斩之,州府乃安。迁司州刺史,辞不之职。
  高祖义兵起,详与颖胄同创大举。凡军国大事,颖胄多决于详。及高祖围郢城未下,颖胄遣卫尉席阐文如高祖军。详献议曰:“穷壁易守,攻取势难;顿甲坚城,兵家所忌。诚宜大弘经略,询纳群言。军主以下至于匹夫,皆令献其所见,尽其所怀,择善而从,选能而用,不以人废言,不以多罔寡。又须量我众力,度贼樵粮,窥彼人情,权其形势。”高祖嘉纳焉。
  天监二年,抗表致仕,诏解侍中,进特进。三年,迁湘州刺史。详善吏事,在州四载,为百姓所称。州城南临水有峻峰,旧老相传,云“刺史登此山辄被代。”因是历政莫敢至。详于其地起台榭,延僚属,以表损挹之志。六年,病卒,时年七十四。(节选自《梁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刺史殷琰召补主簿——阕:停止,终了
B.仆所以逾城归德,敢布腹心——腹心:指亲信
C.由此微有——忤:违反、不顺从 ?
D.天监二年,抗表致仕——致仕:辞官?
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夏侯详多谋善断的一项是(? )
①今若遣使归款,必厚相慰纳?
②不为福始,不为祸先 ?
③详伪呼绍议事,即于城门斩之?
④迁司州刺史,辞不之职? ?
⑤又须量我众力,度贼樵粮?
⑥详于其地起台榭,延僚属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侯详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夏侯详极为伤心,葬了父亲之后,就在父亲的墓旁结庐居住,为父亲守孝,这一住就是三年。
B.宋泰始初年,殷琰举豫州之众反叛,在受到刘勔讨伐危急之时,夏侯详去向刘勔求和,经过他的努力,刘勔最终答应了夏侯详的请求。
C.高祖起义兵之时,夏侯详与萧颖胄一同来抵抗高祖。当时凡是军国大事,萧颖胄多和夏侯详共同商讨,而且大多数由夏侯详来决断。
D.夏侯详胸怀坦荡,在任湘州刺史时,当时传说刺史登临城内一座山将免官去职,历任的刺史们都不敢登这座山,而夏侯详却无所顾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今魏氏之卒,近在淮次,一军未测去就,惧有异图。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辅政,招令出都,将大用之。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高祖围郢城未下,颖胄遣卫尉席阐文如高祖军。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成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祥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馨③钦其节俭,乃从竹屏风、缔绺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之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日景。(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詧(chá):人名。④缔绤(chī?xì):葛布的统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焉?家:定居 ?
B.远近蛮夷,莫不附?款:款待 ?
C.是岁,大有?年:收成 ?
D.诏祥与宇文贵兵讨之?总:统领?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 ?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
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
③乃谓守令日:“此岂仁者之为政耶!” ?
④命所在收葬之 ?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
⑥惨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
A.①③⑤?
B.①④⑥ ?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警的钦敬。 ?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
?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



5、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相如召赵御史(?) ?
君臣相尽沾衣(?) ?
臣于草庐之中(?) ?
子布、元表诸人各妻子(?) ?
但欲求死,不复利害(?) ?
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