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湘中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汩罗。
萍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
注:本诗是诗人804年遭贬为阳山令,途经湘江流域时所写。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悲凉哀愁的江行伤怀图。两岸是猿之哀鸣,水中是鱼跃而江水翻滚,船上是愁立的诗人,手端萍藻却无处祭奠英魂,只能充满惆怅与感伤。
(2)情景交融,景中有情。“猿愁”体现诗人心情苦闷,“水翻波”暗示诗人心潮起伏。用典。“汩罗”“空闻”句用屈原自沉与渔父劝说之典,含蓄表达诗人缅怀屈原而又自伤寥落的情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参考答案:
(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 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 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小题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4分)
小题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小题2: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怀恋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首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的情感要注意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然后看为表达情感所选用的方式,第一首“郎从何处归”,第二首“二女”“三闾”等的感叹。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起兴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联手法多样,结合语境具体解释。此题主要是起兴,答题时要解释清楚有何而起,表达什么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枕上述梦?陆游
江湖送老一渔舟,清梦犹成塞上游。
生马驹驰铁蹄腕,古铙歌奏锦衣褠①。
玉关雪急传烽火,青海云开见戍楼。
白首不侯非所恨,咿嘤床箦②死堪羞。
注解:①褠(gōu):直袖单衣。②床箦(zé):床席。
(1)请概述本诗首联中“渔舟”意象的意蕴。
(2)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本诗颈联“急”、“开”两字的表达效果。
(3)请具体说明尾联所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
(1)“渔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含有退隐江湖的意思(1分),在本诗中表达了作者闲居在家、郁不得志的情怀(2分)。
(2)“急”既写出了边塞大雪纷飞的情景(1分),也点明烽火连传的危急战事(1分);“开”则有云开日出之意(1分),写出经过奋战后边关安定之景(1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驰骋战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愿望。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春游湖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小题1】“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2】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哲理。(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蘸”字,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另一方面也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情形,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小题2】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度”过之际,一只小船从柳阴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炼字,回答时,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作答。诗句中一个“蘸”字,将桃花鲜艳水灵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使人联想到水中桃花的倒影,和岸上的花枝连成一片,仿佛蘸水而开,据此可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哲理,需要明确:这两句从过桥与乘舟两路写游湖之兴,雨后水涨,淹没小桥,只好舍桥登船,柳阴中撑出一叶小舟,使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这首诗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秀丽幽淡,虚实相生,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柳阴中撑出的小船带来的喜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