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四)
2017-11-10 21:43:5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昔者,秦缪公乘马①而为败②,右服③失而野人④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殳⑤而击缪公甲,缪公中指者已六扎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文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道;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 【注】①马:此指马车。②败:此指车坏。③右服:右侧驾辕的马。④野人:此指农夫。⑤殳:一种兵器。 小题1:下列语句画线部分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 (2)于是遍饮而去。 (3)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 (4)人主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1)(缪公)看见农夫们在岐山的南面正要吃掉他的马。 (2)于是(缪公)一一给他们酒喝后才离去。?(3)(农夫们)在车下为缪公奋力搏斗。?(4)君王怎么可以不致力于德行去爱护百姓呢?
本题解析: 小题:例句和ABD三句画线部分都是定语后置句,且都用“者”作为标志。C“者”特殊作助词,与前面的动词短语构成者字结构,相当于“……的(人)”。 小题:(1)“食”作动词用;“于岐山之阳”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2)“饮”使动用法,后省宾语“之”。(3)“于车下”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4)“胡……乎”疑问句式。 【参考译文】 过去,秦缪公乘坐马车,车子坏了,他的右辕马走失了,被农夫获取。缪公亲自去索要那马,看见农夫们在岐山的南面正要吃掉他的马。缪公叹道:“吃骏马的肉而不饮酒,我担心妨害你们!” 于是缪公一一给他们酒喝后才离去。过了一年,发生了韩原之战。晋国人已经包围了缪公马车了,晋军梁由靡已经勒住缪公的左辕马,晋惠公的右路石奋用兵器袭击到了缪公的盔甲,缪公受伤已达六处了。这时,曾经在岐山南面吃马肉的三百多农夫,在车下为缪公奋力搏斗。于是大胜晋军,反而俘获晋惠公凯旋。这正如《诗经》里所说的“君君子则正,以行其道;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那些话。君王怎么可以不致力于德行去爱护百姓呢?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 C.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D.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这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巡抚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竞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或冬日苦寒,无酒食,邀同好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余族伯祖丽山先生与有姻连,时周之。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与余族祖绵庄为至契,绵庄好治经,先生晚年亦好治经,曰:“此人生立命处也。”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又七日而先生殁矣。先数日,裒囊中余钱,召友朋酣饮。醉,辄诵樊川“人生只合扬州死”之句,而竞如所言,异哉! 先生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论曰:余平生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窒其躬,传其学,天之于敏轩,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也。(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抚闻其名,招之试——试:考核 B.招之试,才之——才:认为……是人才 C.窘极,则以书易米——易:交换 D.窒其躬,传其学——传:作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家益以贫——则以书易米 B.夜夜如是,谓之“暖足”——人争传写之 C.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莫贫于敏轩 D.其学尤精《文选》——窒其躬,传其学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文木先生“性复豪上”的一组是(? ) ①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 ②遇贫即施 ③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④窘极,则以书易米 ⑤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 ⑥裒囊中余钱,召友朋酣饮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木先生即《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本文写他生性聪慧,祖业富裕,为人豪爽,又不愿参加科举以致穷困一生的故事。 B.文木先生因为不满巡抚,故而不赴朝廷参加博学鸿词科试,乃至终生不应科举。 C.对时文之事,先生嫉恶如仇,而与作者却相处甚契,与好治经的绵庄也结为至交。 D.先生自有笔墨在胸,而在行李之中不带笔砚,真是风流之至,这是一般人的眼光不能评价的。 5.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C 4.B 5.(1)先生为学尤其精通《文选》,写诗文挥笔而就,连事先打了腹稿的人也不能超过他。 (2)你也落到我这个地步了,这种处境难熬啊,你打算怎么办? (3)(这本书)写尽了穷困潦倒的读书人的各种情态,当时的人们争着传抄这本书。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①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②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周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阁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③,与中国侔④。(《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假:代理。②剖符:皇帝分封诸侯用的符信。③称制:自称皇帝。④侔:相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足:值得 B.秦为无道,天下苦之/苦:痛苦 C.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稍:逐渐,渐渐 D.败数县而去焉/去:离开,离去 2.下列选项中,全部说明赵佗能够“割据自立”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秦为无道,天下苦之 ②中国扰乱,未知所安 ③恐盗兵侵地至此 ④番禺负山险,阻南海 ⑤颇有中国人相辅 ⑥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时,赵佗担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是任嚣的下属,后得到任嚣的信任,代任南海郡尉的职务。 B.高后执政时期,禁止赵佗在边关设市进行铁器贸易,并派大军征讨赵佗,攻占了赵佗的好几座县城。 C.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百姓困苦,无暇他顾,被迫封赵佗为南越王,以保持南方的安定。 D.高后驾崩后,赵佗用财物收买百越各部落,使他们归附南越,进而扩展疆土,与汉朝天子分庭抗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我怕强盗的军队侵夺土地,打到这里,我想发动军队切断通往中原的大道,自己早作防备等待诸侯的变化,恰巧我的病重了。 (2)汉高祖已经平定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①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②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波纹多谋,处殷之末世,不得志,垂钓于渭水之阳,后遇文王辅周灭殷。②慁(hùn 混):打扰,烦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 A.秦王屏左右屏:遮蔽 B.被发而为狂被:披 C.是以杜口裹足杜:闭 D.下惑奸臣之态惑:受迷惑
|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范雎对秦王忠诚的一组是(?)(3分)
①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②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
③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④膝行蒲服,乞食于吴市
⑤杜口裹足,莫肯即秦?⑥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①②⑥
小题3:下面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雎来到秦国初会秦王时,他先是唯唯再三,欲言故止,见秦王求教心切,态度诚恳,这才婉言作答。
B.范雎有意把眼前的秦昭王与古代的圣贤相联系,既满足了秦昭王的虚荣心,又激励他礼贤下士。范雎还以吕尚自况:把自己置于贤相的位置
C.范雎说秦王时,将自己定位在维护秦王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引古论今,援他况己,旁及侧击,渐渐触及要害
D.范雎采取纵横家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架势,揭示出秦国现实政治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但只是点到为止,并不尽言,而留待秦王自己去深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3分)。
译:
?(2)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3分)
译: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我愿意表达自己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3分,陈、而各1分,语句通顺1分)(2)我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胜过我活着啊(比活着更有意义)。(3分,治、贤各1分,语句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屏:使退避。理解“屏”的用法,关键在于明折后面“左右”为左右的人,因此此处为使动用法。
小题2:③是范雎对死的看法,④是伍子胥的行为,⑤是范雎的担忧。解答此类题要关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③可排除BC,再根据⑤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采取纵横家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架势”错。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陈”解释为“表达”,“而”表转折;第二句注意“治”解释为“治理”,“贤”是胜过。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庭里迎接,恭敬地执行宾主的礼节。范雎称谢辞让。
这一天秦王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呢?”范雎说:“是,是。”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教,范雎说:“是,是。”如此反复再三。
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我不敢这样啊。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分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他们关系可说是生疏的。后来吕尚以一席话而被文王任为太师,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因为他们交谈得很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凭借吕尚获得成功,终于据有天下而成为帝王。当时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谈不上有什么天子的道行,文王、武王也就不可能建立他们的帝王大业了。如今的我,只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我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事,涉及到与您有骨肉之情的人。我愿意表达自己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再三发问而我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我并非有什么畏惧而不敢进言,我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我也不敢因此而畏惧啊。大王真能实行我的意见,死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最终死了,三王这样的仁人死了,五伯这样的贤人死了,乌获这样的力士死了,孟奔、夏育这样的勇士也死了。死,是人无法避免的。处在必有一死的情势下,可以对秦国稍为有些益处,这就是我的最大心愿了,我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菱水,没有什么东西可吃,跪着爬着向前行,在吴市讨饭,最终他使吴国振兴,吴王阖庐成为霸主。假如我的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拘禁起来,终身不再见到大王,只要我的这些主张实行了,我还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他们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我可以跟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可以对我的贤明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我又有什么可觉得耻辱的呢?我所害怕的,唯恐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而招杀身之祸,因此闭口缄默,裹足止步,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大王您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言行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行动摆脱不了权臣的束缚,始终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导致国家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我所担心害怕的啊!至于那些个人受困遭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我是不敢害怕啊。我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比活着更有意义。”
秦王挺直上身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地处荒僻,寡人又愚昧不贤明,先生竟能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要寡人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事无论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毫不保留地全都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啊。”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