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2017-11-10 21:46: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词后问题。(11分)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人生几度新凉?”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5分)
答:
(2)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意蕴颇丰,请结合本词主旨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参考答案:(1)“凉”字用得妙。(1分)因为①指中秋时节天气凉;(2分)②诗人遭贬,感到悲凉;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暗含世态炎凉。(2分)
(2)既再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2分),又借此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被贬之后的孤寂之感和失意后的苦闷心情)(2分),且“月明多被云妨”多指自古贤良多被奸佞陷害,美好的品质常被污浊掩盖,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注释①昆仑:传说中的仙山。②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岛。
(1)有人认为诗中“屠”字用得有异趣,试就此谈谈你的看法。(3分)
?
?
(2)刘克庄称此诗“识度高远”,结合诗歌,请简要说明此诗的“高远”。(4分)
?
?


参考答案:(1)“屠”字用得有异趣,使人联想到“杀”,以拟人手法形象描绘,清风满怀仇恨,视暑气为敌,只可惜力不足难以将其斩除,此字确实奇妙,表现了作者对暑旱酷热的极度怨恨,以此衬托热之烈。(3分)
(2)诗人憎恶暑热干旱,但诗歌并不囿于个人狭隘的情感,而是忧虑天下人们处于暑天旱热之中;诗人个人虽有清凉之处避暑,但他的愿望却是让天下的人们都能躲避暑天旱热之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高尚胸襟。(4分)(如考生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C.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D.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钱塘逢康元龙①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小题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
小题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参考答案:
小题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
小题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的主要是鉴赏古诗的语言,要从整体构思来解题。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语言是诗歌的外壳,是为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服务的,所以语言鉴赏的落脚点是体味诗人的情感。要考虑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等。“暗”字有“使……变暗”的意思。考查对“暗”字意蕴的理解,实际上是把握检测整体内容。炼字“暗”不仅因江关的黄梅细雨这一外因,还缘于异乡邂逅诗友“尽醉”后“君欲还”的内因。
小题2:诗歌是通过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首句“黄梅细雨暗江关”是写季候、时节,突出了此时江南细雨连绵而诗人行走异乡心情暗淡之意,可谓情景交融,渲染了感伤气氛,定下全诗基调。中间两句叙事,借用注释条件可知,写出了在异乡江关邂逅同乡诗友以及两人畅谈尽醉的喜悦心情,然而人生中短暂的愉悦过后又将是长久的别离,此刻诗人的情感是复杂而丰富的,既有怀乡思人,又有感叹两人都羁旅漂泊他乡,人生不得志,只得借酒浇愁之意。尾句想到“明朝”饱含了诗人浓浓的离情别绪。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倦 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注]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
小题1:“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小题2:诗歌以“倦”字引出下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所写环境的特点是:荒僻(僻远、冷寂)、凄清。(1分)运用了衬托、动静结合的手法。(答出一点即可得分,1分)“孤村”坐落在旷野之中,显得荒僻;夜间的“一犬吠”和照着行人的“残月”,给人以凄清之感;(1分)用“一犬吠”衬托环境的荒僻,“残月”的静景和“几人行”的动景结合着写。(1分)
小题2:(3分)诗歌由“倦”字引出投宿荒村、长夜难眠之事,所见凄凉之景;(1分)他想到自己常年奔波,鬓发已白,却竟像络纬虚织一样,由此表达了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感慨。(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这首诗看上去极有柳宗元诗歌的味道,如“厌长夜”、“小窗”、“孤村”、“残月”、“衰鬓”、“荒园”、“旅怀”再加上静夜犬吠的声音效果,阴阴冷冷、孤独凄苦。柳诗《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便有此感,《郊居岁暮》亦有同趣“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野迥樵唱来,庭空烧尽落。……”可见,苏轼是爱用柳诗的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孤村一犬吠,坐落在旷野之中,显得荒僻,夜间的“一犬吠”和照着行人的“残月”,给人以凄清之感,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点评: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因此,平时要让学生积累表现手法作用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小题2:试题分析:海南远离朝廷,东坡似乎也由此远离了官场的纷争。但他很寂寞,常常长夜难眠。“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纵然白天,他的日子也很难消磨。本诗以“倦”引出了“厌长夜”、“小窗”、“孤村”、“残月”、“衰鬓”、“荒园”、“旅怀”再加上静夜犬吠的声音效果,阴阴冷冷、孤独凄苦。他想到自己常年奔波,鬓发已白,却竟像络纬虚织一样,由此表达了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感慨。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