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A.①屋之非舟,犹舟之非屋也②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B.①意所诚好而不得焉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①粗得其似,则名之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历石门、沃洲而还②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而不能不眷眷于此也/其果可求欤/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错一处扣1分)
小题1:我年纪轻的时候就多病,自己想着不能在当世施展微小的作用。
本题解析:
小题1:顾:难道
小题1:均构成所字结构。A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的。C①表承接,就;②表转折,却。D①表承接;②表修饰
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句子较长,一定要读通语意才可断句。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得分点:?“尺寸”1分,介词结构后置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陆游寄居他乡,获得房子两间,(屋子)很狭窄并且深邃,好像小船的样子,命名它为烟艇(烟波中轻快的小舟)。客人说:“真奇怪啊,屋不是船,就像船不是屋,可以认为它们相似吗?船本来有高敞明亮深邃富丽超过宫室的,就被称作屋,可不可以呢?”
陆游说:“不是这样的,新丰不是东楚的丰县,虎贲郎不是中郎蔡邕,这谁不知道?想想实在爱好而不能得到的事物,(如果)得到一个大体相似的事物,就命名它了。根据事物的名称来苛求它的实际情况,那么是您错了,而我有什么过错呢?我年纪轻的时候就多病,自己想着不能在当世施展微小的作用,我就曾有所感慨产生了归隐江湖的念头。然而妻子儿女的饥饿寒冷拖累我,强迫我留下来,我就只能把自己的志趣寄托在烟波洲岛的旷远与迷茫中,一日也不曾忘掉。假使再过几年,儿子们能够胜任耕种的劳动,女儿们能够胜任织布的劳动,穿的吃的都大致满足了,这样以后得到一叶小舟,就砍砍柴钓钓鱼卖卖菱角和芡实,入松陵,上严濑,游历沃州而回来,停泊在玉笥山下,醉了就披散头发击舷唱唱吴歌,难道不快乐吗?”
“虽然这样,很多的俸禄和一叶小舟,是得志与不得志的差别罢了,但是它们都是身外之物。我知道万钟之禄不可以得到,就不能不念念不忘一叶之舟,那果真能求得吗?归隐山
水的意愿使我的胸怀浩大空旷,可收纳云霞日月的雄伟壮观,能包揽雷霆风雨的奇异变幻,即使居住在狭小的房屋,而常觉得像顺流行船,转瞬之间游于千里之外,那么怎么知道这小房间就不是烟艇呢?”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记。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小题。(6分)
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11.22)
乙
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紧接着上海的教育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节选自报载文章《虎妈妈PK猫爸爸》)
小题1: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这种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2分)
小题2: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答“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因材施教?中庸之道
小题1:没有更好,只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如果说“虎妈”和“猫爸”互换方法,他们还能成功吗?我们更应提倡在教育方法中贯穿“中庸之道”的思想,就如孔子对待冉求和子路一样,因人而异,刚柔相济,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甲文中的“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可以判定孔子的观点是“因材施教?中庸之道”。
小题1:“甲文”的内容是因材施教,乙文”提出的问题是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所以得出更应提倡在教育方法中贯穿“中庸之道”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的刀剑等;砺:磨刀石)/而致千里(致:到达)/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动词,游水;绝:横渡)
B.是故圣益圣(前后两个“圣”都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师:动词,学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书,数,礼,乐,射,御)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之:这些;贤:才干)/而耻学于师(耻:认为可耻)/惑之不解(解:解决)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自己;教,教育)/小学而大遗(小:小的东西,形容词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①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
B.会天疾风——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过:经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攻原得卫者——假舆马者
B.待公而食——信而见疑
C.为鼓以与百姓为戍——洎牧以谗诛
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若属且为所虏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B
4.D
5.(1)译文:有了像他这样讲信用的国君,能不归顺他吗?
(2)译文:吴起出门,遇到一位老朋友,就留他吃饭。朋友说:“好的。”
(3)译文:母亲欺骗孩子,儿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B.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
C.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D.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