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10 22:16:3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单选题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实词的解释完全错误的一项是
A.小人之过也必文 ? 过:过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是:这
B.永言配命 ?言:说自伐者无功 ?伐:自我夸耀
C.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也 ?吓:怒斥声众闻则非之 ?非:责怪、反对
D.天与之,人与之 ?与:赞同少仲尼之闻 ?闻:名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项:过,犯过错,用作动词;B项:言,语助词,无义;C项:全都正确;D项:与,亲附;闻,知识、见闻。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①、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愿君留意臣之计。”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隧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革山而望赵军,诚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痰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避韩信、张耳。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注】①赵王:名歇,系项羽所封的诸侯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樵苏后,师不宿饱。——爨:灶台
B.能千里而袭我,亦已极。——罢:疲惫
C.诸将皆莫信,应曰:“诺。”——详:假意
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列阵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敢引兵遂下——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势粮食必在其后——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
C.何加之——文王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D.赵军望见大笑——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沟高垒”以“绝其后”。
B.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王的大本营。
C.韩信井陉“背水一战”,虽与《兵法》相悖,但依情势而定阵确属高明之举。
D.汉将在井陉之战中本是违心从命的,战后韩信说透布阵图,他们才恍然大悟。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今日破赵会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D
(4)①(韩信)告诫这些兵士:“赵军若发现我军后退,一定会倾巢而出追逐我军,你们急速冲进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待今天打败赵军,我们再会餐。”
   ②在那种形势下,如果不将军队置于死地,使人人为保全性命奋战,而是留下退路,那就都会逃跑,哪里还能指挥他们作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主辱,臣死有余僇
B、拔剑切而啗之
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D、无能为也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假借之?
(2)自引而起,?
(3)秦王还柱而走?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0.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函???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秦王还柱而走???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秦武阳色变振恐???
11.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次进
?
(2)愿大王少假借,使毕使
?
(3)左手把秦王
?
(4)卒起不意,尽失
?


参考答案:8.(1)稍微?(2)断?(3)跑?(4)没有用来……的办法
9. B?
10. (1)“奉”通“捧”?(2)“见”通“现”(3)“还”通“环”?(4)“卒”通“猝”?(5)“振”通“震”
11. (1)以:按照,做介词?
(2)之:他,做代词;于:在,做介词
(3)因:于是,做连词;之:的,做助词
(4)其:他们的,做代词


本题解析:8、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9.都是“回头”的意思。
10. 积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11. 积累重点虚词的释义,并能举一返三。
参考译文: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都门帐饮无绪——帐饮:设帐饯别
B.刘郎才气——才气:指雄才大略
C.一还酹江月——尊:通“樽”,酒杯
D.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少女十二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