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①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③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 ④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 ⑤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 ⑥陈平用其计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吕太后当权时,封众多的吕姓族人为王,这些吕姓王专权,想胁迫年幼的皇帝,危害刘氏政权。(王:1分,封……为王;诸:1分,众多的;劫:1分,胁迫;句意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事:在此处是“从事,用得着”的意思。)
小题1:B。(③⑥并非是直接表现。)
小题1:C。(“画”此文中是在“筹划,谋划”意思,“为陈平画吕氏数事”是指为陈平筹划对付吕氏的几件事。)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陆贾,是楚人。以门客身份跟从高祖平定天下,号称能言善辩之士,在高祖身边,常常出使诸侯。
陆生时时向高帝进言称引《诗》、《书》,高帝骂他说:“你老子骑在马上得到天下,哪里用得着《诗》、《书》!”陆生说:“骑在马上得天下,难道可以骑在马上治天下吗?况且商汤、周武用武力夺取天下,却顺应形式以文教治理天下,文治武功并用,这是长治久安的办法啊。从前吴王夫差极端崇信武力而灭亡;秦国依赖刑法统治不加改变,终致赵氏政权覆灭。当初如果秦国统一天下后,施行仁义,效法先圣,陛下哪能夺得这天下呢?”高帝听了很不高兴而且面有惭愧之色,便对陆生说:“你试着为我写下秦为什么会失天下,我为什么得天下的原因,以及古代成功和失败国家的事例。”陆生于是粗略论述了国家存亡的征兆,共写下十二篇。他每奏上一篇,高帝没有不说好的,身旁的人都欢呼万岁,称他的书为“新语”。
吕太后当权时,封众多的吕姓族人为王,这些吕姓王专权,想胁迫年幼的皇帝,危害刘氏政权。右丞相陈平很担心这事,但力量不足以抗争,怕灾祸殃及自己,因而时常在家里闲居考虑这事。陆生去请安,直接进府坐下,而陈丞相正在仔细想这件事,没有及时看到陆生。陆生说:“什么事想得这么入神?”陈平说:“你猜我想什么?”陆生说:“足下位居上相,是有食邑三万户的列侯,可以说是最为富贵,没有什么再要追求的了。然而你有忧愁,不过是担忧诸吕、少主罢了。”陈平说:“是的。该怎么办呢?”陆生说:“天下太平,注意丞相;天下危急,注意武将。将相和睦协调,那么士大夫就一定会依附;士大夫一定依附,天下即使有变乱,权力也不会分散。为社稷考虑,(国家安危只是)在你们将和相两个人的掌控中。我常想对太尉绛侯说,绛侯和我开玩笑惯了,会轻视我的话。您何不和太尉深交,加强团结?”于是他为陈平筹划对付吕氏的几件事。陈平采用他的计谋,就送给绛侯五百金为他祝寿,还准备了丰盛的乐舞酒肴与太尉享用;太尉也同样回报丞相。这两个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而吕氏的阴谋就越来越不行了。陈平于是把奴婢一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送给陆生作为饮食费。陆生用这笔资财在朝廷公卿间交际,名声大盛。
到诛杀诸吕,拥立孝文帝,陆生在其中出了不少力。陆生最后以高寿辞世。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3.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D.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然应为却,表示转折关系。勾连前后句,可以确定。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
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沛公又让不受推让
B.无内诸侯军通“纳”
C.会项伯欲活张良适逢
D.沛公然其计这样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思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系颈以组戒奢以俭
B.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项羽乃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夜驰之沛公军先入关者王之
小题3:对这段文字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刘邦接受子婴投降后本想在秦王宫廷中休息,在张良、樊哙的劝阻下,才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B.刘邦入关中后,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赢得了百姓的信任,都希望刘邦能做关中王。
C.项羽到函谷关时,关门紧闭,最后是用武力攻克了函谷关,才进入了关中。
D.文中对鸿门宴一事,只用片言只语带过,因为对于刘邦而言并非光彩之事,所以在《高祖本纪》中不便详叙。
参考答案:
小题1:D?然:认为正确、同意
小题1:C? A.用动词,行? B.表原因用来……? C.才才? D.到代词
小题1:D?主要原因是《项羽本纪》中已有详尽叙述,此处不必再重复一遍,而非光彩不光彩。
本题解析:译文: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ǐ,纸)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城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 ,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有人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闭着。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伯要救张良,使他不至于与沛公一起送死,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因而有机会让项伯向项羽说了一番道理,项羽这才作罢。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才得以脱身返回。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
B.秦伯说,与郑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轲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
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成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1.下列句子加线的词在句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币:钱币
B.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用匣子
C.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受、遭受
2.下列句子加线的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子闻之,驰往——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焉用亡郑以陪邻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军所向披靡的形势下,太子丹委婉地向荆轲求教。荆轲提出要取信秦王,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这表现了荆轲勇而多谋的性格特点。
B.荆轲为行刺而准备信物去私见樊於期,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言两语之间,先使樊於期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表明荆轲心狠手辣。
C.荆轲一行祭过路神,就要上路,荆轲和着高渐离击筑的节拍唱起了悲歌,送行的士人也都垂泪,慷慨悲壮。荆轲就在这凄凉悲怆的氛围中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之路。
D.图穷匕首见后,毫无准备的秦王慌得连剑都拔不出来,荆轲与秦王展开了殊死搏斗。群臣惊愕、秦王惶急、左右惊呼都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B
4.(1)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2)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3)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荆轲。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