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①既而果为贼缚?②玉工为帝作带 ③浑放旷不乐检束,乃求外职?④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A
小题5:⑴门下吏白过官/浑愀然曰/既委有司/而复挠之/岂贤者用心邪/士或千里辞家以干禄/小邑主办/岂虑不能/是岁拟官/无退异者。
⑵①他前去一定被捉住,怎能铲除叛贼?②志贞起于小吏,即使赞赏他的才干,也不应当这样迅速地(让他)担任重要职务。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中应为“买”,动词。解释实词应依据语境,联系上下文。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中“市”的意思是“市场”。
小题2:①项中的“为”,作介词用,表被动,译作“被”;②项中的“为”,作介词,译作“替”。③项中的“乃”作连词,译作“于是”。④项中的“乃”作副词用,译作“才”、“这才”。
小题3:第①句是说柳浑对学习和交友的态度,第②句是说柳浑为人旷达不拘礼俗;采用排除的方法可选出答案。
小题4:A叔伯们是想听从巫人的话的。
小题5:
⑴此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注意借助标志词“日”“既”“邪”“岂”“者”等帮助自己断句。每错、漏、多断三处扣1分。
⑵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特殊句式要体现。①“见”(被) “禽”(同“擒”,捉住)?“何贼之攘”(能平什么贼,宾语前置)各1分。②“兴”(起)?“纵”(即使)?“超”(迅速地担任)?各1分。
附【参考译文】柳浑,字夷旷。柳浑幼年丧父,在他十几岁时,有巫师说:“这孩子的面相是短命而且低贱,做僧人可以延缓死期。”叔伯们要依从巫师的话,柳浑说:“抛弃圣人的教诲,学习异术,倒不如早点死去。”他学习更加努力,与他交游的都是名士。天宝初年,考中进士科,调任单父尉,几次授任衢州司马。他抛弃官职隐居在武宁山。召入朝廷授任监察御史,御史台同僚以礼法规矩约束他,而柳浑旷达不喜欢受约束,便请求任外职。宰相爱惜他的才能,留他任左补阙。
大历初年,江西魏少游上表举荐他任判官。州里有个僧人夜晚饮酒烧了庐舍,归罪于哑奴,军候接受财物不加讯问,便定了案,柳浑与同僚崔祐甫上告说哑奴冤枉,魏少游急忙审讯僧人,僧人低头服罪,魏少游于是重谢二人。路嗣恭替代魏少游,柳浑升任团练副使。不久任袁州刺史。崔祐甫任宰相时,推荐他任谏议大夫、浙江东西道黜陟使。召入朝廷任尚书右丞。
贞元元年,柳浑升任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李希烈占据淮、蔡,关播任用李元平守卫汝州,柳浑说:“这就像那炫耀宝玉却卖石头的人一样,让他前去必然被活捉,怎能铲除叛贼?”随后李元平果然被叛贼捉拿。三年,柳浑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旧判门下省。
玉工为皇帝做玉带,因失误摔坏了一个带扣,玉工不敢上报,私下购买其它玉补上。呈献时,皇帝发现玉不一样,指责玉工,玉工认罪。皇帝怒恨玉工欺骗自己,下诏京兆府论处死罪,柳浑说:“陛下立即杀了他也就罢了,如果委托有关部门,必须详细议罪才可以定刑,在法律上,失误损伤乘舆器服,论罪应当处以杖刑,请求按照法律论罪。”因此没有处玉工死刑。?
韩滉自浙西入朝,皇帝虚心待他,有时奏事时间很长,其它宰相只是充数罢了,韩滉于是在宫禁中随意鞭打属吏。柳浑虽经韩滉引荐,也憎恨他专断,责问说:“省署不是处罚人的地方,公却鞭打属吏至死。公的先父做宰相时因处事急躁,不满一年就被罢免,如今公为何重蹈覆辙,专擅威福?这难道是尊主卑臣之义吗?”韩滉悔悟,渐渐收敛了他的威风。白志贞授任浙西观察使,柳浑上奏说:“白志贞以小吏起家,即使赏识他的才能,也不应破格委任要职。臣以死坚持,不敢奉行诏旨。”正值柳浑因病出朝,皇上当天下诏任命白志贞并交付朝外实行。柳浑的病情稍好一些,便请求退休,皇帝不允许。
门下省吏员禀报审定吏部、兵部注拟六品以下官,柳浑忧伤地说:“既然已经委托给有关部门,而又干扰,难道是贤者的用心吗?士人有的千里辞家来求官,在小邑主持办事,难道顾虑不能胜任吗?”这年拟定官吏,没有退回商酌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②,虽万镒③,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梁惠王下》)
[注释] ①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②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举木工为例,劝诫齐宣王不应该因自己的喜好而去确认木工的称职。
B.“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说的是一个人在小时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后想好好地去运用它。
C.“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就是学了就要为我有所用的意思。
D.孟子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强调统治者要发挥人才的特长,不能因统治者的武断而浪费人才。
2.文中用玉人治玉道理说明了一种什么思想?
参考答案:
1.C
2.说明领导者做事情要根据各种人员的特长安排工作,不要瞎指挥。
本题解析:
1.C (是你学的先放着,先为我所用);
2.这里以木匠和玉匠设喻来阐述,要读懂寓意。
【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删)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①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 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有删节。)
①问:通“闻”,名声,虚名。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异:看重
B.除亢父令除:废除
C.殆有他虑。殆:恐怕,大概
D.会征孙权会:正赶上,恰逢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荀彧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 3)(?)
①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②董卓之乱,(求出补吏,——删)除亢父令,遂弃官归。③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④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⑤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⑥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颙就认为他不同于一般,有王佐才,很看重他。
B.太祖迎天子后,四面受敌。袁绍给他写了一封言辞傲慢无礼的书信,太祖看后很生
气,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只有荀彧认为有
其他忧虑。
C.荀彧死后的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 了。
D.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荀彧也认为
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5分)
②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荀彧字文若,颖川郡颖阴县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被荐举为孝廉,任命做守宫县令。董卓之乱时,被任命为亢父县令,竟弃官回家。他对父老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争战之地,天下一有变故,就会经常成为军事要冲,应当赶紧离开此地,不要长久停留。”乡人之中很多都留恋本土,犹豫不决,没有追随的,荀彧只将自己的宗族迁到冀州。
自从太祖迎接天子到许都之后,袁绍内心不服。袁绍兼并北方之后,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盛。太祖正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太祖军。这一来,袁绍更加骄傲,给太祖写信,言辞无理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钟繇为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个聪明人,必不追咎往事,恐怕有其他忧虑。”于是见到太祖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要讨伐不义,而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在胜败场中较量的人,真有才能的,纵使起初弱小,也必将强盛,如果不是那号人,纵使起初强大,也容易弱小。从汉高祖与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罢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忌刻,使用人之才而又疑人之心,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处事迟缓,优柔寡断。往往错过时机,造成失败,而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守成规,这说明您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袁绍治军不严,法令不行,士卒虽多,其实难用,而您法令严明,信赏必罚,士卒虽少,都争先效死,这说明您在用兵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凭借世代门第,装模作样地玩弄小聪明,以博取名誉,因此很多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都归附于他,而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名,自己的行动谨慎节俭,而赏赐有功的人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际的人士都愿意为您所用,这说明您在品德方面胜过袁绍。用以上四个方面的优点辅佐天子,扶持正义,讨伐不义之臣,谁敢不从?袁绍虽强,又有什么用呢?”太祖很高兴。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将此事秘密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根据高尚的道德而爱人,不应该这样作。太祖从此对荀彧心中不满。正好遇上征伐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樵地劳军,荀彧因病留在寿春,由于心中忧郁而死,当年五十岁。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评论说:荀彧才能出众,通达儒雅,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既已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闻:闻名,著名
B.乃短贾生曰短:指出……不足
C.为赋以吊屈原吊:凭吊
D.闻长沙卑湿 卑:低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诸生于是乃以为能 輮以为轮
B.乃征为廷尉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而问鬼神之本 弃甲曳兵而走
D.及列侯悉就国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用(/)给划线一段话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B.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C.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D.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就非常器重贾谊,担任廷尉后,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使贾谊得到汉文帝的征召。
B.贾谊在汉文帝刚刚即位时就主张更改各项法令,让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虽然文帝想提拨他,却也招来嫉妒。
C.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就干脆在面前摆上坐席让贾谊讲述。
D.文帝好长时间没见贾谊,自认为能超过他,交谈后感慨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诽谤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核。乃都为“于是”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小题1:“至夜半,文帝前席。”理解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