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五)
A.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人生品味和趣味相关,人生品味和趣味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 B.因为对人生目标的迷茫,苏轼确实表现出时而消极,时而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漂流心态。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 C.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达到了与天地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一种有着坚定意志能力境界,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 D.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源于儒道两家人格彼此之间的互补,它们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②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歌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③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有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1.根据文章的内容,解释第①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1)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
(2)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2.依作者的观点,作为歌谣的生命的重叠,在诗歌中失去主要地位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歌谣在文字产生后被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什么?(2分)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音乐舞蹈是上古人民用作抒情的主要手段。
B.最初的诗歌都是保留了歌谣的原有形式。
C.乐器产生以后,徒歌便不复存在了。
D.乐工们演奏搜集来的歌谣是为了反映百姓的心声。
E.后来的《诗经》,原先是带谱儿的乐歌。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有“小型、小规模”甚或“地下工厂”的意思。它最初出现在IT行业,人们把山寨机等同于仿冒、仿造产品,把生产山寨产品的“山寨厂”等同于造假制假的厂家或作坊。紧接着“山寨风”刮遍商品市场,凡非正规厂家生产的东西都被贴上“山寨”的标签,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山寨”产品。随之而来的是“山寨”浪潮冲击其他领域,出现了“山寨”明星、“山寨”影视剧、“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红楼梦、“山寨”春晚等。各类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发行量和写出的文章吸引读者眼球而无限放大“山寨”一词的内涵、外延及功效,把凡模仿的、盗版的和恶搞的都与“山寨”联系起来推波助澜,形成“无处不山寨”的奇特现象。
或许,我们不能否认某些“山寨”产品对先进技术的借鉴和吸收,不能否认某些“山寨”产品走平民路线、面向草根的低成本创造;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肯定“山寨”产品的仿冒、仿造和造假,不能因此而肯定山寨产品逃避监管、钻政策空子、扰乱市场秩序、谋求不公平利益的做法。“山寨”产品因其大多出自非正规厂家或作坊,仿造的成本一般较低;因其打政策的擦边球,较易形成地下交易;因其仿冒速度快,时常让人产生以假乱真的错觉;因其价格低廉,吸引了不少消费群体。而那些超出商业范畴的恶搞之“山寨”形态,要么是哗众取宠博人之乐,要么是出此怪招惹人注意。凡此种种,已是不争的事实。耐人寻味的是,众“山寨”产品制造者以及超出商业范畴的恶搞之“山寨”形态,往往主动把自己的“产品”拉进“山寨”行列。某些媒体也不甘示弱,言必称“山寨”,他们自以为遵循了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报道还多少带有批判的倾向,意在提醒受众理性对待“山寨”产品并启发受众对“山寨现象”的思考。事实上,山寨产品的仿造者以及恶搞者、各类媒体各怀心机,皆挥舞着“山寨”这条鞭子,只不过前者抽打的是原本脆弱的商品市场和还缺少鉴别力的消费者,后者抽打的是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和对媒体有几分迷信的受众。其结果是仿造者赚了个盆满钵满,恶搞者得到了某种畸形满足,媒体客观上被利用且在很大程度上帮了仿造者以及恶搞者的大忙。一些消费者和受众难辨真伪,盲从“山寨”,贪图“山寨”产品便宜,追求“山寨现象”新奇,最后上当受骗、吃尽苦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包括广大消费者和受众,都应该勇于拿起鞭子拷问自己的心态甚至灵魂。
不承认“山寨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商业现象是不现实的,而能否称“山寨现象”为“山寨文化”还应打上一个大问号。“山寨”不是一种文化。“山寨”产品的仿冒者和恶搞“山寨者”做梦都奢望人们把“山寨”与文化联系起来。就目前掺杂太多商业气息之“山寨现象”的种种情状判断,“山寨现象”最多只是一种商业文化现象,绝对不是一种文化。“山寨现象”能否成其为文化,要看“山寨现象”的走向和发展趋势,要看“山寨现象”与主流文化碰撞中融合的步伐与程度,要看“山寨现象”能否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提高、认同与检验。
(选自《新华文摘》2009年13期,有删改)
13.下列关于“山寨”产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寨”一词原是“小型、小规模”“地下工厂”的意思,现在人们把“山寨”产品与仿冒仿造的产品划上了等号。
B.大多数“山寨”产品出自非正规厂家或作坊,它仿造成本低,仿冒速度快,打政策的擦边球,扰乱了市场秩序。
C.有些“山寨”产品走的是平民路线,面向普通消费者,因价格低廉受到不少消费群体的关注。
D.“山寨”产品也许有对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吸收,因此说它在逃避监管、谋求不公平利益是不正确的。
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山寨”明星、“山寨”影视剧、“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红楼梦等都是一些贴上了“山寨”标签的模仿者、仿冒者或克隆品。
B.许多“山寨”产品仿造者以及超出商业范畴的“山寨”恶搞者,他们为了各自的目的往往主动给自己的“产品”贴上“山寨”的标签。
C.“山寨”产品的仿造者极力想把“山寨”与文化联系起来,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
D.“无处不山寨”的“山寨现象”目前不是一种文化,如果它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提高、认同与检验,也许将来能成其为文化。
15.简要归纳各类媒体“言必称‘山寨’”的目的,不超过40个字。(2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单选题 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这两首诗,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5、阅读题 (22分)
窗 花
耿翔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彻底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的好长时光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透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里,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透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打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从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在他们守望的家园里几孔温穆的窑洞,仅仅是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是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圈在脚地上的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尽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更不相信和我一样的文化人,用善心对它的穿凿附会。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语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这里的凡是叫得很响的艺术,绝不是风花雪月,墨香能染。那些锤钎凿出的石狮子,那些木槌敲击的牛皮鼓,有哪一样,不像在黄土上种植五谷,需要的是木和铁合一的工具?是的,陕北的人男耕女织,他们手里握着木头,握着铁,这是他们向土地索取衣食的最基本的方式。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特别是她们的文化与想象的极大反差,却能创造出一些很抽象的窗花,谁会相信,这是出自于一群走在庄稼身边的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的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应该在言语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
(2)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小题3: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回答。(4分)
小题4: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请简析(6分)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