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一)
A.对古代某一地名的确定,既要依据相关的典籍,还应辅以必要的实物加以佐证,如出土的文物、发现的遗迹等。 B.《水经注》与《荆州记》的相互印证说明: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密切结合才能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得出正确结论。 C.从南北朝到南宋的七八百年间,在长江河道不断延长的影响下,乌林与赤壁两地间的距离也增加了至少40里。 D.如果杨守敬的《水经注疏》能够了解到古今长江河段长度的变化情况,完全有可能得出更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瘦彤
陈从周
梁思成教授逝世那年,我还在安徽歙县“五七干校”。我在报上见到了噩耗,想打个唁电去,工宣队不同意。我说梁教授是我老师,老师死了,不表示哀思,那么父母死了也可不管了。饶舌了许久,他们终于同意了。我那时正患胃出血症,抱病翻过了崎岖的山道,到了城内,终于发出了人何以堪的唁电。①冬季的山区,凄厉得使人难受,偶然有几只昏鸦,在我头顶上掠过,发出数声哀鸣,让人心碎。这夜没有好睡,时时梦见他的瘦影,仿佛又听到他那谈笑风生的遗音,一切都是寂寞空虚。
“无穷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那几天的处境,我便是在这般光景中过去。我回思得很多,最使人难忘的是1963年夏与梁先生一起上扬州。当时要筹建鉴真纪念堂,中国佛教协会请梁先生去主持这项工作,同时亦邀我参加。
我们在扬州同住在西园宾馆,第二天同游瘦西湖,蜿蜒的瘦影,妩媚的垂杨,轻舟荡漾于柔波中,梁先生风趣地说:“②我爱瘦西湖,不爱胖西湖。”似乎对那开始着西装的西湖有所微词了。
梁先生开始畅谈了他对中小名城的保护的重要性的看法,不料船到湖心,忽然“嘣”的一声,船舱中跳进了一条一尺多长的大鱼,大家高兴极了,舟子马上捉住,获得了意外的丰收。这天我们吃到了瘦西湖的鲜鱼,梁先生说:“宜乎乾隆皇帝要下江南来了。”
我们上平山堂勘查了大明寺建造鉴真纪念馆的基地,那时整个平山堂的测绘我已搞好,梁先生一一校对了。对鉴真纪念堂及碑的方案,他非常谦虚,时时垂询于我,有所讨论,我是借讨论的机会,向他讨教学习到很多东西。他开朗、真诚,我们亦兼师友,一点也没有隔阂之处。鉴真纪念碑的方案是在扬州拟就的,他画好草图,由我去看及量了石料,作了最后决定,交扬州城建局何时建同志画正图,接着很快便施工了。
扬州市政治协商委员会邀梁先生作报告,内容是古建筑的维修问题,演讲一开始,他说“我是无耻(齿)之徒”,满堂为之愕然,然后他慢慢地说:“我的牙齿没有了,在美国装上了这副义齿,因为上了年纪,所以不是纯白,略带点黄色,因此看不出是假牙,这就叫做‘整旧如旧,我们修理古建筑也就是要这样,不能焕然一新。”他循循善诱,成为建筑家、教育家,能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有才华。1958年批判“中国营造学社”,梁先生在自我检讨中说:“③我流毒是深的,在座的陈从周他便能背我的文章。我反对拆北京城墙,他反对拆苏州城墙,应该同受到批判。”我回忆在大学时代读过大学丛书——梁先生翻译的《世界史纲》,我自学古建筑是从梁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启蒙的。我用梁先生古建筑调查报告,慢慢地对《营造法式》加深理解,我的那本石印本《营造法式》上面的眉批都是写着“梁先生日……”我是从粱先生著作中开始钦佩这位前辈学者的。后来认识了,交谈得很融洽,他知道我了解他,知道他的身世为学等……我至今常常在恨悔、气愤,他给我的一些信,“文革”被抄家时散失了,如今仅存下他亲笔签上名送给我的那本《中国佛教建筑》论文了。我很感激罗哲文兄于1961年冬在梁先生门前为他与我合摄一影,如今放在我的书桌上,朝夕相对,我还依依在他身旁。当然流年逝水,梁先生已做了天上神仙,而我垂垂老矣,追忆前游顿同隔世。
我与梁先生从这次扬州相聚后,自此永别了。我们同车到镇江候车,他欣然登上北上的火车,挥手送别。他在窗口的那个瘦影渐渐模糊不见了,谁也不能料到,这是生离,也是死别。我每过镇江车站,便浮起莫名的暗淡情绪,今日大家颂粱先生的德,钦佩他的学术,我呢?仅仅描绘他的侧面,抒写我今日尚未消失的哀思。(摘自《园林清议》,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惊闻梁思成逝世的消息后,作者抱病前去吊唁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梁思成的思念之情。
B.作者与梁思成在瘦西湖的一面之交成了本文回忆的核心材料,通过这次交往,作者从中看到了梁思成的人品才学。
C.文中写游西湖时有鱼跳到船上的细节,与所要写的对象梁先生没有实质性的联系,删除此细节并不影响文章的主旨。
D.在讨论大明寺建造鉴真纪念馆的建筑方案时,梁先生“非常谦虚,时时垂询于我”,使作者感到十分荣幸和自豪。
E.作者对与梁思成先生相处的细节写得十分详细,可见印象之深;对与梁先生的合影如此珍视,可见思念之切。
(2)作者笔下的梁思成教授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句话说:“我呢?仅仅描绘他的侧面,抒写我今日尚未消失的哀思。”请简要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感兴,是一种审美活动,有两种生成层面,一种层面是艺术生成活动中情感情绪的激发,另一种层面是欣赏活动中兴致和韵味的激发,这两种层面活动中,都是一种艺术瞬时直觉和情感顿悟。这种审美活动,构建了主体与客观对象之间的一种活动关系,这种关系是主体虚静澄澈心境下的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主体应是“致虚致,守静笃”的一种精神状态,也就是说主体在宁静澄明的精神状态,才能促使其诱发出一种情绪情感。这种情感情绪是因外物的刺激而使主体产生的。
感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理论,历来就受到研究家们的重视,对感兴从美学视角进行思考的,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较典型的要数《乐记》。《乐记》提出了物感说。《乐记·乐本》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初,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敌形于身。”主体心的动是因为受到外在物象信息刺激引起的触动,就是“感于物而动”。在先秦美学理论中,主体本性至纯至静,没有受到外在物象蒙蔽与侵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这是人的天性。主体本性之心虽然是“生而静”,但随着智识的参与和后天欲望的诱导,“生而静”的心就容易受到物象信息的刺激,于是就会产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这粹感物说,是主体与客观物象世界之间存在着的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既对主体有所规定,也对客观存在有所要求。那么,对主体有什么规定呢?庄子提出“心斋”,就是主体之心要有虚空的境界,澄澈的质地,没有受到功利和物欲的污染,而是超越功利的一种心境。在这种境界中,要求主体以“虚一而静”之心对待外物,方能感知和体悟出事物的本真。即是说主体要用摒弃功利的心态去感悟物象世界。主体所接触的外在物象的各种性状触动主体生成相应的情感情绪状态,产生相应的志意感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主体之心都是由于受到外物触动而生成的,而不是主体的天性。在《乐记》看来,外在物象性态决定着主体所生成的情感情绪。所以要“慎所以感”,要纯洁外物,选择那些能够引起主体产生喜乐爱敬之心的物象。用什么方式“慎所以感”呢?“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就是用礼乐政行四种规范仪式引导约束,防止恶事恶物触动主体之心。所以,先王们用“制礼乐”来规范引导主体,尽力避免和摒弃“乱世之音”“亡国之音”,不能让其进入儒家正统雅正正声的领地。在《乐记》看来,既要求主体有一种宁静澄澈的心境状态,又要求观照对象符合在礼乐规范下的范式结构。只有在这种情状下,主体与所感外物才是符合规范的关系。
从《乐记》对物感的阐释来看,虽然在“感兴”中需要主体以一种虚静澄澈之心来审视观照物象世界,但必须合乎礼乐规范,而不是情感的恣意兴发。对所感之“物”也必须要合乎礼乐规范,是需要主体根据礼乐规范有选择地去“感”。从这方面而言,就更多地是对主体有所要求和规范。这与魏晋以降的“感兴”就有一定的不同,如陆机所说:“应感之会,通塞以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主体情感情绪被外在物象兴发起来后无拘无束自由驰骋流动,是精神和情感的完全释放和自由,走向主体的更深层的心理世界和精神追求,探索主体人生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本真。
(选自2013年08期《作家》向天华《<乐记>的物感说与感兴》,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感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兴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在艺术生成和欣赏两种层面的活动中激发的一种艺术瞬时直觉和情感顿悟。
B.感兴这种审美活动在主体与客观对象之间构建的关系,是主体在虚静澄澈的心境下与对象之间的一种活动关系。
C.在感兴的审美活动中,主体应保持一种宁静澄明的精神状态,才能在外物的刺激下产生出一种情绪情感。
D.感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理论,历来就受到研究家们的重视,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乐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乐记》提出的物感说认为主体“感于物而动”,也就是说,主体心的动是因为受到外在物象信息刺激引起的触动。
B.在《乐记》看来,主体之心是由于受到外物触动而生成的,所以外在物象性态决定着主体所生成的情感情绪。
C.只要通过“制礼乐”,对主体进行引导约束,就能纯洁外物,摒弃“乱世之音”“亡国之音”,避免恶事恶物触动主体之心。
D.魏晋以后的“感兴”认为,主体情感被外在物象兴发起来后无拘无束自由流动,是精神和情感的完全释放和自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顶是
A.在《乐记》的感物说中,本性之心的“生而静”,促使主体容易“感物而动”,主体与客观物象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B.主体所接触的外在物象的各种性状都可能触动主体生成相应的情感情绪状态,产生相应的志意感发,所以主体要“慎所以感”。
C.在《乐记》看来,只有主体之心保持宁静澄澈的状态,同时观照对象符合在礼乐规范下的范式结构,主体与所感外物才是符合规范的关系。
D.《乐记》认为,在“感兴”中主体对物象世界的审视观照,必须合乎礼乐规范,而所感之“物”也需要主体根据礼乐规范有选择地去“感”。
4、阅读题 简述宝玉探望晴雯的情节。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 1500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姨表亲通婚,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极矣”的感叹。1855年,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了这个宅院。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扬名官场。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了几天清静日子。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左宗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清廷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本无心官场的沈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宫巷11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发源地。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年时间,造出了5艘商船和11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沈葆桢还创办了“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他果断宣称“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此后,他兴建台南的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2009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删节自《文史参考》2011年总第44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不平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林则徐不以貌取人,而是以健康状况取人,早早看好了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又聪慧好学的沈葆桢,后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C.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后来还为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D.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三顾茅庐,第一次来恳请,第二次作出保证,第三次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E.沈葆桢的部下有人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一怒之下将此人斩首示众,这样的小事表现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小题2: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
?
小题3:作为“晚清名臣”,沈葆桢有哪些主要功绩?请简要分析。(6分)
?
?
小题4:成就沈葆桢“名臣”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出身”、“读书”、“无私”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成语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