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①善议论,晓畅时务?②济曰:“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 ③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④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⑤省徭役,驭下之宜也?⑥遂不介胄而驰贼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宇文化及发动叛乱的时候,全家人都因此而获死罪,只有来济因为年龄小而得以幸免。
(2)太子承乾事发败露后,太宗询问众人该如何惩治他,没有人敢应对。
本题解析:
小题1: (遗,赠送,送给)
小题1:(句①是讲他擅长议论,通晓实务,不合要求;句③是讲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提升了他的官职,不合要求,句⑥是讲他勇于牺牲的精神)
小题1:(高宗执意立武氏为后,来济以史强谏,以图阻止高宗的行为,而B项却说“来济和韩瑗以史强谏”,显然不合文意。)
小题1:略
附录:文言文选段参考译文:
来济,是扬州江都人。父亲来护儿,在隋朝任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发难,全家被害,来济年幼得以幸免。辗转流离,而专心做文章,善於议论,通晓熟知时务,考中进士科。贞观年间,多次迁任后为通事舍人。太子李承乾失败,太宗问侍臣怎样处置,没人敢回答。来济说:“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以享尽年寿,就好。”皇帝采纳了。授任考功员外郎。十八年,开始设置太子司议郎,精心挑选担任此职的人,而使来济担任,兼任崇贤馆直学士。
皇帝将要立武氏为皇后,来济劝谏说:“王者定立皇后,是为了承嗣宗庙、做天下人的国母,应该选择礼义名家、优雅贤淑的人,以符合国人的愿望,迎和神灵的旨意。所以周文王立姒氏,《关雎》颂扬,恩泽施於百姓,其福就像那样;汉成帝纵欲,以婢女为皇后,国运中途衰微,其祸患就是这样。希望陛下详察。”当初,武氏受宠,皇帝专门为她起名号称“宸妃”。来济和韩瑗劝谏:“妃子有正常名额,现在另立名号,这是不行的。”武氏已立为皇后,来济心中不安。皇后更是谎说来济等忠诚鲠直,恐怕对先前的论奏,会怀有不安的心情,请求加以赏赐宽慰,而实际上怀恨他们。皇帝示意来济和韩瑗皇后的意思,来济等人更加恐惧。
显庆初年,来济兼任太子宾客,进爵为侯。皇帝曾经问统治百姓的好办法,来济说:“过去齐桓公出游,遇见老人,给他食物,老人说:‘请送给天下人食物。’给他衣服,老人说:‘请送给天下人衣服。’齐桓公说:‘我府库有限。怎能所有的人都给?’老人说:‘春天不妨碍农事,就有粮食;夏天不妨碍养蚕,就有衣服。’由此来说,减省徭役,是统治百姓的好办法。”这时山东役使民夫,每年另外增加几万人,又商议用佣钱来代替雇工,纷乱烦扰,所以来济是针对这些所说的。显庆二年,兼任太子詹事。不久因褚遂良事件受牵连获罪,贬任台州刺史。很长时间后,迁任到庭州。龙朔二年,突厥入侵,来济带兵抗拒,对部下说:“我曾经触犯刑律,蒙恩赦免死罪,现在应当以身赎罪。”於是不披甲戴盔而冲入贼中,战死,终年五十三岁。追赠楚州刺史,供给灵车送回家乡。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兰亭集序》,完成后面各题(每题2分,共计4分)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列叙时人列:依次
B.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
C.亦将有感于斯文斯:这、此
D.临文嗟悼临:将要
小题2:下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②不能喻之于怀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④纵一苇之所如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临文嗟悼:临,面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小题2:①③助词,的;②代词,这,指内心的情感。?④动词,到、往。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本题考查的是课内虚词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来落实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萧房知人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
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
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樊哙从高祖起丰、沛,劝霸上之还,解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而韩信羞与为伍。唐俭赞太宗建大策,发蒲津之谋,定突厥之计,非庸臣也,而李靖以为不足惜。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去:离开
B.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迁:调任
C.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表:表彰
D.角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细:小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②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B.①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②非一士之略
C.①唐俭赞太宗建大策……非庸臣也②此世所以不传也
D.①盖以信、靖而视哙、俭不,犹熊罴之与狸狌耳②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何独具慧眼,留住了能助刘邦成就汉业的人才韩信,使“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千古佳话。
B.秦王李世民幕府属吏外调任职的人很多,房玄龄认为只要留住杜如晦就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
C.樊哙、唐俭等人虽然劳苦功高,但作者认为,他们不过是熊罴与狸狌而已,不是特殊人才。
D.大将韩信、宰相杜如晦那样的人才固然重要,但萧何、房玄龄这一类人能够选贤进能,显得更重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3分)
(2)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上表,上奏)
小题2:C(均表判断。A①用,表示工具;②助词,表修饰,……地。B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助词,的。C①来,表承接;②连词,表并列)
小题3:C(“他们不过是熊罴与狸狌而已,不是特殊人才”有误,应是“以韩信、李靖与樊哙、唐俭相比较,就好像是拿熊罴与山猫相比罢了”。)
小题4:(1)以韩信、李靖与樊哙、唐俭相比较,就好像是拿熊罴与山猫相比罢了。
(2)只有将萧何、房玄龄一类人安排到营帐之中,选贤进能,那么珍珠宝玉般珍贵的人才就不请自来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失其所与,不知 秦王还柱而走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卒起不意
C.张良出,要项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