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五)
2017-11-11 00:38: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 争 于 战 国 贵 诈力 而 贱 仁 义 先 富 有 而 后 推 让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万 而 贫 者 或 不 厌 糟 糠 有 国 强 者或 并 群 小 以 臣 诸 侯 而 弱 国 或 绝 祀 而 灭 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小题2: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2分) 小题3: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2分)
2、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少:稍微 ? B.臣窃危之?危:危险。 ? C.所以为业,天性固然? ?固:本来。 ? D.从之如搏景?从:追。
3、单选题 【解】选出解释错误的一组: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了解)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理解) C.解鞍少驻初程《扬州慢》(解下,卸下) D.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解开,使分开)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唐太宗立晋王为太子 贞观十七年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变,告太子谋反。敕鞫之,反形已具。上谓侍臣:“将何以处承乾?”群臣莫敢对,通事舍人来济进曰:“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上从之。?乙酉.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于右领军府。 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尔!”因起,入宫。魏王泰恐上立晋王治,谓之曰:“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治由是忧形于色,上怪,屡问其故,治乃以状告;上怃然,始悔立泰之言矣。 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勐、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日:“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上谓治曰:“汝舅许汝矣,宜拜谢。”治因拜之。上谓无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对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上乃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谓曰:“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上悦,是日,泰从百余骑至永安门;敕门司尽辟其骑.引泰入肃章门,幽于北苑。 丙戌,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御承天门楼,赦天下,酺三日。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月,庚辰朔朔:初一 B.敕鞫之,反形已具鞫:审讯 C.愿审思,勿误也审:反复 D.敕门司尽辟其骑辟:遣散
|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唐太宗深谋远虑的一组是 ①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于右领军府 ②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 ③上流涕曰:“我不能尔!” ④上又抽佩刀欲自刺 ⑤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 ⑥引泰入肃章门,幽于北苑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②⑤⑥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岑文本主张立魏王李泰,长孙无忌主张立晋王李治,褚遂良表面上保持中立,实际上偏向李治。
B.李泰用谎言欺骗唐太宗,唐太宗浑然不觉,谎言虽为褚遂良识破,唐太宗依然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举棋不定。
C.李泰利用李治和李元吕的非法交往胁迫李治,李治满面忧色,唐太宗得知真相后,觉察到李泰的凶险,刘当初答应立李泰为太子十分后悔。
D.李承乾蓄意谋反,想巩固太子地位,李泰苦心经营太子之位,均引起唐太宗反感,结果仁孝的李治被立为太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5分)
(2)且泰立,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5分)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注释】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窃:偷偷地、暗中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D.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师:师从、学习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②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B.①童子何用知之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①吾得其为人
②其如是,熟能御之
D.①而公独不识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