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11 00:38: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 争 于 战 国 贵 诈力 而 贱 仁 义 先 富 有 而 后 推 让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万 而 贫 者 或 不 厌 糟 糠 有 国 强 者或 并 群 小 以 臣 诸 侯 而 弱 国 或 绝 祀 而 灭 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小题2: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2分)
小题3: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小题2:表?世家
小题3: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尽地力


本题解析:
小题1:短文中画线句子理解上难度适中。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是文言断句的基础和前提。除此外,也有一方法帮助断句。比如,关注句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常常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画线句子中的“天下”“战国”“诈力”“仁义”“庶人之富者”“贫者”“糟糠”“强国者”“群小”“诸侯”“弱国”等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就可分辨其为主语(谓语动词前)还是作宾语(谓语动词后),从而知在其前或后断开。当然,对称的文言结构形式、用在句首或句尾的文言虚词也是断句的重要参考。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2:《史记》有五种体例:“本纪”按编年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以年表形式,按年月先后的顺序,记载重要的历史大事;“书”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演变,以及天文历法等“世家”记载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事迹;“列传”记载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事迹。《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
小题3:本题要求用原文中的词句来概括齐、魏的强国之道,难度不大。但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短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这就是开头的两句话。第一句中“以朝诸侯”,第二句中“为强君”分言齐、魏两国成为强国。这两句前即为齐魏两国成国强国的措施。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愿陛下幸赦而察之? ?少:稍微 ?
B.臣窃之?危:危险。 ?
C.所以为业,天性然? ?固:本来。 ?
D.之如搏景?从: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解】选出解释错误的一组: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了解)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理解)
C.解鞍少驻初程《扬州慢》(解下,卸下)
D.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解开,使分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唐太宗立晋王为太子
贞观十七年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变,告太子谋反。敕鞫之,反形已具。上谓侍臣:“将何以处承乾?”群臣莫敢对,通事舍人来济进曰:“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上从之。?乙酉.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于右领军府。
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尔!”因起,入宫。魏王泰恐上立晋王治,谓之曰:“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治由是忧形于色,上怪,屡问其故,治乃以状告;上怃然,始悔立泰之言矣。
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勐、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日:“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上谓治曰:“汝舅许汝矣,宜拜谢。”治因拜之。上谓无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对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上乃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谓曰:“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上悦,是日,泰从百余骑至永安门;敕门司尽辟其骑.引泰入肃章门,幽于北苑。
丙戌,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御承天门楼,赦天下,酺三日。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月,庚辰朔朔:初一
B.敕鞫之,反形已具鞫:审讯
C.愿审思,勿误也审:反复
D.敕门司尽辟其骑辟:遣散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唐太宗深谋远虑的一组是
①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于右领军府
②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
③上流涕曰:“我不能尔!”
④上又抽佩刀欲自刺
⑤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
⑥引泰入肃章门,幽于北苑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岑文本主张立魏王李泰,长孙无忌主张立晋王李治,褚遂良表面上保持中立,实际上偏向李治。
B.李泰用谎言欺骗唐太宗,唐太宗浑然不觉,谎言虽为褚遂良识破,唐太宗依然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举棋不定。
C.李泰利用李治和李元吕的非法交往胁迫李治,李治满面忧色,唐太宗得知真相后,觉察到李泰的凶险,刘当初答应立李泰为太子十分后悔。
D.李承乾蓄意谋反,想巩固太子地位,李泰苦心经营太子之位,均引起唐太宗反感,结果仁孝的李治被立为太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5分)
(2)且泰立,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5分)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C
小题:(1)陛下百年后,魏王占有天下之时,哪有杀掉自己的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的道理呢! (2) 。而且,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均难以保全;李治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泰均可妄然无恙。


本题解析:
小题:“审”意思为“审慎”
小题:②写唐太宗一时受魏王李泰欺骗。③写唐太宗在立储问题上犹豫不决。④写唐太宗为订太子事痛苦万分。这二项均与“深谋远虑”无关
小题:李治与李元昌确有交往,但这种交往并不“非法”
小题:无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七年夏,四月初一,纥于承基上书告发太子李承乾谋反。大宗敕令审问,李承乾谋反的事情已经昭彰。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将如何处置承乾?”众位大臣不敢应答,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不失为慈父的形象,让太子享尽自然寿数,就很好了。”大宗听从了这个意见。初六,太宗下诏废黜太子李承乾为平民,幽禁在右领军府。
李承乾已经获罪幽禁,魏王李泰便每天进宫侍奉大宗,太宗当面许诺立他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也劝说太宗立李泰;长孙无忌执意请求立晋王李治。?大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昨天李泰投到我怀里对我说:‘我到今天才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这是我再生之日。我有一子,我死之日,当为陛下将他杀死,传位给晋王李治。’人谁不爱惜自己的儿子,我听车泰这么说,内心十分怜悯他。”谏议大夫褚遂良说:“陛下此言大为不妥。希望陛下深思熟虑,千万不要出现失误!?陛下百年后,魏王占有天下之时,哪有杀掉自己的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的道理呢!从前陛下既立承乾为太子,又宠爱魏王,对他的礼遇超过承乾,造成了今日的灾祸。承乾谋反的事刚刚过去,足可作为今日的借鉴。陛下如今要立魏王为太子,希望先安置好晋王,只有这样,政局才能稳定。”太宗流着眼泪说:“朕不能这么做!”说完站起身,回到宫中。魏王李泰唯恐大宗立晋王车治为太子,对李治说:“你与李元昌关系密切,元昌谋反不成已自尽,你能够一点儿不担心吗?”李治听到这番话满脸比愁,太宗感到奇怪,多次问他是什么原囤,李治便将李泰对他说过的话告诉太宗;大宗很失望,开始后悔说过立李泰为太子的话。
李承乾被废掉太子后,太宗亲御两仪殿,群臣都退朝,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劫、褚遂良四人,大宗对他们说:“我的三子一弟如此作为,我心里实在是苦闷而百无聊赖。”于是将身体向床头撞去,长孙无忌等人争抢上前抱住他;大宗又柚出佩刀想要自杀,褚遂良夺下刀交给晋王车治。?长孙无忌等请求太宗告知有什么要求,大宗说:“我想要立晋王为太子。”无忌说:“我等谨奉诏令;如有异议者,我请求将其斩首!”太宗对李治说:“你舅父许诺你为太子,你应当拜谢他。”李治于是拜谢长孙无忌。?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你们已经与我的意见相同了。但不知外朝议论如何?”长孙无忌答道:“晋王仁义孝敬。天下百姓属心很久了,望陛下召见文武百官探问一下,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负陛下罪该万死。”大宗于是亲临太极殿,召见六品以上的文武大臣,对他们说:“李承乾大逆不道,李泰也居心险恶,都不能立为太子。朕想要从诸子中选一人为继承人,谁可以立为大子?你们须当面明讲。”众人都高声地说道:“晋王仁义孝敬,应当做大子。”太宗十分高兴,这一天,李泰率领一百多骑兵到永安门;太宗敕令城门官员遣散李泰的护骑,带李泰进入肃章门,将其幽禁在北苑。
初七,太宗下诏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太宗亲临承天门楼,大赦天下,饮宴三天。大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朕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就表明太子的位置可以靠苦心经营而得到。?自今往后,太子失德背道,或藩王企图谋取的,都要弃置不立,这一规定传给子孙,永为后代效法。而且,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均难以保全;李治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泰均可妄然无恙。”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注释】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窃:偷偷地、暗中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D.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师:师从、学习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②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B.①童子何用知之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①吾得其为人
②其如是,熟能御之
D.①而公独不识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酬”这里的意思是“实现”。
小题2:两个“以”都是介词,“拿、把”的意思。B项前一个“之”代词,“它、他”的意思;后一个“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C项前一个“之”代词,“他的”的意思;后一个“其”是连词,表示假设,“如果、假如”的意思。D项前一个“而”连词,“然而”的意思;后一个“而”是代词, “你、你的”的意思。
小题3: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是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察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