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①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于右领军府 ②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 ③上流涕曰:“我不能尔!” ④上又抽佩刀欲自刺 ⑤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 ⑥引泰入肃章门,幽于北苑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②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C
小题:(1)陛下百年后,魏王占有天下之时,哪有杀掉自己的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的道理呢! (2) 。而且,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均难以保全;李治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泰均可妄然无恙。
本题解析:
小题:“审”意思为“审慎”
小题:②写唐太宗一时受魏王李泰欺骗。③写唐太宗在立储问题上犹豫不决。④写唐太宗为订太子事痛苦万分。这二项均与“深谋远虑”无关
小题:李治与李元昌确有交往,但这种交往并不“非法”
小题:无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七年夏,四月初一,纥于承基上书告发太子李承乾谋反。大宗敕令审问,李承乾谋反的事情已经昭彰。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将如何处置承乾?”众位大臣不敢应答,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不失为慈父的形象,让太子享尽自然寿数,就很好了。”大宗听从了这个意见。初六,太宗下诏废黜太子李承乾为平民,幽禁在右领军府。
李承乾已经获罪幽禁,魏王李泰便每天进宫侍奉大宗,太宗当面许诺立他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也劝说太宗立李泰;长孙无忌执意请求立晋王李治。?大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昨天李泰投到我怀里对我说:‘我到今天才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这是我再生之日。我有一子,我死之日,当为陛下将他杀死,传位给晋王李治。’人谁不爱惜自己的儿子,我听车泰这么说,内心十分怜悯他。”谏议大夫褚遂良说:“陛下此言大为不妥。希望陛下深思熟虑,千万不要出现失误!?陛下百年后,魏王占有天下之时,哪有杀掉自己的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的道理呢!从前陛下既立承乾为太子,又宠爱魏王,对他的礼遇超过承乾,造成了今日的灾祸。承乾谋反的事刚刚过去,足可作为今日的借鉴。陛下如今要立魏王为太子,希望先安置好晋王,只有这样,政局才能稳定。”太宗流着眼泪说:“朕不能这么做!”说完站起身,回到宫中。魏王李泰唯恐大宗立晋王车治为太子,对李治说:“你与李元昌关系密切,元昌谋反不成已自尽,你能够一点儿不担心吗?”李治听到这番话满脸比愁,太宗感到奇怪,多次问他是什么原囤,李治便将李泰对他说过的话告诉太宗;大宗很失望,开始后悔说过立李泰为太子的话。
李承乾被废掉太子后,太宗亲御两仪殿,群臣都退朝,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劫、褚遂良四人,大宗对他们说:“我的三子一弟如此作为,我心里实在是苦闷而百无聊赖。”于是将身体向床头撞去,长孙无忌等人争抢上前抱住他;大宗又柚出佩刀想要自杀,褚遂良夺下刀交给晋王车治。?长孙无忌等请求太宗告知有什么要求,大宗说:“我想要立晋王为太子。”无忌说:“我等谨奉诏令;如有异议者,我请求将其斩首!”太宗对李治说:“你舅父许诺你为太子,你应当拜谢他。”李治于是拜谢长孙无忌。?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你们已经与我的意见相同了。但不知外朝议论如何?”长孙无忌答道:“晋王仁义孝敬。天下百姓属心很久了,望陛下召见文武百官探问一下,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负陛下罪该万死。”大宗于是亲临太极殿,召见六品以上的文武大臣,对他们说:“李承乾大逆不道,李泰也居心险恶,都不能立为太子。朕想要从诸子中选一人为继承人,谁可以立为大子?你们须当面明讲。”众人都高声地说道:“晋王仁义孝敬,应当做大子。”太宗十分高兴,这一天,李泰率领一百多骑兵到永安门;太宗敕令城门官员遣散李泰的护骑,带李泰进入肃章门,将其幽禁在北苑。
初七,太宗下诏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太宗亲临承天门楼,大赦天下,饮宴三天。大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朕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就表明太子的位置可以靠苦心经营而得到。?自今往后,太子失德背道,或藩王企图谋取的,都要弃置不立,这一规定传给子孙,永为后代效法。而且,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均难以保全;李治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泰均可妄然无恙。”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注释】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窃:偷偷地、暗中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D.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师:师从、学习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②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B.①童子何用知之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①吾得其为人
②其如是,熟能御之
D.①而公独不识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酬”这里的意思是“实现”。
小题2:两个“以”都是介词,“拿、把”的意思。B项前一个“之”代词,“它、他”的意思;后一个“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C项前一个“之”代词,“他的”的意思;后一个“其”是连词,表示假设,“如果、假如”的意思。D项前一个“而”连词,“然而”的意思;后一个“而”是代词, “你、你的”的意思。
小题3: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是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察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